ਨਿਊਜ਼ੀਲੈਂਡ
Punjabi
ਸਾਂਝਾ ਕਰੋ

《流浪地球》视效遭美国小哥“碰瓷”?我们采访了背后真正的视效团队

生活ਲੇਖਕ: 娱乐产业
《流浪地球》视效遭美国小哥“碰瓷”?我们采访了背后真正的视效团队
ਸਾਰ春节档早已落下帷幕,而围绕《流浪地球》以及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讨论仍在继续。
其实这部视觉效果恢弘磅礴的影片,背后承接视效的几支团队大部分来自中国。留意片尾字幕的观众会看到,片尾视效制作人员名单中,有200多人出自MORE VFX。

hougarden

“这个片子有2003个视效镜头,我们公司承接了800多个镜头,MORE VFX内部制作了400多个高难度的全CG镜头,”MORE VFX参与《流浪地球》项目的视效制片人蔡猛告诉娱乐产业(ID:yulechanye)。其中包括:

电影一开始北京冰封国贸/北京发动机坝体停车棚/矿区采石场;

救援队行驶前往苏拉威西发动机/发动机上运载车穿越大桥/发动机重起/刘启在桥上看引擎火焰冲向木星/地球受冲击波冲击/刘启、朵朵、TIM掉落桥下和最终地球获救 ;

太空视角看地球发动机、脐带气流及冲击波相关镜头;

电影结尾的几年后,刘启、朵朵、李一一再次踏上征程的部分。

另外,还有MORE VFX作为主控方协同韩国特效公司Macrograph一起制作的部份,比如王磊救援队的冰原追逐、上海中心电梯内逃生、小分队穿越晨昏线等,由视效总监赵浩强(Ahdee)做总体把控,并直接对接给导演郭帆。

在原著的科幻设定中,太阳即将毁灭让人类不得不实施“流浪地球计划”:通过1万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晨昏线过后的永夜,被冰雪封嵌的北京和上海,人类地下城与壮观的木星景象,这些宏大的世界观架构的影视化效果令人惊艳。

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流浪地球的“冰封世界”是怎么做出来的?

据蔡猛介绍, MORE VFX 最早在2017年底接触项目,但到实际走合同开始制作已经是2018年的3月份。为什么考虑了这么久?

“主要是本片的世界观宏大,特效的制作量和复杂程度都比MORE VFX之前制作过的项目高出许多,所以片方和我们都需要时间做Breakdown及沟通,并从中找出最适合MORE VFX制作的镜头效果和工作量。”

“其实一开始接触到这个项目,我是想离职的。”赵浩强开玩笑的说。

让他犯难的一点是《流浪地球》宏大的科幻世界观,在视效制作时无法找到前例参考。看过电影的观众也许会为故事前半部分的一组长镜头所吸引:镜头由一辆运载车的近景向外拉远,先是拓展至北京矿区,然后是单个发动机,更多引擎,中国版图,直到穿越云层看到整个地球与浩瀚宇宙里的空间站,以这样的视角审视世界,人类渺小如一粒尘埃。

hougarden

“像这种从微观到宏观都有的世界观,比例如何把控,如何同时满足近景、中景、远景的景别,我们需要使用到不同的模型,比如近的地方用特效呈现更多细节,包括被破坏过的痕迹等等。”赵浩强解释道。

“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快的把不同元素组合起来,我们不做出一个样板,导演很难最终确定这个是他要的,中间肯定有很多要修改的过程。所以我们在LAYOUT还没有通过的时候,就开始抽取这镜头的一些段落进行灯光渲染测试,除了可以提早让视效和CG总监知道技术的困难点和看到最终可能的效果外,对于LAYOUT的推进也很有帮助。因为导演可以同时结合LAYOUT中简模代表的镜头节奏和最终的画面效果示意,做更综合的考量。”

时间紧,特效量大,技术上如何突破限制,怎么去分配资源是很大的问题。蔡猛告诉娱乐产业(ID:yulechanye),硬科幻影片中的很多元素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如何做出相对真实、可视化的效果让观众接受也是难点。

由于MORE VFX是在电影拍摄完成后介入项目,因此在准备期就要密切与导演团队、美术团队进行沟通与磨合,以掌握导演希望在每个场景和段落呈现出的效果。

“导演会先透过设计稿来形容,但真正在镜头运动起来时,视觉表现力上能不能达到他的需求,他是需要整个视效画面出来之后才能知道的。看完之后他才能针对画面有修改方案,我们再一起讨论和完善。”

“好的是前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蔡猛认为。“比如已经有故事板和预演,包括大量的概设和一部分资产,这些前期准备让我们后期进行视效拆分的时候有了一个准确依据,执行相对更顺畅。”

另外让视效团队感到欣慰的是,郭帆导演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效果。“基本上他描述的东西都是非常具象的,”赵浩强坦言。“当然,由于世界观太大,很多小的细节没办法当下就讲得很细,比如贯穿始终的引擎发动机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出的样貌,还有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比如脐带气流,地球与木星的冲击波等,就需要先让导演提出概念,我们去做特效测试。

视效流程管理的一小步,电影工业化的一大步

2016年,郭帆曾赴旧金山与工业光魔谈过合作,但预算上的捉襟见肘让他望而却步:2000多个特效镜头,好莱坞级别的团队制作一个S级镜头,5到7秒就是20万美金。

当我们把经费问题抛给MORE VFX,蔡猛比较含蓄:“没考虑实际盈利,当时是想这部片子满足我们的成本需求就可以接,能参与到其中已经是特别荣幸的事情。第一它是中国首部硬核科幻作品,第二我们对于刘慈欣老师的作品特别喜欢,是铁粉。”

从2012年参与《黄金大劫案》开始,MORE VFX已经为《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悟空传》《记忆大师》《绣春刀·修罗战场》《一出好戏》等多部国产大片承接视效制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国内顶级的数字特效制作公司,团队拥有艺术家300多人,此次参与到《流浪地球》项目中的超过200人。

真正按照电影工业化流程跑起来,其实是从《悟空传》开始的。那时MORE团队已经由最初的7人拓展至120多人,承接《悟空传》1500多个视效镜头,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化、系统化的流程管理,很难在预算周期能完成项目。因此团队引入了Shotgun(流程管理工具)应用,并且着手构建公司自有的pipeline制作流程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比起普通影片,科幻电影更需要过硬的视效制作工艺与流程管理。据赵浩强介绍,MORE团队按照不同生产模块分组协作,在正式签约前各环节的组长已经介入到项目中,提前了解剧情和导演期望呈现的效果。

“立项之后,制片使用Shotgun做为项目的管理工具,把所有任务分配就绪。在正式制作时,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个部门walkthough(视效总监和制片到各部门的工位走一圈),目的是提前了解上午布置的任务有没有效果上的不理解,制作上的特殊困难或需要总监做跨部门沟通的部分,借此来提高各部门的学作良率和增强各部门的沟通,确保大家都能得到最新和最准确的资讯。”

每天下班前,各部门都需要把当天的工作结果提交dailies,由视效总监负责判断任务是否通过,有那些修改反馈,有时候会跟相关组长和CG总监沟通修改的制作方案。制片方面则会通过反馈的内容,来看各任务的完成比率,还缺多少再去做,是否需要做人力调整等,多方沟通确保各部门都知道最终要呈现的是什么效果。

由于电影中很多镜头都需要大量的CG背景和特效为剧情的推演提供可视化的服务,这代表著MORE需要尽快把每一场次的所有镜头,尽可能用最简单却有效的方式把Layout和Postvis制作出来。

“因为我们了解到这么宏大的故事,导演需要可视化的视效元素整合才能更准确的确认效果并作出修改判断,也能更好的进行剪辑上的修改,”赵浩强表示。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一开始就把原Previs部门和Layout部门分配到Postvis的制作上,以更快了解导演对故事和画面效果的要求,对MORE的视效总监和制片评估后续资产制作的细节和镜头制作时的工作量,有了更清晰的参考。”

一部科幻电影,能否助推中国视效行业启航?

《流浪地球》上映后,网友们评论最多的是没想到中国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电影,“特效炸裂”。

而对蔡猛和赵浩强来说,都觉得其实还可以更好。“从2018年3月份到今年1月,时间太赶了,”蔡猛坦言。“目前是按照导演需求做到80分,我们和导演说,如果再给我们半年时间,可以把质量再提升20%。因为做视效就是这样,如果你有无限的时间,那么你就有无限的细节可以叠加上。”

无数个熬夜加班赶工,痛并快乐着的经历,最终汇成电影首映当天郭帆导演的一番感言,“谢谢MORE VFX,你们真的是我们国内特效公司最棒的团队,”他说,“因为你们我感到非常的骄傲!”

“看到最终结果出来时,一切都是值得的,”赵浩强说。“很多次,看到很晚回家的小伙伴,都还是嘻嘻哈哈的,这说明他们对这项目的热情,和因为做出了好的画面效果而产生的满足感。”

hougarden

《流浪地球》不仅是中国科幻的“新生儿”,对视效公司而言也是一系列新探索的开始。蔡猛告诉娱乐产业(ID:yulechanye):“抛开片子本身的影响力不说,对于我们公司而言,像超大体量场景制作,真实度的展现,很多是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对于公司流程管理、技术积累和艺术造诣提升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另一个很重要的是各个环节组长沟通默契的积累,”赵浩强补充道。“有很多制作方式或呈现出的效果是我们没接触过的,做过才有积累,如果没做过就算看了很多教材也没用。这种集体经验的积累,对我们来说是最宝贵的。”

谈到中国电影的工业化体系建立,蔡猛认为后期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国视效行业的从业人员多半不是出自专业院校,而是从培训机构走出,对电影制作流程缺乏全面和基本的了解。

不过人才随着市场变化,也许这些遗憾,会伴随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成熟而最终得到解决。诚如郭帆导演希望《流浪地球》对中国下一代年轻观众是一个科幻启蒙,赵浩强和蔡猛也希望这部影片能让视效从业人员看到更多希望。

“能做科幻影片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流浪地球》让大家看到中国科幻电影是可以沉淀出来的,而且有很大市场。能够掀起大家对科幻片讨论的热度,人们愿意加大投入去做、去尝试,这是特别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