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了一年的咖啡外卖,那精品咖啡馆现在如何了?
在之前,另一个精品咖啡品牌 GREYBOX COFFEE 同样获得了融资,创始人对自己的定位是要做全国性的精品咖啡,目前它在上海总共7家店,全国16家店。 过去的2018年,国内的咖啡市场获得前所未有的增长和关注,所谓的“咖啡分级”也正在发生。新零售咖啡和咖啡外卖铺天盖地,而价格更高,却胜在体验品质的精品咖啡仍有市场,并且不断有新品牌进入我们的视线。 今天,在大众点评搜索”咖啡“两个字,门店已经超过了8000家。我简单粗暴地将目前上海的咖啡格局分成三档:精品咖啡、传统连锁咖啡、新零售咖啡。 独立咖啡馆没有规模化,较难统计,单从门店数量这个维度上,看不出有“成气候”的品牌。但种种迹象表明,整个咖啡市场是正朝更高品质发展的。 新零售咖啡以补帖起家,在宣传时同样会突出精品咖啡豆的用料。连咖啡在2018年除了研究如何用社交裂变卖咖啡时,也不忘持续研发新品。据品牌同事介绍,连咖啡在今年一直不断优化奶和咖啡豆,上线多个精品咖啡的SKU。 “场景”是精品咖啡馆高溢价的另一个点。 “第三空间”概念是星巴克在创立初提出的,但现在大部分星巴克的使用环境已经不适合聊天和社交。这并不意味着“第三空间”概念过时,而是对空间有强需求的用户正在转向精品咖啡馆。 Seesaw、GREYBOX 等精品咖啡往往会提供明亮舒适的空间,适合办公开会的桌椅设备,以及自取的柠檬水。我们喝的一杯咖啡,定价里除了包含产品和场租费外,也许还会有一部分所谓的”社交费“。 我最近在和朋友聊咖啡场景的时候,总会提到一个大家日常都忽略掉的人群:精致的阿姨妈妈们。周末下午,只要在新天地和iapm晃一圈,都会看到不少打扮得体的阿姨妈妈,聚在一起聊天,同样也是一道风景。 她们会愿意为社交掏40块钱,但她们并不会用券下单一杯咖啡外卖,哪怕只有一半价格。这也是我觉得线下场景永远不会被线上替代的原因。 咖啡原来只是一个“提神”的品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市场教育,它正变得更为立体,代表着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交属性。而咖啡馆也成了一部分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场景。 如果说2018年市场是因新零售而大爆发,那2019年,中国咖啡的故事也许会由精品咖啡馆来继续诉说。 一个补充: 在我较满意的几篇深度稿里,有一篇对星巴克的品牌分析(点击阅读)。用供需的逻辑梳理了中国咖啡市场当下的百花齐放与消费者需求升级,这里重新贴一下,希望可以帮助你更了解这个快速迭代的市场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