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tearoa
Te Reo Māori
toha

POC会成为下一个POW吗?

生活Kaituhi: Odaily星球日报
POC会成为下一个POW吗?
Whakarāpopototanga共识机制是公链绕不开的课题,它让节点们在无中心组织的状态下相互信任。

文 | 郝方舟 编辑 | 卢晓明

Odaily星球日报出品

共识机制是公链绕不开的课题,它让节点们在无中心组织的状态下相互信任。而更广义的共识则凝聚着持币者和生态建设者的信仰,在价格和价值的螺旋上升中被发扬光大。

主流的共识机制包括比特币采用的 POW、以太坊正在过渡中的 POS、EOS 选择的 DPOS,以及上述三种和 BFT/pBFT 的排列组合。Odaily星球日报曾在“回看共识层进化规律,POS+ 也许是公链后期发展的出路”一文中详细比较不同的共识机制,也在“POS 共识机制觉醒,Staking 经济盛行”专题下更新与 POS 相关的最新进展。

最近,深圳的一场 POC 共识大会引起了我的注意。大会集齐了三位“POC 布道者”虫哥、Alex、胖仔,并围绕着一个 POC 项目——BHD 和它的“生态”。本着对“新共识”的好奇,我们研究了下 POC 的来龙去脉。本文将主要探讨 POC 共识机制的创新、局限和趋势预判,以及重点项目的价值分析。

POC 共识机制的利弊

据 Investopedia,POC(Proof of Capacity,容量证明)是一种允许挖矿设备利用闲置硬盘空间(而非计算资源或质押代币)来参与挖矿的共识算法。

POW 矿工会碰撞随机数并计算哈希,最先“撞上正确答案”的矿工向全网广播,经由其他矿工的验证获得记账权。而 POC 矿工在开挖前通过“测绘”(plotting,俗称 P 盘)把所有“解题方式”存在硬盘中,硬盘越大存得越多,越有机会在截止时间(deadline)前“搜索到正解”(mining,俗称扫盘),并获得出块奖励。

POC 是在 POW 基础上的简单改造,用存储可复用的“解题方式”+本地搜索替代重复的哈希计算,把显卡或 POW 矿机换成更少耗电的硬盘,将部分电力成本转嫁给存储硬件的投入。

最早应用 POC 的项目是发起于 2014 年的 Burstcoin。后来随着发起人的不辞而别,社区接管了代码的更新。据其官网,Burstcoin 现行的共识机制是 POC3 。相比初代 POC,POC3 从应用的角度更接近 Filecoin、Storj 等分布式存储项目的采用的 Proof of Storage 或 Proof of Spacetime,即为比随机数更有意义的真实需求(比如存电影或地理信息数据)提供去中心化存储方案。

Burstcoin 之后,SINOC、Mchain 等项目相继选择 POC 共识机制,不过因其“自搭建不开源区块链网络发行代币,再通过出售算力的模式,吸引用户购买算力抵押代币,这些被抵押的币成为支撑其代币市值的关键”的业务模式,和“拉人头、设提现门槛”的传销运作手法,被指为资金盘。

现存的 POC 代表项目 BHD 同样存在暂未开源和抵押挖矿的问题,让开发者们无从建设,也让货币价值囿于挖矿环节。这可能是其社区一直未能壮大的原因之一。

在自称全球最大的硬盘矿池的 Hpool 页面,BHD 和 Burstcoin 的全网容量之和接近 1780PB,目前的代币市值之和(CMC数据)约 2.7 亿元。作为对比,同样被认为是POW 下一站的 POS,项目总市值 2.14 万亿人民币,Staking 总市值在 1172 亿元,更别说光是比特币就占了币圈 70% 市值的 POW 了。

除了项目不开开源,从共识机制设计上来讲,POC 并未解决 POW 的两大痛点:算力集中化和能源浪费。

在公平性上,POC 如今之所以会比 POW 公平,不过是因为它没发展起来,处于 POW 2010 年的阶段,假若未来容量(算力)和市值(币价)上涨,依然会出现新的寡头垄断和资源浪费,抬高个人参与门槛和被攻击的风险。

在能源浪费上,POC 可能更省,却依旧继承了 POW 消耗能源的缺陷,POS 则体现出几乎不浪费资源的绝对优势。然而,币圈不需要再来一个 POW,如果想减少资源浪费,讲述商业应用愿景的话,像 Burstcoin 一样转向 POST 或许是 POC 的蹊径。

正如神鱼所言:“PoC 非常简单粗暴,它把密码加密之后的彩虹表填满硬盘,然后让你去搜索,非常浪费算力,主打的是比 POW 省点。这其实也不解决什么问题。”

代表项目 BHD 的价值由何支撑?

当然,一项共识机制最终是否能扩大共识圈,多数时候也依靠明星项目的推力。在 POC 大会上,代表 POC 发声的项目主要是 BHD。

我对 BHD 的第一印象是有几分神奇的官网,与项目白皮书并列的是一份打着“51ASIC 原创”水印、未完成的矿池白皮书。

hougarden

第四部分在哪?所以咋赎回?

两份白皮书的笔墨较多是教人挖矿。毕竟 POC 由 POW“分叉”而来,不多谈技术创新,也不聊货币属性和生态应用,主攻货币的生产环节。在此,我划两个重点:

也正因挖 BHD 占用的硬盘容量没有真实的需方(不像 IPFS 系统),所以 BHD 并没有自身造血能力,供需都在“矿圈”内自循环。

我试图从回本周期的角度,发掘 BHD 相较 BTC 和其他小矿币的吸引力,却进一步发现,静态回本周期很难计算,因为官方会动态调整规则(比如区块大小从最初的 8M 变成 2M,出块时间从 5 分钟到 3 分钟),变相调控算力难度和每块奖励,支撑相对脆弱的价格。

hougarden

Bitmart 上 BHD/USDT 的价格走势

再来看下散户更关心的参与门槛和公平性。白皮书提示,“目前全网难度 850PB……没有 5000T 以上就不要尝试 solo 挖矿了”。我们来算下凑 5000T 容量的纯硬件投入,以 51ASIC H32 矿机(5999 元起 + 399 元电源),32 个盘位都插西数 10T 硬盘(天猫促销价 2399 元)为一组,需 16 组共 48.6 万元。而 Hpool 容量排行榜的前十位都是存储空间在 PB 级别的“大户”。这和我之前设想中“格式化一个闲置的 2T 硬盘,零成本挖矿”的致富梦好像不太一样。进一步向 BHD 社区求证,果然得到回复,“估计挖不出来,容量太少了,即使挖出来也是不够电费的”。

看来,个人投资者想参与到挖矿环节,门槛还不低。硬盘数量和到手价格筑起了挖矿壁垒和新的“中心化”格局。对于不想挖矿,而是直接购买 BHD 的玩家,借用区块律动一句话,“如果你看好 POC 项目,应该直接买希捷硬盘的股票”。

“隐形站台”与“垂直生态”

说到这里,我对 BHD 的成员、持有者和大矿工充满了好奇。

根据白皮书,10% 的 BHD 以预挖的形式留给开放团队。遗憾的是,官网和社区各处均未出现过团队介绍。项目公众号属于个人,微信的“客服代表”则挂在 Community 下。POC 大会上代表项目方的是 BHD community & POC community 发起人 Gary,其另一身份是 hpool.com COO。网友“神父”曾扒过 BHD 和 51ASIC 间不可言说的关系,以及团队的微商背景和割韭手段,但鉴于无从核实,在此不做评论。

虽然无人正面站台,却有三位币圈前辈以 POC 布道者的身份侧面“奶”BHD。他们就是“虫哥”方旭初、Alex 杨佳学、“胖仔”贺加仑:

  • 虫哥,卖笔记本电脑起家,硬件销售和改装的先驱,曾自建评测网站,后因资金流断裂关停,联合创办资讯门户壹比特,后因团队研发的莱特币银鱼矿机赔钱、旗下 51BTC 交易所被黑、投资 BitShares 血亏等原因而解散,联合创立爱思社群、ChainPE 链资本、POC 矿池 hpool.com;曾在直播中表示,利润被矿机厂商剥夺了,“剩下的余生 all in 搞一个和比特币一样原生挖矿的区块连项目,坚决不搞 ICO,全球玩家同时挖矿,自己也只是一个大矿工而已”;经常穿印有 BHD logo的衣服出镜,但声称“不是 BHD 官方”。

  • 胖仔,早期硬盘矿工,因 IPFS 矿机销售不顺转向 Burstcoin 和 BHD(两大 POC 共识数字货币),认为“比特币、以太坊、莱特币这些传统的挖矿已经到了寡头垄断的阶段了,不适合大规模投入”,现任矿机厂商 51ASIC 创始人,“主要的目标群体是 BHD 等 POC 加密货币爱好者”。

    三位布道者的业务形成了围绕 BHD 的“POC 垂直生态”。

    虫哥在 POC 大会上发表开场演讲称,POC容量证明是一个全新的共识机制,让我们有机会回到“2012年”。

    2012 诚可追忆,比特币圈子很小,基础设施百废待兴,矿工还能 solo 挖矿,第一台 ASIC 矿机即将问世。后来随着两轮较大规模的去泡沫,以太坊、比特大陆、币安的崛起将不少创业者挤向公链、矿机厂商、交易所市场边缘,人人赚钱的时代一去不返。

    倒退回上个时代,重复一遍 POW 的发展史,并不会推动商业未来,却可以帮助一部分人享受早期红利。如果三位币圈老人押注成功,扶植 POC 成为下一个 POW,那么51ASIC 即比特大陆, Hpool 即 btc.com。只可惜,POC 还缺乏明星项目,BHD 难挑大梁。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