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tearoa
Te Reo Māori
toha

言传身教,远胜学校教育(上)

转载Kaituhi: Fujiaa
言传身教,远胜学校教育(上)
Whakarāpopototanga本文为《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读书笔记。

hougarden

本文为《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读书笔记。

每每谈到教育问题,父母们总会问:“应该怎么教孩子学XXX?”这个XXX可以是走路、说话、吃饭,也可以是性格、品质、思想。相比起原始人类,如今的中产阶级父母没有许多照顾孩子的经验,却有丰富的上学经验,认为”教育孩子“便是正式的学校教育。然而,学校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过几百年,它来自于19世纪工业化程度迅速扩张的欧洲社会。而人类学习的历史则始于人类出现的那一天,孩子从父母那无意识时获得的信息,远超过父母刻意教学时所得到的信息量。

hougarden

图片来源:pixaba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Alison Gopnik在《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一书里,将孩子的学习方式分为两大类:

  • 孩子通过观察与模仿他人来学习,心理学家将此称为“观察学习”;

  • 孩子通过聆听他人讲述世界运作的方式来学习,心理学家称为“证词学习”。

    这其实也就是中文里所讲的“言传身教”。孩子的学习得以让人类不断进步,我们的文化不停地传承给下一代。

    1

    小婴儿在出生之后不久就已经学会模仿了。5个月大的孩子会模仿父母吐舌头和拍手,7个月的孩子会模仿大人说话的腔调,8个月的孩子则已经会模仿怎么玩玩具了。这种模仿行为并非无意识地简单复制成人。模仿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物体是怎么作用,人们是怎么活动。这种因果关系的理解是孩子们学习这个世界运作法则的重要步骤。

    学习因果关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 试错——不停地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找到正确的方式;

    • 模仿——通过观察他人如何成功达到目的,模仿其动作来获得成功。

      许多动物——包括苍蝇、毛毛虫、蜗牛等——都懂得通过试错来学习,当他们知道某个动作可以得到奖赏时,就会不停重复那个动作。试错能测试你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理解怎么让事情发生。而模仿则只有在比较复杂的动物群体里才会出现。猩猩和乌鸦并不需要通过自己去试错,就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知道什么样的动作可以获得奖赏。人类则将这种模仿学习的行为发展至极致,孩子可以模仿成人行为来学习吃饭、走路、玩玩具,少年也会模仿经验足够的老人,学会如何做一个律师、工程师和商人。人类的智慧逐步积攒,才使我们拥有一个如此多姿的社会。

      hougarden

      图片来源:pixaba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Andy Meltzoff、Anna Waismeyer和Alison Gopnik对24个月的孩子们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在桌子上放了一辆玩具车和一个闪亮的新玩具,车子两边各放一个盒子。当玩具车撞上左边盒子时,新玩具就会发出亮光,而当玩具车撞上右边盒子时,新玩具则没有任何表现。实验人员在孩子面前演示了好几次之后让孩子们自己来玩。惊喜的是:这些24个月的孩子们会直接忽略那些无效动作,只重复实验人员让玩具发出闪光的动作。当他们将玩具车推向左边盒子时,孩子们的眼睛会紧盯着玩具,等待玩具发出闪光。孩子们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成人,他们懂得分析成人动作地有效性,并选择只重复那些有效的动作。这种模仿行为也超越了简单的试错行为。从成人的演示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成功。

      但心理学家进行的下一个实验更加好玩。这一次,玩具车变成了遥控车,实验人员不再控制车的行动,而是让遥控车自己运动,撞向左边的盒子让玩具闪亮,或者撞向右边的盒子而没有任何效果。轮到孩子们来玩时,他们并不上前操纵汽车,却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什么都不做。即使实验人员叫孩子们想办法让玩具闪光,他们也没有任何行动。当遥控车自己开始走动时,孩子们的目光也不会望向玩具。他们没有在遥控车撞向盒子与玩具发出闪光之间建立起因果联系。这是因为孩子们认为,因果联系必须来自他人的行为。孩子们可以从成人的行为中学到了世界运作的方式,但如果同样的世界运作自行发生时,孩子们则无法学到这些因果关系。

      hougarden

      图片来源:pixabay

      在另一个实验里,实验人员将自己的手臂用毛巾包裹起来,使自己无法无法双手,紧接着,实验人员使劲用头去撞一个盒子,使盒子上方的灯亮了起来。另一个实验人员则没有包裹双手,但依然空着双手,只采用头撞盒子的方法使盒子亮灯。两组18个月的孩子分别目睹了这两个实验现象,然后开始自己尝试亮灯。第一组看见实验人员包裹双臂的孩子们上前,直接用小手按了盒子来亮灯。他们似乎懂得:实验人员是因为手臂不方便才用头亮灯,而他们自己有手,可以很方便地用手来开灯。而第二组的孩子们则模仿双手自由的实验人员一样用头撞灯,他们似乎认为实验人员不用手是有原因的,还是跟她一样撞头吧!

      随着孩子们的年纪渐长,他们在模仿学习上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越来越强大。在Alison Gopnik的伯克利实验室里,实验人员会给4岁的孩子展示如何玩一个玩具。他们给玩具实施了三个动作:摇一摇、压一压、再从玩具里拉出一个环,而玩具只有在拉环之后才会唱歌。实验人员重复了五遍这些动作,每一次的动作顺序都不一样,有时拉环动作是第一个动作,那么玩具马上就会唱歌了;有时拉环动作是三个动作的最后一项,玩具只能在最后这个动作结束后才会唱歌。当孩子们接过玩具时,他们直接上来就拉了环,让玩具开始唱歌。他们可以从实验人员的演示中找出使玩具唱歌的有效动作,并不被其他的动作所迷惑。

      这些实验说明,很小的孩子就已经具备思维能力,他们的模仿动作并不只是简单复制,而是从观察成人的动作中理解成人的意图和目的,找到成人动作的真正意图

      hougarden

      桃子跟着爸爸一起望天

      2

      如果你有过做父母的经验,你也许会发现,孩子在模仿成人动作时,也经常会可笑地放大成人一些动作。桃子喜欢模仿爸爸扔球,但轮到她扔球时,她会把手举高高,狠狠地把球往下砸去,像是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了出来,才能让球弹起来时更高一些。桃子还喜欢模仿妈妈喝茶,但每次她用自己的小杯子喝水时,她会把头拼命往后仰,杯子举得特别高,并咕嘟咕嘟地发出声响,仿佛这才是喝水的正确方法。这些夸张的小动作每每总是让人忍俊不禁,是辛苦育儿时的欢乐调剂品。

      hougarden

      图片来源:pixabay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也发现:孩子很喜欢过度模仿。在一个经典的实验里,心理学家Victoria Horner和Andrew Whiten同时将一个装食物的迷宫盒子和一个用以打开盒子的木棍交给一组孩子和一组猩猩。如果你用木棍把食物前的盒子门锁打开,你就可以吃到食物,但如果你把木棍插在盒子上的洞里,或者用木棍敲盒子,你自然还是拿不到食物的。实验人员在孩子和猩猩面前做了同样的展示。他用木棍打开盒子的门锁,吃到了食物,但也做了很多和拿到食物不相干的动作。轮到孩子和猩猩们来拿食物时,孩子们完全重复了实验人员的一模一样的动作,包括许多无效动作。但猩猩则表现得更聪明一些,它们直接用木棍打开了门锁,迅速把食物吃了。

      这个实验结论乍看和Alison Gopnik的伯克利实验室结论完全相反!孩子究竟是否知道模仿动作的目的?伯克利的实验人员们调整了他们的“三动作”实验。这一次他们选用了两个实验人员,一个实验人员表现得非常无知,一直不停念叨:“这个东西怎么回事?我完全不知道怎么用啊!“,另一个实验员则非常自信,告诉孩子:”我知道这东西怎么玩,让我来告诉你。“除此之外,两个实验人员做的”三动作“次序一模一样,玩具也只有在拉环时才会唱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目睹第一个无知实验员展示的孩子们接过玩具,聪明自信地给玩具拉环唱歌。而目睹第二个自信实验员展示的孩子则重复了与实验员一模一样的动作,包括那些完全无效的不相干动作。

      孩子们对成人的态度非常敏感。当成人看似不自信不懂时,孩子则参与观察游戏动作的真正意图,并可以准确找到其动作的因果关系。但当成人像个专家一样教授孩子时,孩子则一模一样地将成人的愚蠢行为都模仿过来了。这个悖论看起来非常不合理,事实上却包含了孩子的学习逻辑:孩子们认为教授他们的成人懂得比自己多,所以过度模仿才可以获得所有成人的知识。

      hougarden

      图片来源:pixabay

      这种情况甚至在成人中也经常发生。当我们模仿专家时,用力将每一个细节模仿到位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并不理解哪些细节有用,哪些细节并不相干。但我们并不需要读个学位,就可以学电视上的名厨做顿大餐。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汽车的机械细节,便知道如何开车。我们甚至会从媒体上获得成功人士的经验,并怀着崇拜心情去模仿他们的行为。事实上我们并没有更多数据或体验来理解,在这些成功人士的经验中,哪些是有用的技能,哪些则是不相干的事情。在年幼的孩子心目中,自信的成人都是模仿技能的对象。即使我们做了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孩子也会一板一眼地模仿,认为这可能是很重要的技能。这就解释了在Hormer和Whiten的实验里,孩子们甚至表现得不如猩猩聪明。

      过度模仿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传承礼仪。人类生活中有很多习惯完全来自于礼仪文化。原始人只会用手抓东西吃,东亚人则学会用筷子食物,欧洲人左手持叉右手持刀,美国人则用右手拿叉子,阿拉伯人干脆只用右手拿东西吃。这些不同的吃饭方式并不影响人类把自己喂饱,为什么我们还要创造出如此多的生活习惯呢?虽然我们拿个棍子就可以吃饭了,但这些吃饭的礼仪定义了个人的种族、宗教、家乡、信仰。传递这些礼仪的意义并不亚于传播技术。这些社会化的礼仪影响了我们的社交方式和认知,方便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当你把叉子从左手换到右手上,旁边的欧洲人大概都会抬一抬眉头:啊,美国人来了!

      孩子们对于这种社交认知非常敏感。Gopnik实验室又做了一个实验,这一次她将”绑手撞头“的实验加以改进。实验人员依然用毛巾把手臂绑着,用头撞盒子以亮灯。但这次,两组实验人员会在展示前先给孩子们讲话,一组用的是孩子们熟悉的语言,另一组则用外语讲。在这之后,那些看了同语言实验员撞头的孩子们,也会选择晾着双手用头撞盒子;而那些看了”外国人“展示的孩子们,上前就用手按盒子亮灯了。孩子们似乎认为,同语言的人更值得信任,更值得模仿。

      理解了孩子们的模仿行为,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父母的养育方式?孩子们不止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他们还模仿父母的意图,也试图理解父母行为的意义。他们认为父母是权威,甚至当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时,孩子也会一本正经地模仿。当你虔诚地维护自己的文化时,孩子们也会学着你的样子,成为下一代的文化传承。孩子并不只在学校教育时才会认真学习。当我们做家务、逛街、读书、唱歌时,孩子也时刻在观察我们的行为,像海绵一样不停吸收模仿。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先把自己变成那样的人。

      hougarden

      桃子cosplay不二家 | 图片来源:作者

      敬请期待下篇。


      排版:Ruiying

      题图来源:pixabay

      文章来源: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作者本人公众号“伊甸园的桃子”,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Kupu matua:教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