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心之举,让Jacinda Ardern遭多家外媒批评,总理冤不冤?
后花园10月29日报道:
因为一个无心之举,新西兰总理Jacinda Ardern遭多家西方媒体批评。
上周五,Ardern与包括副总理Grant Robertson在内的多名政府高官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交通灯防疫系统概况。
在媒体提问环节,一名记者突然对Robertson发问,站在话筒前的Ardern见状赶紧往边上挪步,以便给副总理让位。
可惜Ardern光顾着右边让位,却忽视了左边的手语翻译。无奈之下,翻译只能配合移动,直至消失在画面尽头。
通常情况下,手语翻译需要与发言人保持在同一画面中,为摄影师提供拍摄便利。于是翻译侧身一闪,重新回到话筒旁边,也就是Robertson和Ardern中间。
又过了三五秒,后知后觉的Ardern瞥见翻译挪了位置,这才发现自己刚刚给对方造成不便,于是微倾身体,点头向对方致以歉意。
此时,翻译一边手头忙活不停,一边用表情给予回应,而Robertson也在一旁微笑。
如果你查看现场视频,甚至能听到总理发出「Oh」的一声,根据常识判断,相信那表达的应该是惊讶和歉意。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原本平平无奇,至多算个轻松小插曲,可在部分媒体的笔下,却俨然成为一出高潮大戏。
首先,媒体在标题用词的选择上可谓用心险恶。
美国CNN:
Critics pounce on PM for bumping interpreter out of the way
英国GB News:
New Zealand Prime Minister Jacinda Ardern moves her sign language interpreter out of view during a Covid press conference
无论Bump(挤出)或者Move(移出),都是对主动性动作的表达,暗含一种行为人刻意为之的意思。
可翻看视频就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纯属媒体颅内高潮。
当然,永远也不要低估媒体,其意淫能力可能超乎想象,请欣赏英国「每日邮报」标题:
模仿自媒体口吻翻译一下:
震惊!新西兰总理Jacinda Ardern在疫情发布会上粗暴挤走手语翻译,对方不爽
我就奇了怪了,「每日邮报」是有什么特殊技能可以看出翻译不爽吗?
有,视频截图。
你看,截图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只看视频我认为总理应对得体,可截图中却分明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受了委屈的翻译则躲在后面一脸愁容。
所以我是该相信高清视频,还是糊我一脸的截图?
不仅如此,「每日邮报」更在标题下方“贴心”列出新闻要点,第一条是:
Jacinda Ardern将翻译挤走,观者大为光火。
老实说,光火我是相信的,但不确定是对Ardern光火,还是对「每日邮报」光火。
反正新西兰听障协会CEO亲自下场,澄清事实,指责不实报道。
其实只要将视频内容与新闻标题比对,就能发现媒体挂羊头、卖狗肉,文不符实,该没有人会相信吧?
你别说,还真有。
在Youtube找到一些网友评论,有人批评Ardern刻薄没有礼貌,有人形容她为特朗普做派,也有人说她被权力冲昏头脑,毫不在意他人。
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民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他们更愿意将矛头直指媒体,指责他们搬弄是非。
难怪早在2017年,维基百科运营方就将「每日邮报」列为“基本不可靠消息来源”,除非特殊情况,否则禁止引用。
就新西兰国内而言,Ardern在疫情发布会上的无心之举真的微不足道,所以事情发生后本地主流媒体几乎没有提及,直到昨天才由Newshub出口转内销了一条新闻,介绍外媒反应。
可惜现在的媒体,总有心怀鬼胎者,要把客观事实裁剪成他们喜欢的模样。比如CNN,对Ardern先抑后扬,只是为了在最后引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告诉大家什么叫真正的推人抢C位。
也难怪,毕竟CNN与特朗普长期不和,而Ardern只是他们用来踩特朗普的工具人而已。
2017年5月,特朗普参加北约峰会时推开黑山总理。
在我的学生时代,BBC、CNN等媒体曾经是新闻专业的代名词,可现在他们对事实的评判标准却日益模糊,再加上自媒体泛滥,于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发现新闻报道满是情绪堆叠,真相却渐行渐远。
希望在任何媒体面前,读者都可以不盲从,不迷信,坚持独立思考。
与君共勉。
责编:番茄捣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