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10月大选,为什么新西兰更该关心中国房市?
后花园9月5日综合报道:
中国两家地产巨头纷纷陷入财务困境,或对新西兰经济造成影响。
自2021年以来,位列中国第二大地产公司的恒大集团就一直在苦苦挣扎,该公司刚在纽约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5章申请破产保护,使其能够重组债务。相关债务(大部分与美国无关)估计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300亿美元,约合$500亿新西兰元。
而在2023年8月,碧桂园也因无法按时支付两支离岸美元债券的利息而登上媒体头条,拖欠金额合计$4500万美元。简单说,碧桂园仿佛在重蹈两年前恒大的覆辙,而且坠落速度可能更快,因为恒大事件已经重挫金融市场信心。
其实除了以上两家,一些其他中国地产公司也面临举步维艰的财务状况,其中不乏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国有许多“影子”银行,即未按常规方式受到法律监管的银行,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崩溃。
造成今日局面的直接推动因素是2020年8月,中国政府颁布“三条红线”规则,希望实现地产企业的去杠杆化,通过以下指标限制企业借款:债务与现金、债务与股权 ,以及债务资产比。新政目的是控制负债累累的房地产开发行业,确有效果,但代价不菲。截至2021年10月,中国30家最大开发商中有14家至少产生过一次违规。
更加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已经出现投机性地产热潮,公司依靠抬高地产价格来“平衡”账目,类似于一种庞氏融资。与之相伴的则是地方政府通过出售土地来增加收入,而公司则借助新投资者和银行的现金来为出售提供资金。
由于地方政府参与其中,地产公司一直在三、四线城市建房,哪怕当地需求并不大。相关项目会以成本叠加通胀的价格体现在公司财务上,但却很难以这一价格售出。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一家高速成长的公司不太可能开发严格的内部系统来管理和监控自身,全球各地莫不如是。通常一般要等到接管人进驻之后,你才能看到隐藏在华丽外衣下的真实状况。
对此,中国当局的判断可能是繁荣不可持续,动手越晚,崩盘越大。因此最好尽快采取行动,即使会让中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陷入混乱。
可这些对新西兰和世界经济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有观点认为金融不稳定可能会冲击政府威信,至少中国当局需要花更多精力关注国内问题。即便如此,却并不意味着中国停止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政治作用,因为中国太大也太过重要。
由于房地产对中国GDP的贡献高达24%至30%,地产市场的动荡势必会拖累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作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也表现不如预期。为此,市场认为中国当局终将会出手救市。
其实仅在今年年内以来,中国政府已频繁推出刺激政策调控楼市,而最新动作则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实施“认房不认贷”,为买家降低资金门槛。至于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对此,新西兰真正关心的是其实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会否影响对华出口。毕竟新西兰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很高,后者是乳品、羊肉、鱼、苹果、葡萄酒和蜂蜜的最大出口市场,牛肉第二大出口市场,奇异果第三大出口市场。而在三十年前,中国甚至没有挤入以上产品的十大出口地。
关于过度依赖对华出口一事,新西兰早就有所察觉,为此政府正在努力实现多元化,比如刚刚与英国和欧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多元化的另一个巨大出口可能是印度,不过双方对此事的热情并不相当。想要利用印度实现多元化的国家有很多,相比之下新西兰有些无足轻重。
除此之外,新西兰也在与太平洋联盟(由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组成的拉丁美洲区域集团)和海湾国家(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 科威特、阿曼和巴林)谈判。
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关税同盟的谈判目前已暂停,而与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长期目标遥遥无期。开放多边协议允许新成员加入,例如英国加入CPTPP,现有双边贸易协定则在升级。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及其相关经济体可能会继续主导新西兰经济前景。对我们而言,中国地产和金融市场的可能变化远比10月大选结果更加重要。
责任编辑:番茄捣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