뉴질랜드
한국어(조선말)
공유

硕士论文专门写“屁”,“屁”值得研究?

转载저자: 从易
硕士论文专门写“屁”,“屁”值得研究?
요약我们对于一篇论文的评价标准,不能够仅仅是从我们日常经验和认知出发。很多时候,学术研究就是超经验、超前的、带有预见性和创新性的。

我们对于一篇论文的评价标准,不能够仅仅是从我们日常经验和认知出发。很多时候,学术研究就是超经验、超前的、带有预见性和创新性的。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毕业论文的哪些课题最值得研究。

hougarden

(IC photo/图)

近日,一篇写于2007年的硕士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登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这篇论文出自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的硕士研究生高建伟之手,他不仅凭借此篇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而且该论文还被评为“优秀”。

不少网友表示不解:接受多年教育就研究“屁”,是不是大炮打蚊子——小题大做了?会不会显得太低俗了,如何登大雅之堂?甚至有人讥讽道,寒窗苦读那么多年,就写出这样的论文真是白读书了。

但也有人反驳道,只要研究的态度端正,内容能够引人深思,就是一篇好论文,学术研究无禁区。对此,我们该怎么看?

“屁”值得研究吗

屁也叫矢气,多数动物、人类从肛门排放的废气。屁的产生,是食物与唾液、胃液、胰液胆汁混合后在肠道,被各种产气厌氧菌、产气好氧菌分解后生产的气体。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放屁,绝大多数人每天正常都会放屁8-20次。

因此,屁首先是一个生理现象,它是可以作为一个医学问题被研究的。比如屁多了,首先就得少吃产气的食物,比如豆类、洋葱、大蒜、韭菜、萝卜、红薯、土豆、腰果和燕麦等。但如果经常放屁不停,并伴有腹胀、排便障碍等情况,那可能是身体出现状况,比如得了“肠易激综合征”。不少医学报刊杂志都曾刊登过关于的“屁”科普与研究,网上可以轻易检索到类似《为何有的人放屁奇臭无比》《屁是健康晴雨表》等讨论文章。

屁也是一个社会学现象。非常明显的是:我们都对屁如此熟悉,为什么又讳莫如深呢?为什么研究“屁”的论文会引起网友的如此关注?“屁”是如何成为一种隐晦的?

这背后就涉及到了文明的规训,这也正是《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研究着力点所在。在作者的考察中,屁有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

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阶层发生分化,阶层地位较高的人群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并且他们也开始形成了一种文化区隔,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比如他们不再在公共场合放屁,而下层社会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因为他们仍旧无所顾忌。久而久之,上层社会的行为规范也成为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谈论屁或者公共场合放屁都成为一种文明的禁忌。作者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

从这个角度看,“屁”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会学切入点,可以由此窥见阶层分化、权力运行、文明规训等议题。这样的议题看似与普通人无关,实则又密切相关,因为类似的文明规训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都已经习焉不察了。

hougarden

(IC photo/图)

学术研究与日常思维不同

从早前的《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到《手擀面加工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及热力学原理》再到这一回的《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奇怪的论文选题一再引发网友热议。很多时候,网友眼中的这些怪题,在学术研究中可能就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东西。之所以会产生认知上的差异,根本是因为学术研究的思维与日常生活的思维是有差异的。

比如《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可是一篇博士论文。众所周知,八角茴香是传统酱卤肉制品加工中最常用的香辛料之一,具有独特浓烈的香气和去腥防腐作用,它的特殊功能对于酱卤肉制品风味的形成十分重要。

老百姓可能会纳闷:博士就研究八角茴香和卤鸡肉?然而,就像作者指出的,目前尚不清楚八角茴香包括其他香辛料在传统酱卤肉制品风味形成中的具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尤其是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难以为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这也是制约我国传统酱卤肉制品现代化工艺改造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于实现传统酱卤肉制品的风味控制、促进传统酱卤肉制品的标准化生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可见,这篇博士论文虽与普通人关系不大,但对于食品工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就有重大帮助。不妨再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现在肯德基、麦当劳是国内速食品牌巨头,这两家以卖炸鸡为主的快餐连锁店可以做得怎么大,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独特的口味。

肯德基、麦当劳都有专门的研发团队,对于一款套餐的味道是有着无数次的实验,最终再选出最符合公众口味的;甚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肯德基、麦当劳,同一款套餐的口味都是不一样的。而为什么我们卖的炸鸡肉就不如麦当劳的好吃?这之间的差距,可能就是几篇博士论文以及背后的无数次实验。

同理地,同样是擀面,有的擀面可能好吃,有的擀面就味道普通,这背后深究下去,也都是学问。《手擀面加工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及热力学原理》就从科学角度为我们解释了,擀面为何要从周围擀起、为何要卷着擀、擀面翘边是什么原因,煮面时又为什么要加凉水等等。

因此,我们对于一篇论文的评价标准,不能够仅仅是从我们日常经验和认知出发。

很多时候,学术研究就是超经验、超前的、带有预见性和创新性的。评价一篇学术论文的标准,不是它是否符合一般认知,而是它是否具有学术性、创造性和学理性,是否能够扩宽我们的日常经验,澄清我们的某些缪见,抑或对社会生产有启示和帮助。总之,就像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讲过一个“洞穴寓言”,好的学术研究就能够带领公众走出习俗的蒙昧洞穴,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看到真实的世界。

当然,从学理角度肯定《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也绝非意味着,论文选题应该越偏越好、越怪越好,好像非得去研究“屎尿屁”等东西才显得标新立异才有创见——这也是一种谬论。学术研究虽无禁区,但学术研究的价值并不取决于选题的偏或怪,本质上还得靠研究的质量说话。

换句话说,研究什么很重要,但怎么研究、有什么发现,更重要。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키워드: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