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旗下Drive.ai寻求“卖身”,自动驾驶创业者被逼到路口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机器之能”(ID:almosthuman2017),作者四月,经授权发布。卖身,or,融钱—— 二选一,关于存亡,创业者必须做出选择。 近日有消息称,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rive.ai正寻求“卖身”。目前公司已委托香港投行富瑞(Jefferies) 作为顾问,并在过去几周向几家最大的竞争对手告知出售意向。 Drive.ai最近一轮融资发生在2017年9月,筹集资金超过7700万美元,公司整体估值约2亿美元。 随后,该条消息相继被外媒the information、engadget报道,其中the information在科技领域报道中具有较高权威性。
Drive.ai是一家自动驾驶创业公司,起源于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在2015年正式成立,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斯坦福大学。
据公开信息显示,公司目前拥有150多名员工,在加州山景城和得克萨斯州弗里斯科市设有办事处,专门研发用于商业、政府以及共享汽车的深度学习驾驶软件。
Drive.ai总部位于硅谷,之所以在国内能够引起广泛关注还在于吴恩达的名气。他是百度前首席科学家,是Twitter上的“AI代言人”,被成为“人工智能四大神”之一。
近年来,Drive.ai的技术进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展开:
2018 年 1 月开始,Drive.ai 便在 Frisco 街头部署了 4 辆无人驾驶汽车进行测试,其中包括无驾驶员测试。
眼看团队建设和业务运营都顺风顺水,Drive.ai管理层却在2018年9月发生剧烈动荡。
左为Drive.ai 总裁、吴恩达妻子,右为Drive.ai前任CEO Sameep Tandon 而Bijit Halder也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在2015年11月-2017年12月就职于百度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于2018年3月加入Drive.ai任产品副总裁,9月升任公司CEO。 据消息称,目前吴恩达和妻子CarolReiley也已经相继退出了公司的运营,公司主要由吴恩达的几个学生(华人)在负责日常运营。 但是,这几个人也存在内斗的情况,曾经有核心成员寻求回国的机会。 尽管集技术大牛和明星代言人于一身,尽管Drive.ai在商业化和落地化方面积累了不少成绩,但仍逃不过「卖身」的选择。 它正在帮我们认清,在高歌猛进的表象背后,很多自动驾驶创业团队已经摇摇欲坠,因为自动驾驶技术面临着太多不确定性和过长的落地周期,市场的乐观情绪正在拖垮。 而本月初,苹果方面也传来,旗下自动驾驶项目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裁员近190人的消息。这无疑为自动驾驶保守派和悲观主义者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如今,摆在创业者面前较为明朗的只有两条出路:寻求被收购,或者,融到更多的钱。 通用汽车在2016年以10亿美金收购了Cruise; nuTonomy作价4.5亿美金在2017年被一级供应商德尔福收购。在2018年,则不断有消息传出大众要将Aurora收入囊中。 对于希望保持独立的初创公司而言,雄心壮志的实现必将越来越依赖资本力量。2019年获得充足干粮的意义在于,安稳民心,以及保全公司。 正在推进无人运货小车的Nuro已经从沙特支持的软银手中拿下9.4亿美元的承诺,打破自动驾驶领域最高单笔融资记录。 而此前这项纪录的保持者来自于春节前,无人车先驱克里斯•厄姆森创办的Aurora,获得红杉资本和亚马逊在内的5.3亿美元投资。 如果交易顺利,Drive.ai或将成为华人自动驾驶创业领域中第一家被成功「交接」的公司。 如果交易失败,则意味着,Drive.ai 必须使出更大的力气投入到资本市场的博弈中。毕竟,光是在加州进行路测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就超过了6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