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政府确立英语为新西兰官方语言,为何招来一片批评嘲讽?
后花园12月14日援引RNZ报道
毛利语在 1987 年成为新西兰官方语言,手语在2006年获得了这一地位,而鲜为人知的是,英语在法律上并不是新西兰官方语言。
新政府已将语言问题列入议程,并承诺立法给予英语官方语言的地位。
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要求所有公共部门采用英语作为主要名称,且工作人员需主要以英语交流。(与毛利人特别相关的部门不受这两项规定影响)
此前,优先党议员曾提交一份草案,希望将英语添加到官方语言名单中,以纠正一个“长久以来的问题”。
但时任司法部长Amy Adams表示,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不需要特别的法律认可,因为英语使用广泛,本就是事实上的官方语言。
根据 2018 年人口普查,英语是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95.4% 的人口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其次最常用的语言是毛利语(4%)和萨摩亚语(2.2%),0.5% 的人口使用 NZSL。
会带来什么变化?
墨尔本莫纳什大学语言学副教授Louisa Willoughby表示,英语圈国家将英语明确列为官方语言的情况并不常见,只有加拿大是个例外,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
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英语本就是默认的官方语言。
“当人们担心语言的生存并想要加以保护时,才会倾向于围绕语言立法。”
“但很难从法律上论证英语在新西兰、澳大利亚或美国受到威胁。”
那么,这一语言法案会带来什么改变?
奥塔哥大学法学教授Andrew Geddis认为,不会有什么改变。
他说,立法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但这里有什么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吗?英语已经是官方语言。它可以在所有公共场合使用。”
让毛利语和手语成为官方语言,意味着人们有权在法庭上使用这些语言。
“使用英语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立法许可。”
“似乎有些人担心英语受到威胁,并且可能以某种形式在新西兰被超越取代。这项政策似乎就是在回应这种恐惧。”
毛利语和手语的发展
《毛利语法案》和《新西兰手语法案》有什么功绩?
致力于推动毛利语的活动人士表示,1987年《毛利语法案》的签署是一个“黄金时刻”。 因为在《怀唐伊条约》签署七年后的1847 年,教育条例将英语设定为学校的主要使用语言。学校开始禁止使用毛利语,孩子们如果被发现说毛利语就要受到惩罚。
到 1970 年,只有 5% 的毛利儿童会说自己的语言。但与此同时,新一波的毛利激进主义兴起,人们向国会提交了毛利语请愿书,使其得以复兴。
根据该法案,当局设立了毛利语言委员会,引入了在法律诉讼中使用毛利语的权利。
《新西兰手语法案》研究项目主任兼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聋人研究中心主任 Rachel McKee 表示,与《毛利语法案》一样,《新西兰手语法案》也是关于“地位认可”。
“它赋予了在法庭上要求配备手语译员的权利,还为政府机构施加了道德影响力,以关注手语用户的需求。”
上届政府在疫情期间举办的日常发布会上,都配有手语译员在场。
工党残疾事务发言人Ruth Dyson是 2006 年手语法案的负责人。她认为,正因为英语是唯一通用语言,毛利语和手语才需要特殊地位。
梅西大学社会语言学家兼高级讲师Julia de Bres对立法行动提出批评,指出如果只是立法,其实没有什么问题。但联系到联合政府对《怀唐伊条约》和共治问题的态度,对英语的官方地位立法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群体努力维持自己的权力。有些人可能觉得,如果更多人使用毛利语,英语就会失去其地位。”
“如果英语获得官方地位,那么人们原本有机会使用毛利语的场合,有些人就会强制推行英语。”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赋予英语官方地位并不在政府的百日计划之内,而总理Christopher Luxon也没有为此设定最后期限。
责任编辑:char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