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居住小史
长城从一个军事设施变成历史文化符号之后,长城脚下也从不宜居的烽火之地,变成了稀缺的度假居住地。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是中原民族的主要防卫工事,而长城附近也很少有人居住,只有少量的居民,多为兵将家属。长城上设有敌楼、烽火台,敌楼一般相距百步,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中间能住少量士兵,遇到敌情就放烽火报警,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
在长城内,驻扎军队和家属的地方有卫城、干户所城、堡城、关城,在长城内地势平缓的地方,因为便于屯垦,有些城在历史上渐渐地变成了如今普通人居住的村子。其中一些村子,因为有山有水有地,发展的还不错,人口渐渐增多,游客也不断来来往往。
火药时代之后,长城的防御作用几乎不存在了,一些地方甚至成为交通要道,为商贾们提供中转落脚的地方。在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古城内,就有一个“王家大院”,占地十余亩,是山西富商王三佛的住所,现在已经成为博物馆,展示着长城文化的演变。
但因为长城巨大的文化价值,需要极力保护,限制开发,当国内旅游度假产品的火热度不断高涨时,在长城脚下有一个项目反而成为奢侈的愿望。2012年北京公布的“北京市主题功能区规划”,就限制了包括长城在内的住宅、商业开发。之后,只有少数零星的全局规划、整体开发的项目有机会提供一些住宅给有山居梦的都市人。
前有古北水镇内的长城原著(和古北水镇一体规划的住宅配套项目),后有长城璞院,它们都位于燕山山脉中,体现的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居住与自然一体相融的境界,也是都市人心灵桃花源的现实寄居地。
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是中国文人的儒雅山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顿悟,又像伴着延寿寺的青灯古佛木鱼声声的佛系山水之投影;还有白云川上善若水、与世无争的道法山水,讲述的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间大道。这山水像是中国文化的缩影,让人放空其中,回味无穷。山、水、人文古迹,正好全部符合国人的理想居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