뉴질랜드
한국어(조선말)
공유

卧底深藏,在枪击恐袭发生之前就分析揪出潜在凶徒!他们做到了…

转载저자: 事儿君
卧底深藏,在枪击恐袭发生之前就分析揪出潜在凶徒!他们做到了…
요약枪击案、汽车炸弹、暴力骚乱这类突如其来的“人祸”,使预防恐怖袭击和报复性行动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话说这两天,美国的两起大规模枪击案引起全世界关注,

枪击案、汽车炸弹、暴力骚乱这类突如其来的“人祸”,使预防恐怖袭击和报复性行动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其实,除了奋斗在一线的警察们,还有一帮默默无闻的人也在与这些危险做着斗争,

他们平时隐姓埋名,天天在互联网上蹲守,

与时间赛跑,誓要将恐怖袭击扼杀在摇篮里,抓住幕后黑手........

这种神秘兮兮的人被称为“Savant”,直译可以翻译成“学者”、“专家”,

听名字就觉得他们是一群身怀绝技、深藏不露的大神,

不过从他们的工作性质来讲,还是形容成“反恐猎人”更加贴切明了。

hougarden

很多时候,充满仇恨的极端言论容易埋下祸根,逐渐演化升级为暴力行动,反恐猎人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工作的,

他们的日常工作是这样的:

在各大网站、论坛蹲点,发现有恐怖主义言论、反社会言论、暴力倾向言论等危险发言时,就对该用户进行追踪,

查到他在各种网站上的一切账户,调查出该用户的真实身份背景,进行长期监控;

同时评估他们的危险程度以及将犯罪计划付诸实施的可能性,

有些策划恐袭或报复性行动的人,会事先在网站上进行犯罪预告,

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反恐猎人会将情况马上上报给FBI或警方,及时制止犯罪。

hougarden

听上去非常神秘的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充满惊心动魄的情节。

比如这样一起案件……

男子Michael Finton生活在伊利诺伊州迪凯特,那是一个不景气的制造业小城,

Finton今年29岁,未婚,在一家廉价外卖餐馆做兼职厨师,

他拥有白皮肤、红头发,同事们都说他待人彬彬有礼,邻居形容他是个温文尔雅的人,

平时的兴趣也没啥特别,就是出门玩玩乐乐、打牌、看球赛,

在周围人眼中,Finton和大多数同龄人差不多,是个老实本分的小伙,

但是在温和的面孔下,还隐藏着一幅恐怖的面孔,外人无从得知。

除了一个人——K

她是一名反恐猎人,K是她的化名,

2007年,K在社交网站Myspace上发现了Finton,也注意到一些让人不安的内容,

他分享了一些宗教极端主义的视频,视频内容中伴随着弘扬殉教口号的是恐怖的杀戮。

当时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网上的恐怖言论有可能转化成实际行动的危险性,

但K知道,她意识到了Finton的危险,

Finton的个人页面是那种典型的不折不扣的危险人物写照,K知道这是个不能轻易忽略的人物。

此后,K开始关注Finton发布的所有内容,

同时挖掘出他的过往,发现人畜无害的外表下隐藏着黑历史:

Finton曾因殴打他人和抢劫入狱,并且在狱中接触到那些极端观念,思想也跟着跑偏了。

K从春天一直盯梢到夏天,她发现Finton发帖的内容越来越黑暗,

这时候她决定打电话给FBI,报告了Finton的异常情况。

接下来的一幕就像警匪片中演得一样惊险又精彩,

Finton居然真的打算策划实施汽车炸弹袭击,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FBI为他设了个局,

派特工当行动卧底接近Finton,让他将特工误认为是志同道合的同伙,

有一天,Finton将一辆自认为装有近一吨炸药的货车,开到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的联邦办公大楼外,停在了这栋有数百人在里面工作的建筑外,

他告诉特工假扮的同伙,将要制造“历史性的大场面”,

在几个街区外,Finton打了一通触发爆炸装置的电话,但是什么都没发生,

他再打电话,炸药还是毫无反应。

之后Finton倒是真见识了一番意想不到的大场面,

FBI特工和防恐特遣队队员突然冲出来,迅速把他控制住,Finton就此被捕,

他的货车早就被特工动过手脚,根本不可能爆炸。

Finton因“对美国公共财产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罪名被起诉,他本人表示认罪,

法庭判处他28年监禁,Finton现在正在联邦监狱中服刑。

挫败了一次有可能造成巨大人员、财产损失的恐袭,成功将危险人物逮捕并审判,

K在这次行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K,不但Finton的计划有可能成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FBI锁定犯人都要花些时间。

但是在Finton事件的所有新闻报道中,都找不到K的名字,

在这类案件报告中,会看到tip(线报)、alerted(警示)、uncovered(起底)这样看似无意义的单词,它们其实都在暗指K在其中的作用,

K就像隐身的神秘英雄一样,一直在幕后默默工作,守护着一方平安。

(反恐猎人K)

hougarden

记者Andera从在反诽谤联盟(ADL)任职的同事那里听说了反恐猎人Savant这项工作,从而认识了K,

为了采访K,记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取得她的信任,

经过几周的讨论,记者答应不曝光重要细节,比如K的住址和具体工作方法,K才终于答应会面。

K的一切活动就相当谨慎,见面前两周记者还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

临行前一周,记者才确定好行程安排预定了航班,

飞机起飞时,记者都没有K的直接联系方式,只有一个K的联络人的手机号。

这次出差也异常神秘,记者会“凭空消失”96个小时,包括她的丈夫、妈妈和编辑同事,没人知道她去了哪,就为了帮K保密。

记者下了飞机又坐车,来到美国某地城郊的一片普通的住宅区,

在一座不起眼的房子前,记者按响了门铃,

K自己出来应门,把记者带进了家里。

K身穿灰色T恤、牛仔裤和一双黑色的靴子,戴着金色的耳环,

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她棕色的头发和身高,都给人感觉很普通,完全不像反恐猎人这个名字一样听起来那么炫酷,

同时也透着一股低调的自信感。

能拥有这种自信是有原因的,在采访当中,K说出了她一步步成为反恐猎人的故事。

她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美国人家,从小跟父母、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拖车里长大,

学生时代,她在高中篮球队坐过替补席,也在乐队当过鼓手,

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任谁都不会想到她能搞侦探调查工作,

直到她为了支付大学学费,报名参加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彪悍的人生就此开始了。

当兵期间,K曾经在驻韩美军基地服役,

那里男兵多、女兵少,很多男兵都恨不得趁她洗澡那十分钟去偷看她,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K养成了绝不退让的性格。

有一次,有位男兵纠缠她,K直接一拳打过去,正好打在对方军服口袋里装着的东西上,感觉手都要骨折了,

可她丝毫不退让,表示“你要敢碰我,我会把你撂倒的”,从此对方再也没有骚扰过她。

当时K还是个19岁的小姑娘,就已经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坚毅、沉着。

(海军陆战队时期的K)

hougarden

后来她转到另一个美军基地服役,开始读夜校并拿到了司法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学位,

退伍之后她成为一名警察,有时会冒充妓女或瘾君子执行卧底任务,

她开着一辆皮卡,皮卡里有一个婴儿座椅,上面装着摄像头,用来记录嫌疑人的犯罪证据,

那段经历让K迷上了办案时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感觉,性格里张扬的一面得到发挥。

(当警察时期的K)

hougarden

接下来K换了第三份工作,这次是为一家卧底调查谋杀案的国营机构服务,

在那里她面对的都是“恶魔”,需要调查人员极度自制、冷静、坚定,

比方说,对面的男子用谈论去公园玩的轻松口气,讲述他的罪行:

他先刺伤了一位女士并打算强奸,可最后放弃了,因为她浑身是血、又滑又腻,

所以他向女士的孙女伸出毒手,强奸并杀害了女孩。

听到如此可怕的犯罪过程,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人早就被吓傻了,

可如果调查人员表现出害怕的神情,罪犯察觉到就不会再往下讲,

为了了解完整的犯罪过程,K练就了面不改色的本事,

全程只会轻轻点头,脸上毫无表情,平静地听完罪犯的供述。

这份工作帮K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发现自己可以胜任调查方面的工作,

后来因为结婚生子休产假,她离开了相关的岗位,

还曾想改行搞艺术,但只坚持了三个月就发现并不适合自己。

这时她听说反诽谤联盟正在招募人员,专门监视极端主义者,和世界上最危险的一群人在暗中交锋,

K知道自己就是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人,也有些怀念那种浴血奋战的日子,

接下来凭借多年积攒的经验,K顺利入选,正式成为一名反恐猎人。

hougarden

如今K每天都在家里办公,客厅里她和丈夫、孩子去度假的照片显得格外温馨,

走进她的家庭办公室,K做的却是责任重大、生死攸关的工作。

K目前负责监控被称为“alt-right”的群体,他们是年轻一代的男性至上主义者和白人至上主义者,

和以前的盯梢对象相比,他们出现的阵地发生了变化,换成了更新潮的论坛留言板和社交媒体。

其实在FBI早就有类似角色负责追踪连环杀手和强奸惯犯,

不过在这个网路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犯罪预兆被搬到了网上,对网上危险人物的监控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在这方面,K就是专家。

之所以需要K来做这项工作,是因为近些年美国的男性至上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观念有所抬头,

并且愈演愈烈,引发了很多问题。

据反诽谤联盟统计,2017年秋季美国大学校园里弥漫的白人至上主义宣传言论比上一年增加了两倍多,

也难怪FBI的调查显示,仇恨犯罪的比率也上升了17%左右,

而且很多仇恨犯罪不会被报道出来,这一比率很有可能更高。

拿“男性至上主义”来举例,一位法律专业人士是这样说的,

“对女性的暴力仇恨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猖狂,就像曾经对待黑人和犹太人那样。”

“男性至上主义”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一些男性对女性解放运动做出的反应,

反诽谤联盟极端主义中心主任Jessica Reaves表示,最近这种言论在美国发酵,特朗普有很大责任,

从2016年他参加总统竞选开始,一些不当言论就激活了厌女群体,

一些自以为强大的男性开始用非常恶劣的方式谈论女性。

hougarden

现在,只需要在电脑上点几下,就能在各种网站、论坛、社交媒体上看到患有“厌女症”的男性用户,并且数量惊人。

据反诽谤联盟统计,过去几年中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厌女症,也被称为“千禧一代的厌女症”,

有些是因为单身太久,没有女性愿意和他们交往而对女性产生仇恨,

有些感情骗子或者PUA爱好者,也就是假装纯良欺骗女性、再将她们抛弃的人,将女性视作玩物,

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很正常”,很多都受过高等教育,有正经的全职工作和交友app的账户,

可到了网上就变成仇视、贬低、伤害女性的危险人群。

在Gab、Reddit、4chan、8chan或VK这些网站上,

男性至上主义者和白人至上主义者经常在上面发布一些阴谋论的观点,并把它们扩散到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站上,或者在InfoWars之类的假新闻网站上散布谣言。

用K的话说,这些人正在把仇视言论转化成仇恨犯罪,就像“不断施压逼人犯罪”一样,

他们会说:“你女朋友和你分手了,这都是她的错。”

“她就是个贱人。”

hougarden

在类似言论的刺激下,真的有人将仇恨犯罪付诸行动。

2014年,22岁青年Elliot Rodger制造了“加州伊斯拉维斯塔枪击案”,造成6人死亡、14人受伤。

2018年,25岁的Alek Minassian制造了“多伦多面包车袭击案”

他驾驶一辆面包车冲上多伦多闹市区的街道,造成8名女性和2名男性死亡,另有16人受伤,

而他事后供述,这么做就是为了对女性表达愤怒和仇恨。

据研究,很多对仇视女性的罪犯都曾有过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

换句话说,他们就是一个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火药桶,就等着什么时候突然点燃了,

这也就看出K的工作有多重要,

她必须在“火药桶点燃”之前发现隐患,掐灭那些小火苗。

比如今年3月,K找到了一位名叫Corbin Kauffman的男子,

他30岁,住在宾夕法尼亚州莱顿市,是alt-right群体中的一员,

经常在冷门社交网站上发布恐怖的表情包和杀人威胁,

他的推特个人资料写着:“CNN警告过你,这是一名白人至上主义者。”

男子在发布了一段自己的视频,他拿着一把刀在大腿上比划,一边通过变声器讲述他想如何实施仇恨犯罪。

好在他行动之前,K一直在对他进行监控,及时发现了危险情况,

FBI很快就赶到他家门口,现在他要在监狱里蹲5年。

hougarden

类似的危险人物还有不少,时不时就会在网上留下的线索,

K需要排查大量信息,排除掉无意义的词,找到那些危险的内容,

比如反对女性拥有投票权的言论,充斥着对女性性暴力的图片,或者为性侵女性找理由的帖子。

K通过这些线索锁定盯梢对象,目前在她的黑名单上有1000多名男性上榜

至于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危险、是不是需要上报,凭借的大多是K的经验,

K指着屏幕上的一位男子说:“我很担心这个人。”

但就目前来讲还没必要上报,因为这个人没有任何武器,他缺少实施严重暴力犯罪的手段。

有时这种界限非常模糊,甚至需要K的直觉,

“比如你要上电梯时,突然感觉不对劲儿,觉得你不应该上去。”

“因为电梯门打开时,里面站着的人给你一种很不好的感觉。”

“大多数人都会忽视这种感觉,没多想就上了电梯。”

“我会怎么做呢?我会等下一趟电梯。”

具备优秀的侦查、追踪能力,也拥有敏感的神经和强大的直觉,K在反恐猎人这行就是出类拔萃的,

反诽谤联盟极端主义中心的一名负责人评价K说,

“她记得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一切。”

“她就是有这种惊人的能力。”

2017年在弗吉尼亚的白人至上主义集会上发生冲突,造成一名女性死亡,

当局需要确认哪些极端分子在场,

K通过互联网上零零碎碎的图片和视频,识别出其中的305人,

这些人有的被指控,有的受到了执法部门的监控。

(弗吉尼亚集会惨案的报道)

hougarden

当然,互联网上充斥着那么多信息,K不可能全部掌握,也有漏网之鱼。

或许是采访让她有所感触,接受采访之后的几周,K给记者发了一封邮件,邮件中讲述了一位40岁的白人男性的案件。

他在佛罗里达州的一家瑜伽馆内朝6名女性开枪,造成2人死亡。

事发后K查看他的资料,发现他非常符合极端暴力分子的侧写,

这个人曾在网上发表极端言论,也曾犯罪被捕,

这让K感觉无比自责,觉得没能盯上这个人都是她的责任,

“我会觉得愤怒、伤心、疲惫,需要几天时间缓一缓。”

尤其是在过去的18个月里,极端主义越来越猖獗,

K表示她能做的只是杯水车薪,这经常让她感到绝望,无法安然入睡,

不过等她将情绪调整好后,还是会坐回到电脑前,继续盯着那些危险的人。

(示意图)

hougarden

这些人活跃在网上,看似离人们很远,其实有些就潜伏在身边。

K的黑名单上就有这么一位,住的地方离K家还不到1英里远

“我知道他的网名、真名,故意换名字时还知道假名,”K说,

私人账号、用别名开的小号、各种各样的账号K也都知道,

为了保密记者不能把K的具体调查方法写出来,只能说她是通过对方话中的蛛丝马迹寻找线索的。

监控危险的潜在暴力罪犯,说不定有些人就住在周围,

这就是K对安全和保密那么上心的原因。

其实她一开始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第一次进行调查时根本没匿名,

去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的聚会上偷拍,结果被人抓住,身份暴露了;

还有一次她正在记笔记写下重要线索,一位在圈子里小有名气的极端主义者坐在了她的旁边,

K感觉心跳得厉害,指尖都在发抖,

她佯装镇定慢慢合上笔记本,心里暗想不知旁边的人有没有发现她的秘密。

很快,K就发现不能不隐瞒身份了,因为她面对的这些人都非常危险,

做她这行的人一旦暴露,就容易被人威胁、报复,遭受暴力侵害。

K的一位朋友也从事类似工作,极端主义者在朋友家门前点燃一辆车,让朋友的孩子们出了车祸,朋友不得不搬家,

这件事给K发出了警示,她也经常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担心,

“如果有机会,他们会跟着我的。”

hougarden

现在为了不对外暴露身份,K一直对外隐藏她的工作,

K的大多数家人和朋友都不知道她具体是干什么的,

“我只告诉他们我是国内恐怖主义方面的研究员。”

“他们大概以为我是个参谋、顾问之类的吧。”

对身份严格保密不但保障了K和家人的安全,也让她获得更自由的私人空间,

没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她就能在一天中最亮的时候出门锻炼,去商店采购时不用一直回头看是否被人跟踪;

在互联网上同样非常低调,没有个人社交账户,从不再网上发自拍;

在社区做过的最显眼的事,就是曾经抓到过一个挨家挨户偷蹭wifi的人。

在K的办公室抽屉里藏着一幅画框,里面镶着一张照片和一封前任FBI局长Robert Mueller的信,

信中写道:“我们对你杰出的工作以及你的优秀能力万分感谢。”

只有这时,才感觉到还是有人记得K这位无名英雄,以及她为反恐做出的努力........

ref:

https://www.cosmopolitan.com/politics/a28483247/is-it-possible-to-stop-a-mass-shooting-before-it-happens/

------------------

(责任编辑:Aimee)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