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tearoa
Te Reo Māori
toha

侨报社论:汽车加水就能跑?创新不是儿戏

转载Kaituhi: 白宫那点事儿
侨报社论:汽车加水就能跑?创新不是儿戏
Whakarāpopototanga近日,加水就能跑的“水氢发动机”汽车火了。


近日,加水就能跑的“水氢发动机”汽车火了。5月23日,河南《南阳日报》头版发布了《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的文章,其中说到“水氢发动机在我市正式下线,这意味着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

hougarden

当地领导考察照片。(图片来源:南阳网)

消息一出引发大量争议,有网友发出疑问,“这是永动机吗?”,有的网友认为,“这个发明要是成功了,诺贝尔奖都配不上”,也有人表示“这其实是一场骗取补贴的骗局”。无独有偶,涉事企业曾被34次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企业负责人被外界称为“老赖”。

是骗局还是创新?在官方没有下结论之前,现在说都为时尚早,但在这个遍地创新的时代,它的确警示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尊重常识,以及如何评估从理论研究到规模化生产之间的距离,政府在支持企业创新时如何做到更完善的风险控制等等。

据了解,所谓“水氢发动机”就是人们常说的“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是以氢气作为动力的。并不是说加水就可以行驶的,其中还涉及到一系列物理化学复杂反应。

科学界和业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水制氢气是可行的,但是效率很低。目前还没办法应用于民用汽车动力。氢能作为未来的清洁能源,虽然目前工业化制氢也比较成熟,然而氢能价格却是居高不下,商业化成本很高,氢燃料电池的成本是普通汽油机的100倍,能否形成产业化,还有待论证。总之,现阶段的“水氢发动机”汽车应该是一个试验产品,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可以批量化生产的产品。

而面对质疑,该汽车制造企业青年汽车董事长表示,水氢燃料汽车技术已成熟,不会延缓项目进程,并声称“事实摆在这里,不是瞎编的”。

技术大突破还是大骗局?很多人想起了30多年前轰动全国的“水变油”事件。

1984年3月,哈尔滨一名普通司机王洪成宣布发明“水变油”,这项“发明”在当时受到不少权威人士肯定,被全国几十家新闻媒体的炒得火热,甚至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随着骗局被揭穿,王洪文被判处10年徒刑,这幕持续10年的闹剧却造成了数以亿计钱财损失。

这种事不止会发生在30年前的中国,不止会发生在缺乏科学素养的普通司机身上。最近的案例是,硅谷血液检测初创公司Therano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

在2015年公布的《福布斯》美国女性财富榜中,伊丽莎白·霍姆斯凭借45亿美元身家成为全美第一年轻富婆,被冠以“女版乔布斯”“美国最富有白手起家女富豪”等称号,她声称自己发明了颠覆性的血液测试新技术,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了超过7亿美元的资金,传媒大亨默多克都上赶着投钱。事实却是,这项技术根本不存在!据此写作的《滴血成金》(Bad Blood)成为横扫各大畅销书榜单的作品,震惊全球。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创新与骗局之间,在天才与疯子之间,有时只有一线之隔。但时间总能戳穿虚假的外表。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无可否认,中国创新日新月异,改变了产业与社会的面貌。但中国掀起创新热潮的同时,创新浮躁也随之而来,更出现了以创新的名义作的局。对一些政府部门而言,创新成为猎取名利,拉抬政绩的最佳手段。对一些企业个人来说,创新更成为“空手套白狼”、圈钱圈地的绝好机会。因此,在诱惑面前,全民更应养成尊重科学,尊重常识的素养,养成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作风,这是一项更为重要的使命。回到“水氢发动机”事件本身,无论企业或政府,面对氢能源这个市场,都希望早做布局,抢到入场券。这种想法是正常的。但重大的技术创新成功是非常难的,要尊重科学本身的规律。特别是“水氢发动机”项目据报道牵涉到政府出资40亿元人民币,必须要接受外界的检验。不能让“水变油”的闹剧重演。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