공유

70年•侨与中国|印尼归侨摄影家翁乃强用光影记录中国变迁

转载저자: 小侨
70年•侨与中国|印尼归侨摄影家翁乃强用光影记录中国变迁
요약今天推出的人物专访为印尼归侨摄影家翁乃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华侨华人与新中国发展紧密相连。中国侨网推出“70年•侨与中国”系列稿件,与读者共同回眸历史,感知当下,见证海外侨胞与中国的独特情缘。

今天推出的人物专访为印尼归侨摄影家翁乃强。

1936年,翁乃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一个侨领家庭。1951年回国后,他相继考取育英中学、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后进入《人民中国》杂志社做摄影记者。60余年间,他拍摄了大量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作品,用影像记录中国时代变迁。

印尼归侨摄影家翁乃强用光影记录中国变迁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美两国“乒乓外交”、中国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初期市民生活变化……

hougarden

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清华大学。左一为科恩。

当记者把画册一页页翻开,时空感扑面而来,感觉像是为课本中的文字、影视剧中的画面找到了真实而又鲜活的注脚。

“记录时代是我的追求。”印尼归侨摄影家翁乃强回国60余年,拍摄了大量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作品。他说,把历史记录下来,“才能让后人了解我们走过的路”。

hougarden

图为翁乃强。

1936年,翁乃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一个侨领家庭。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翁乃强家中升起五星红旗。随后,大哥、二哥相继被父亲送回祖国,翁乃强也于1951年回国,“父亲想把我们送回来,参加新中国建设”。

回国后,翁乃强相继考取育英中学、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后进入《人民中国》杂志社做摄影记者。

在大学面试被问及为何学美术时,年仅18岁的翁乃强谨记着父亲的教诲,“我学美术可以为人民服务”。

记者注意到,在翁乃强的胸口别着一枚徽章,徽章下面刻得正是“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他说,“人得有信仰,一辈子只考虑个人没意思”。

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起,翁乃强就时常挎个相机,为同学们拍照片;为完成大学毕业创作,他深入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同工人们一起开荒、种橡胶,创作了大量摄影、绘画和版画作品。“他们辛勤工作,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贡献。”

hougarden

图为翁乃强在兴隆华侨农场创作的油画《开荒之歌》。

1967年,翁乃强跟随学生前往江西等地,徒步重走长征路。学生们登临黄洋界、探访“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那口“红井”、在江西瑞金探访红军驻地……翁乃强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长征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hougarden

图为翁乃强拍摄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那口“红井”。

1968年开始,翁乃强跟随知识青年赴北大荒报道。知青们开垦荒地、改造沼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荒无人烟、条件恶劣的北大荒建设成了良田千里的北大仓。

“上山下乡也塑造了我的价值观。”翁乃强说,事情是一点点做出来的,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就能做出成绩,“新中国建设也是这样,成就是通过劳动一点点创造的”。

1977年冬天,中国恢复高考。考试当天,翁乃强去拍现场。

照片中,一位女学生手握钢笔,聚精会神地审题作答。这张照片也成为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中“恢复高考”的见证。

hougarden

图为1977年高考现场。

“当时怕影响学生考试,不敢开闪光灯,就采用高速胶卷,尽量用长镜头取景。”翁乃强向记者介绍,照片中的女学生后来成为了北京某大学教授。

虽然早已退休,但翁乃强仍时常挎个相机,看到有美感的、有意思的瞬间,就按下快门。“我一直都是抓拍,记录最真实、自然的瞬间。”

hougarden

图为翁乃强拍摄的小区内前“三大件”自行车与现今小汽车对比。

如今,翁乃强的很多作品已经作为历史的见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翻着自己的画册,翁乃强感慨于中国时代的变迁:计划经济时代,北京冬季蔬菜匮乏,家家户户储存大白菜,而现在菜品丰富、琳琅满目;以前家里能有电视机就是富裕,现在中国彩电出口到海外;以前自行车算“三大件”,现在共享单车随处可见……

“摄影是形象的记录。”翁乃强边向记者展示尚未整理的几柜子胶卷边说,要尽早整理出来,为历史留下这些记忆。

(责任编辑:Aimee)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