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样做滴滴真的能够将顺风车风险降到最低吗?恐怕现实是残酷的,顺风车在安全方面本身就存在一个悖论。顺风车在司机端比快车、专车等更加复杂,这个复杂度来自于司机的职业背景、时间容忍度、订单路线、服务程度等。更复杂的乘车环境,司机端本应需要更多的行前安全验证。但是对于司机来说,顺风车只是对其路程成本的分担,不像快车司机某种程度上有经营的性质,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运营平台更深层次的要求,提供更高标准的服务。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快车司机的入驻门槛有车辆要求,有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要求,甚至是户口、车牌要求,而顺风车只需要人车匹配验证,门槛反而更低。顺风车司机入驻规则越严格,反而使正常司机因为过于“麻烦”的认证放弃,滴滴所看中的运力也会受到折损。即:不安全因素更多的顺风车,却是广义网约车中门槛最低的。滴滴顺风车真正要排除的,是本身就怀揣着不良企图,利用安全漏洞行不法之事的人。甚至原先的“黑车”司机,如果只是接订单赚钱,在符合其他规范的情况下入驻顺风车平台,也属于合规运力。屡次出事的顺风车,现在已不再是单一平台的安全漏洞,而是整个网约车行业的最薄弱环节,一旦再次出现安全问题,不完全是滴滴或者某家平台的责任,而是这个新运力是否安全的问题。近期,哈啰顺风车平台出现诈骗案件,司机未按约定履单,却扣了用户的钱。这种财产安全又如何预防?假如司乘发生纠纷,最终一方受到了伤害,平台方需要如何抉择?显然,“众矢之的”的滴滴还没有做好这样的价值抉择与机制设计。虽然它在300多天的整改中,迭代了12个版本,优化了226项功能,但现实要残酷地多,顺风车已不单单是一款互联网产品,而已成为社会议题。对它来说,任重道远。但是在安全方面的投入,滴滴也并非纯投入无回报。很多人认为网约车没有壁垒,只要烧钱补贴就能建立起来。其实滴滴经历这么多的磨难,每一步都会成为壁垒。当滴滴建立起一整套的流程后,对手再想要反超,在安全和匹配效率上就需要更大的投入。这种竞争壁垒,会让滴滴的平台角色更加凸显,小运力会更加倾向于入驻滴滴,由滴滴统一调度,而非自己再造平台。04结语近日来,滴滴组织顺风车公众评议、吐槽、线下调研,好不热闹。但是没有哪款互联网产品是通过征求意见和吐槽而完善的,顺风车安全最核心的,还是滴滴那226项改进是不是改到点儿上了,价值观是不是以用户为出发点。程维在顺风车事件后曾在内部信中坦白,“好胜心盖过了初心,狂奔的发展模式早已种下隐患。内部体系提升跟不上规模扩张,就像灵魂跟不上脚步。”All in 安全的一年,滴滴“忍辱负重”,如今程维找到了滴滴的初心了吗?这次又能否迈过顺风车这个坎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