뉴질랜드
한국어(조선말)
공유

她是首位拿到中国“绿卡”的美国女性,曾是物理天才、杨振宁师姐,却跑到中国放牛60年…

转载저자: 精英说
她是首位拿到中国“绿卡”的美国女性,曾是物理天才、杨振宁师姐,却跑到中国放牛60年…
요약27岁以前,她是出生在富庶之家的精英,在美国名校攻读物理学专业,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杨振宁是她的师弟。

2004年某个秋日,北京已有了一丝寒意。可对于鹤发鸡皮

的83岁美国老太琼·辛顿来说,这一天却萦绕着别样的温暖。

就在那天,她从北京市公安局领到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也就此成为1949年建国以来,首个拿到“中国绿卡”的外国人。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泊客中国 • 走过世纪》纪录片

在中国,她还是更喜欢人们叫她的中文名字——“寒春”,这个有些拗口却带着诗意的名字,伴随了她在中国生活与奉献的大半生。

27岁以前,她是出生在富庶之家的精英,在美国名校攻读物理学专业,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杨振宁是她的师弟。

hougarden

寒春年轻时的相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在27岁以后,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她漂洋过海,自愿放弃美国的锦绣前程,反而跑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放牛”,从此在这里扎根,一待就是一个甲子。

即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寒春的选择都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一个美国姑娘不好好待着,却选择“移民”中国,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于2010年逝世的寒春已永远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了,只是用一生的岁月,留给后人一种关于人生的定义,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

出生在精英家族的天才少女

1921年,芝加哥一户人家迎来了一个女婴的诞生,这就是琼·辛顿,后来的寒春。

她所在的家族并不简单,颇有些传奇色彩。

hougarden

童年时期的琼·辛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的曾外祖父乔治·布尔是大数学家,爷爷是科学家兼收藏家,奶奶伏尼契是革命小说《牛虻》作者,母亲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

哥哥韩丁,也是享誉中国的大作家,他的几部作品,是研究中国现代史的重要著作。

成长在这样一个精英家庭里的琼·辛顿,从小耳濡目染,仿佛注定了这一生不会平凡。果然,她在自己最喜欢的物理学领域一路埋头苦读,顺利拿下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硕士,20岁出头,就有了继续读博的打算。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非常说名》红旗下的老外

后来,她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有个同学和她做实验时合错电闸,让她被电击中险些丧命,那个同学不是别人,正是杨振宁。

那一年,她与杨振宁都师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用外界的眼光来看,这些年轻的男孩女孩,无疑是物理学界一颗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不是因为那个集齐全世界最优秀核物理学家以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琼·辛顿的物理天才岁月,恐怕还会延续下去。

上个世纪40年代,琼·辛顿因其出色的才华成为了“曼哈顿计划”中少有的女性科学家之一。当时她并不清楚这项研究究竟会带来什么,只是有着专业人才特有的期待与兴奋,觉得这将是物理界的一个重大突破。

hougarden

曼哈顿计划的部分科学家

一排左一为琼·辛顿的老师费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很快,她就亲眼目睹了自己酿下的“恶果”。

1945年,随着美军先后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15万无辜民众的生命,随着耀眼的光亮与喷涌的蘑菇云,在顷刻间化作灰烬。

这是原子弹在军事领域的第一次运用,这个划时代的重大突破,却是以鲜血为代价。

共同参与原子弹研制的同事在一旁说了一句话,让琼·辛顿至今回想都觉得触目惊心——“这不是蘑菇云,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肉!”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屠戮,但为之提供武器的琼·辛顿第一次开始反思,毕生热爱的科学到底是为谁而服务,它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发现自己读博期间的奖学金竟由美国军方提供,这仿佛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她的内心充满痛苦。

科学的初衷,本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帮助军方和资本家改进杀人武器,戕害生命!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泊客中国 • 走过世纪》纪录片

就在她徘徊于迷茫中时,远在中国的哥哥韩丁与男友阳早,却送来了不一样的消息。

韩丁身为记者,长期以来都在中国进行采写工作;而男友阳早在从康奈尔大学农牧专业毕业后,也来到了中国延安从事后方建设。

在他们口中,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向上的国度,尤其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尊重民生,以民为本,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在发生。

hougarden

在哥哥韩丁的介绍下

琼·辛顿结识了后来的未婚夫阳早(图左)

(图片来源于《泊客中国 • 走过世纪》纪录片)

亲友的话语在她心中烙下了一个关于中国的红印,而她在读过那本著名的《西行漫记》之后,去中国看看的念头也变得愈发强烈。

hougarden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

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

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就这样,一个27岁的美国姑娘,在对自己前半生事业的不信任中,毅然决然,去国离乡,踏上了那个正焕发着理想色彩的东方国度。虽然这个决定相当于放弃了美国的家人,美国的工作,也放弃了在物理学界进一步有所造诣的可能,可她,义无反顾。

对于琼·辛顿来说,这或许意味着一个理想的湮灭,但同时,却是另一个信仰的开端。

前半生为美国造核弹

后半生为中国放牛

1948年,在延安老乡对阳早开的那句玩笑“你的婆姨来了”之中,琼·辛顿抵达中国。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泊客中国 • 走过世纪》纪录片

宋庆龄亲自接见了这个不远万里而来的美国友人,让琼·辛顿感到诧异的是,红色根据地的老百姓们生产热情高涨,所有人不分高低贵贱,为建设仅有的家园而共同努力着。

而且,她从来没见过哪一个领导者,能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受到民众如此的拥戴。

在对“红色中国”的着迷中,她在延安安顿了下来,她有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名字——“寒春”,刚好和男友的中国名字互为映照。

hougarden

寒春与阳早的结婚证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后来,在延安简陋的窑洞里,寒春与阳早举行了婚礼,没有精美的蛋糕,没有浪漫的婚礼进行曲,两人做好了在中国扎根的打算,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婚后的夫妻俩,接受了组织上安排的任务——放牛,什么“大材小用”,在她看来,让中国老百姓喝上健康的牛奶,同样重要。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寒春的想法虽然很简单,但在她的故乡,一个关于“女间谍”的传言却不胫而走。1953年,美国《真相》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把她描绘成逃跑的间谍,是十恶不赦的叛徒。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泊客中国 • 走过世纪》纪录片

在铺天盖地的猜疑和诋毁中,寒春丝毫不为所动。她本着“专心做好一件事”的原则,与丈夫辗转各地,却时刻不忘“放牛”的职责。

1949年,在陕北定远三边牧场,他们帮助当地进行牛、羊、马、驴的品种改良和疾病预防,并向农民传授机械化养牛的知识;

1953年,在西安牛场和草滩农场,他们研发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销售近100万台,至今仍是草滩农场乳品机械厂的主导产品。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非常说名》红旗下的老外

就当师弟杨振宁在世界上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寒春则在中国的农场里默默无闻地养牛,朴实的她坚定不移地认为,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在这个领域奉献,也是一种成功。

夫妻俩在中国“放牛”的这几十年时光里,两儿一女出生了,宋庆龄给孩子们取了中国名字,在家中,寒春阳早也都教孩子说着中文,以至于三个孩子长大后去往美国“留学”,才终于将自己的母语——英语说得顺溜。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非常说名》红旗下的老外

寒春对中国大地和人民的感情是深厚的,即便在最穷最疯的时期,她也没想过要走。

大跃进时期,寒春接到了“将5只鸭子孵化成5万只”的命令,虽然不理解,但她还是尽全力去做,最后真的孵化出了数以万计的鸭子,虽然没达到“目标”,但也算创造了奇迹。

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时期,寒春与丈夫被“请”到了北京,在豪华的酒店里担任翻译,和同时期的许多国人相比,他们的待遇称得上是“美好”,可寒春还是记挂着牛场,甚至主动写信给领导人,希望自己可以重新回去放牛,做那些自己真正热爱与擅长的事。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泊客中国 • 走过世纪》纪录片

寒春的身上好像充满了傻气,她不求回报,不图享乐,认准一件事,只要能为平民百姓谋取福祉,她就竭尽全力地去付出。

只是我们不知道的是,要不是因为这个傻里傻气的美国姑娘,中国的奶牛饲养业实现全面机械化,恐怕还要晚个十几年。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非常说名》红旗下的老外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寒春与丈夫定居在了昌平小王庄,专心致志地在那里养牛,一待,就是二三十个年头。

慢慢的,小王庄出产的乳品以“优质、纯净、高产、低耗”而闻名全国,那里的酸奶被取名为“阳春白雪”,正是夫妻俩心血的见证。

寒春负责研制的直冷式奶罐,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牛场成套机械设备与设计,相继在全国推广应用。通过科学的饲养,她把中国年产奶量不足7000公斤,变成了年产奶9088公斤,个别还超过了13000公斤,位居全国之首,说她是中国乳业的“袁隆平”也不为过。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寒春生前的一段影像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保持的习惯多年未变——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她就会起床去看牛,研究产奶记录,检查设备运作,一如昔日的勤勉尽责。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泊客中国 • 走过世纪》纪录片

在寒春夫妇的卧房里,一直保留着中国孩子写给他们的感谢信。因为他们的努力,新中国的第一代儿童,得以喝着纯净的牛奶长大,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泊客中国 • 走过世纪》纪录片

“为了信仰”

为中国的奶牛饲养业与乳业呕心沥血的寒春与阳早,其实本可以选择更加舒适的生活。

两人到了晚年,已是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农业部国际合作奖、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等多个奖项的获得者,作为国家级别的专业人才,还被提名2009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可夫妻俩的生活,却寒酸到不忍直视。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泊客中国 • 走过世纪》纪录片

在一部关于寒春的纪录片中,老太太颤颤巍巍地展示了一件她用了许多年的“宝贝”——用砖块垒砌的书桌,虽然不太美观,却结实、可靠,必要时还可以铺开当床使用。

砖块桌,可以说是寒春勤俭风格的写照。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有来访者仔细观察了老太太全部的家当,却吃惊地发现,所有家具都不值2000元,如果卖给收废品的,就是100元人家也不要。

一年到头,寒春只吃四个菜——西红柿、辣椒、豆角、黄瓜,中午吃剩了菜,晚上热一热接着吃,一个月的开销不过数百元。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泊客中国 • 走过世纪》纪录片

事实上,政府早就给她在北京城区分了房子,也有单位愿意聘任夫妻俩为副部级干部,给予相应的待遇,就连回到美国的儿女,也提出将他们接回去,安享晚年生活。

可寒春与阳早就是不愿意走,拿到国家赠予的奖金,都用以饲养业的科研事业,他们情愿一辈子陪着那群牛,将一件事做到极致。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2003年,丈夫阳早在中国与世长辞,享年86岁。寒春是悲恸的,可在悲恸之余,对丈夫后事的处理,却有着不近人情的残酷。

她提出将阳早体内的心脏起搏器摘下,留给那些“买不起心脏起搏器的百姓”,借着丈夫逝世、领导们前来慰问的机会,她又提出了许多关于牛的问题,时刻都未曾忘记工作。

只有在夜深人静之际,寒春才默然,她把丈夫的骨灰埋在牛场的树下,每天去看牛,都能从那里经过。她觉得丈夫会理解她,这是他们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彼此都懂得。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非常说名》红旗下的老外

挚爱的丈夫走了,留下她一个人坚守在中国,践行着那个从红色革命时期就备受熏陶的理想。她怀念着那个时刻,人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份信念,就可以付出所有。

只要是有意于民众的事,就值得去做。

“那个时候,人心是纯粹的,不像现在,掺杂了太多别的东西,把信仰弄丢了。” 寒春惋惜着,眼中满是对当年的怀想。

那是她亲历并见证的“红色中国”。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泊客中国 • 走过世纪》纪录片

不过她还是没有后悔过多年前那个来中国的决定,在接受采访时,她用熟练的北京腔普通话说:“人类历史上两个重要时刻,原子弹与中国革命,我都经历了,不遗憾。”

2004年,寒春拿到了中国的首张“绿卡”,这个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手执永居证,笑得无比灿烂。虽然始终没入中国籍,但这张“绿卡”的存在,已是对她最好的褒奖与欢迎。

就在拿到“绿卡”的六年之后,89岁的寒春在北京病逝,平静地告别了待了大半辈子的中国,这里见证了她的梦想,她的青春,她为之奋斗的一切,不是祖国,却胜似祖国。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饮黄河水,六十年追求无悔

酿世界情,放牧东方而不归

她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

虽然今日中国

或许已没有太多人记得她的名字,她的故事

我们可以不理解她,可以质疑她

却无法忽视她追求理想与践行信仰的坚毅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并为此而奋斗终生

仅仅是这一点,就已胜过芸芸众生

作者: 克里斯,精英说90后小编,香港传媒小硕,一个脱离高级趣味涉猎广泛的嗷星人。

References:

北京科教频道

《非常说名》:红旗下的老外

《泊客中国 • 走过世纪》 寒春生平纪录片

酷玩实验室 《她是中国第一个外籍移民,前半生为美国造核弹,后半生为共产主义放牛50年》

德国优才计划 《她前半生为美国造核弹,后半生为中国放牛,这个从美国移民到中国的传奇女子,你知道吗?

财经连环话 《造出核武器的她,本可冲击诺奖,却跑到中国放牛60年…》

艺非凡 《造出核武器的她,本可冲击诺奖,可她却心甘情愿在中国放牛60年》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an_Hinton

The New York Times:Joan Hinton, Physicist Who Chose China Over Atom Bomb, Is Dead at 88

The Washington Post Joan Hinton, worked on Manhattan Project and became devoted Mao follower, dies at 88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