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ha

删减?加长?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海上钢琴师》

转载Kaituhi: 一起拍电影
删减?加长?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海上钢琴师》
Whakarāpopototanga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白萝……

影史经典《海上钢琴师》本周五正式登陆内地大银幕,虽然这部电影大名鼎鼎,但是这一次在内地院线的上映实为其在内地电影市场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是滴,我们以前看的那些版本都是私下来的~)。而在此次正式进入院线后,经典也再一次焕发了它的魅力,截至目前影片票房成绩不错,票房落点有望达到1.4亿,堪称经典电影在内地上映的又一次成功案例了。

不过在《海上钢琴师》热映同时,拍sir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观众对于此次影片上映版本提出质疑,认为此次在内地公映的《海上钢琴师》为“删减版”,并且对此愤愤不平。

hougarden

但其实,此次在内地院线正式上映的《海上钢琴师》并不是所谓的“删减版”,125分钟的《海上钢琴师》(也就是目前正在上映的版本)正式全世界公映的原始版本,至于资料显示当中那个169分钟的加长版同时也是导演剪辑版,当年只在意大利放映过,当然目前网络上流传的许多资源也是这个版本。

hougarden

但需注意的是,因为169分钟的版本并没有进行过全球发行,所以我们想在内地大银幕上看到这个版本的《海上钢琴师》目前来说是不可能的。

拍sir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概是因为许多人对于电影的删减版、加长版、导演剪辑版等不同的发行版本概念模糊造成的,而且在《海上钢琴师》背后也有一段导演与发行商之间因为版本时长而发生争执的故事,其实在电影市场上“导演剪辑权”的问题由来已久也斗争已久,拍sir也来和大家就此说道说道。

我们看到的电影究竟有哪些版本?

基于《海上钢琴师》的多个放映版本问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一部电影究竟会有多少个版本。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会有公映版、导演剪辑版、加长版(有时候加长版和导演剪辑版为同一版)及碟片发行过程中的蓝光版、限量版、豪华版等,而许多影片在进入内地市场后还会有删减版。

首先公映版即影片在拍摄完成后,针对市场和更广泛观众群体制作剪辑出来的版本,这个版本不仅要满足官方审查要求,同时在影片时长选择上更针对市场竞争(即不会选择时长过长的版本),我们平时在电影院以及后续在视频网站上看到的电影版本,都为公映版本。

hougarden

▲内地电影放映公映许可证,即龙标

而导演剪辑版顾名思义,就是以影片导演的意志为主导而进行剪辑制作的电影版本,影片规格上有DC两个字母的(Director's Cut)的即为导演剪辑版。相比公映版本来说,一般导演剪辑版当中都会增加更多导演个人表达化的内容,因而常规来说导演剪辑版都会比公映版时长要长(在导演眼中,自己一镜一镜拍出来的都是宝贝呀),所以也可以将公映版理解为导演剪辑版基础上的“删减版”。

加长版有时候就是导演剪辑版,但有时候影片不存在导演剪辑版时,发行商会自己补充一些拍摄素材进去丰富内容,因而这个版本的时长也会比公映版本长,而且因为加长版的内容会随着版本迭代有所不同,因而加长版可能会出现好几个不同的版本;

同时加入加长版中的内容,有些是对于导演剪辑版的“还原”,而有些则是针对加长版本的发行而特制的,例如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1:魔戒再现》在DVD加长版中就有许多新加入的补拍的戏份。

至于碟片发行当中的蓝光版、限量版等,这些版本一是满足影迷的收藏需求,二来也可以理解为发行商搞出的一些售卖噱头,此处就不多讲述了,接下来还有一类版本即内地删减版。

众所周知相对海外许多国家地区电影市场上制定的分级制度,内地电影市场奉行的是“一刀切”的审查制度,也因此许多海外公映版本的影片在进入内地大银幕前都会被先“拦腰一斩”,尤其涉及凶杀、暴力、血腥、色情、装神弄鬼等情节都需要“净化”之后再与内地观众见面,当然有些影片的删减也是出于对时长的考虑。

hougarden

▲《云图》《摔跤吧!爸爸》都进行了删减,而《寄生兽》是上下两部直接合剪成了一部

基于当下电影市场的发展现状,“内地删减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被大众调侃的对象,毕竟对于电影这项文化艺术品来说,艺术常有,但自由不常有。久而久之,但凡市场上公映的影片市场与另外一个时长更长的版本不一样时,大家也都会以惯性思维去看待,认为这部影片就是“被删减”了,也因此,才会出现《海上钢琴师》上映期间不少观众认为他们看到的是“删减版本”,但其实这一次是真的误读了。

导演是否拥有“最终剪辑权”?

其实在《海上钢琴师》背后,因为影片不同的版本,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与发行商之间也发生过不小的争执。

影片在进行海外发行时,托纳多雷已经在导演剪辑版基础上剪掉了22分钟,但影片的海外发行商Fine Line Features坚持认为影片应该再度进行删减,并且不顾《伯尔尼公约》关于“电影的最终剪缉权属导演”的规定,威胁导演说若不进行删减将不会帮助影片进行海外发行,所以有了后来全球发行的125分钟版本(比导演剪辑版少了44分钟)。

hougarden

与此同时,影片当时原定参加柏林电影节,参展版本时长为165分钟,因为托纳多雷不愿意进行删减而没有参加这届柏林电影节;另外,影片当时也有望参加戛纳电影节,但因为导演与发行公司因为时长问题发生争执,影片并没有准备好参加戛纳的版本因而错过。

由《海上钢琴师》的幕后故事可以看到,导演剪辑版与公映版之间的“争斗”由来已久且从未停止,而往更深层次看其实是导演坚守艺术追求和制片人或发行商追求时长利益之间的对抗,这样的事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了。

1927年德国导演弗里茨·朗的史诗级科幻巨作《大都会》上映,德国初剪版为210分钟,后来影片在世界各地的发行商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删减,在豆瓣该影片页面上可以看到只这部影片的版本就多达7版。此外,包括奥森·威尔斯的《历劫佳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斯巴达克斯》都曾遭遇过这样情况。

hougarden

尤其在好莱坞,导演与发行商之间的剪辑权归属争夺问题屡屡发生,例如1984年上映的又一部影史经典《美国往事》背后,发行商私自将229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内容进行删减,减到了139分钟,极大地伤害了影片与创作者;再如1985年《妙想天开》上映前,导演特瑞·吉列姆因为发行商将影片进行删减,自讨腰包去《Variety》上连续刊登整页广告,并把发行方主席的名字用黑框框住,搞得像葬礼通知。

hougarden

▲《美国往事》

当然也有制片方或发行方“阴差阳错”剪出好结果的案例,例如1998年的《美国X档案》,当时在导演托尼·凯耶剪了两版之后制片方依然不满意,因此找了剪辑师和主演爱德华·诺顿一起剪出了第三个版本,即为后来的公映版,导演托尼·凯耶对于制片方此举非常不满甚至想放弃导演署名或者用化名等方法来抵抗,但是影片最后口碑不俗,在IMDb上影片还曾排到第38位。

同样的情况在华语电影市场上也时有发生,2011年张之亮的魔幻爱情电影《肩上蝶》就曾陷入“最终剪辑权”纷争,导演张之亮因不满发行方将自己原本120分钟的电影剪辑成90分钟而宣布退出电影的宣传工作,但影片发行方也表示之所以选择90分钟版本是为了市场发行考虑。

hougarden

▲《肩上蝶》海报

类似的,2012年《浮城谜事》上映前导演娄烨接到广电总局的修改意见,建议模糊片中过于血腥的画面,但娄烨拒接进行修改,后来放弃了影片公映版本当中的导演署名,可以说捍卫艺术的态度很刚了。

hougarden

▲《浮城谜事》剧照

此外还有《双生》背后导演“被剥夺”最终剪辑权的情况,《大象席地而坐》背后青年导演胡波因坚守导演剪辑版而形成的一系列悲剧,无论国内国外,关于“导演最终剪辑权”的争论其实一直在持续,那么导演是否应该拥有影片的最终剪辑权呢?

在好莱坞美国导演工会《Creative Rights Handbook 2014-2017》当中明确指出“导演的剪辑权利是一定需要被保证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制片方还是发行方,都应该尊重导演对于影片的剪辑逻辑及手法,毕竟这还是一个创作者的事儿。

hougarden

▲摘自知乎tyler dai的回答

而至于“最终剪辑权”,其实如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基本上是看哪方强势就按照哪一方的意愿来,而最皆大欢喜的结局不过就是创作者与制片及发行方能够达成一致,剪辑出一个满足最大范围需求的版本。

电影毕竟是一项集体创作的产物,无论导演、制片方还是发行方都是站在各自更专业的角度去评估影片的最终呈现形态,以期影片面世之后能够收获最佳的效果,并不是每一个导演都懂市场,也并不是每一个发行都懂创作,也正因如此才需要集体的合作。当然,如果最终“撕逼”撕不赢,那就多出几个版本好啦,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也是不错的。

最后,拍sir仍旧希望,每一个创作者的付出都能得到尊重,而每一个制片方及发行方花出去的钱都能物有所值。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