공유

移民了就真的会幸福吗?

移民저자: 落户新西兰
移民了就真的会幸福吗?
요약我担心的不是北方雾霾,而是现阶段的绝望与困局。
记得离开上海的前一天,一对夫妻在办公室里特别纠结移民之后的问题。虽然我像往常一样,劝他们说,凡事都先走好第一步,先迈出第一脚。等双脚都踏上了新西兰土地的时候,你再决定之后的问题也为时不晚。

hougarden
像大多数读者一样,心里明白理是这个理,但该纠结的还是照样纠结,该下不了决定的还是下不了决定。
我本以为这是一种人性的天然的对未知的一种恐惧。但后来通过这对夫妻我才意识到,恐惧只是一种表象,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心理预期、心态能否及时调整,以及三十年的成长环境对“幸福”的所下的定义。
比如,这对夫妻。女方在象牙塔内一路念完博士,后来留在高校当老师。按常理来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对未来孩子的培养应该有更宽广的眼界和胸怀。
但是她2个小时的咨询中不停的重复问我一个问题:新西兰的教育资源到底好不好,我孩子去了以后能不能从新西兰考到牛津剑桥?
暂且不论新西兰教育资源的问题,也不论孩子以后是否可以念欧美名校。我只反问她说:“你已经是博士了,为什么还这么想呢?”
hougarden
她老公在一旁接话说:“哎呀~我媳妇身边都是一些高学历、高工资的朋友,她一直都担心移民之后过得不好,怕丢人。”
这时候他媳妇急切地说:“哪是我怕丢人,你说那XXX,是不是上个月公司年底分红了,跟我说给了50万。你呢,还好意思说!”
“七老师,你看她,一天到晚就跟我讲这些话。”
我说:“你们先别吵架。”紧接着我就开始问她,“如果有一天你出国了,赚不到年薪50万,你会不会觉得难过?”
她斩钉截铁地说:“我不难过,我只是怕被人瞧不起。如果出去以后还没有现在过得好,那我们还移民干嘛。到时候怎么和父母、亲戚交代?!”
我点点头说:“我觉得你说的没错。只是你的幸福观和你爱人的幸福观不在一个频道上。就好比有的人,虽然粗茶淡饭一辈子,但是有了相濡以沫的爱情便觉得幸福。有的人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永远和身边的人攀比,那他就只会活在自我否定中。”
她好像没听懂我的话,还煞有其事地说:“嗯,你说得很有道理。你再给我介绍介绍新西兰小学和中学的排名吧...”
hougarden
我没有对她的这个提问做进一步的答复。现在我只想对你们发出一个灵魂的拷问——如果担心移民以后过得不幸福,怕被人瞧不起。那么继续留在国内,有哪些因素会让你觉得更幸福呢?
拿这个博士举例,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大学讲师和旁人的羡慕眼光。如果再给这种“幸福”加一把火,可能就是日后孩子的金榜题名,飞黄腾达,成为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小孩”。
归根结底,我猜想在办公室里拌嘴的女博士,无论在哪儿,终究会活得太累。为什么?因为她不是活在自己的幸福中,而是为了别人眼里的自己而活。
我们再进一步设想,身边是否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一群人。每天为了社会地位,拼命的往上爬,哪怕搭上了健康的代价。
是不是也有一群人,为了所谓孩子的明天,给孩子报很多课外班。这些看起来都是为了孩子未来考虑的操作手法,其实都只是为了实现自己不曾达到的人生高度。
于是结果是什么,一部分双手沾满了鲜血,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成为了人上人,然后“顺理成章”的践踏那些被踩在脚底下的人。
当然可能你会说七喜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等你有孩子那一天,等你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你的那一天,你就不会这么说了。
hougarden
你还真是说错了。
我相信任何一种幸福的实现,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在于别人的评价。如果把社会尊荣、荣辱富贵当做幸福标杆,我们便永远会奔波在路上。我们并不能总拿自己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去衡量所有的人。
在我内心所主宰的世界观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在于人,而不在于名和利。这一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新西兰我都深有体会。
对于这种价值观的改变源于我在中国的一次经历。那时候因为太过于喜欢一个人,我曾经忘记过自己。那时候因为太过于想得到,用物质装扮自己,用卑微去祈求另一个人的爱,最终得到的是一种无情的冷漠。
hougarden
再后来,因为这种畸形不成熟的爱,得过抑郁症。为了改变现状,尝试着换一个环境生活,去旅行,去放空,去改变,再配上医生的用药,很快我找回了我自己。
经常有客人跟我讲述他们的家庭,讲述他们的婚姻。因为婆媳关系,因为一顿饭局,因为一次晚归,又或许因为婚姻生活太过于平淡而对彼此失去兴趣,两个人形同陌路。
你有没有发现,真正幸福的本源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不在于情感之外的物质。
当你拥有一段稳定而又幸福的婚姻,有亲如朋友的儿女宝贝,有懂得理解自己取向和决定的爸妈的时候,你才是人生最大的赢家。
hougarden
这些幸福怎么来?不是读了博士,不是让孩子读了牛津剑桥,也不是移民新西兰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不断需要学习和自我净化的过程。
人的关系中我觉得有几点值得思考,也是我一直坚持在做的。一要换位思考,二要摆平心态,三要“近朱者赤”。
多理解不同意见,多理解不一样的思维,多理解和自己的不同非常重要。不是与自己的预想不同,别人就是错的。也不是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别人就是不爱自己。
这时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所谓期待值越低,幸福感就会越强,移民之后你的生活才会符合预期,才会步入正轨。最后,圈子很重要。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如果改变不了那就离开。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多伦多公司的对公账户经理是一个移民几十年的老广东。当年在国内的时候也是叱咤风云的江湖人物。每日应酬酒局不断,迎来送往接宾朋。我问他那时候的你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为什么要来这鸟不拉屎的新西兰。
他笑呵呵说,你看,我脂肪肝没有了,孩子也上学了,每天下班剪剪草坪,运动散步,遛遛狗不是挺好吗?
hougarden

澳洲移民大调查,为什么这些人移民后感到最幸福?
澳洲是一个移民大国,许多华人移民澳洲后依然保持着自身的传统文化。但是移民澳洲后的你们,过得幸福吗?
一.
本次调查主要研究了来自西方国家以外的移民的居澳时间、文化适应度和个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hougarden
(图片来源:SBS)
调查使用了澳大利亚整体个人幸福指数(Australian Unity Personal Well-being Index ,PWI)来衡量个人的幸福感,分值从0-100不等。调查显示,澳洲总人口的PWI平均值介于74.2至76.8分区间内,而技术移民的平均PWI略高,为77.27。
hougarden
(图片来源:SBS)
不过,与澳洲其他人群相比,技术移民在社会关联度一项中的得分最低。这里的社会关联度,是指一个人与社区其他人的联系数量及强度。
hougarden
(图片来源:SBS)
SBS分析认为,技术在社会关联度一项的较低得分可能是因为:
01.技术移民与自身族裔及大家庭保持着密切联系;
02.他们很少有机会融入到广大的澳洲社会中;
03.他们感觉被排斥于广大社区之外。
hougarden
(图片来源:SBS)
与此同时,调查发现,那些个人幸福感较强的移民往往有以下特征:
01.对澳大利亚文化的适应性高于其祖籍国传统文化;
02.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
03.具有澳大利亚身份。
也就是说,越适应澳洲文化的移民,幸福感越高。但是如果移民不适应澳大利亚文化,那么在澳大利亚呆得再久也不一定感到幸福...
二.
调查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很多人移民澳洲后没有选择适应新文化,而是选择在保持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文化层次。
hougarden
(图片来源:SBS)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印度家庭移民到澳洲,但是他们没有去刻意融合澳洲文化,而是在饮食习惯、语言和朋友圈子这几个方面,还是维持原来在印度的水准。那么这一家人,可能没有什么机会看澳式足球,不会支持哪一支球队。也就是说,他们在文化上与澳洲社会主流人群割裂了。
hougarden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另一方面,移民要做到完全的文化适应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就意味着,移民在适应澳洲文化后,必须舍弃母国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很多来自非西方国家的第一代移民在移民澳洲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已经在母国成型了,因此适应澳洲文化并不容易。还有些人为自己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与亲戚朋友保持密切联系,以及移民国的多元文化政府允许其维持祖籍国的传统文化。
hougarden
(图片来源:SBS)
许多移民年轻时凭借技能、知识、技术或投资来到澳大利亚,作出贡献,但是生活在澳洲,终有一天会变老、退休。如果移民没能很好的适应澳洲文化,那么在晚年时很可能遭遇的社会孤立感。经家叶海外小编了解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老年人患上抑郁症的风险高于来自英语母语国家的人。
hougarden
(图片来源:网络)
因此,以调查中的样本为例,技术移民平均年龄为38岁,在“社区联系性”方面得分较低,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可能会陷入社会孤立的陷阱。澳洲政府应该让移民在陌生文化中变老的过程,更加舒适。
hougarden
7月11日,香港媒体报导香港岛内搜索移民的人数增加了三倍,尤其是搜索移民去台湾的搜索量达到了历史的新高。然而搞笑的事,几天后的7月15日,台湾岛内搜索移民去其他国家的搜索量也突然激增。
其实哪里都不是天堂,同样的哪里也都不是地狱,小编认为生活本就不易,在异国他乡打拼就更难了。虽然一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有付出才有收获。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勇敢前进。
“幸福哪有标准啊。不生病是幸福,有人爱是幸福,有钱花是幸福。所以啊,在哪儿都一样,有时间多陪陪家人就行了~

-

(责编:Stella)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