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政一出,有人开始对工党歌功颂德?听我一句,大可不必!
后花园9月30日报道:
「2021一次性居民签证」横空出世,犹如一颗春雷在新西兰华人社区炸响。
符合条件者欢欣雀跃,擦肩而过者黯然神伤。
经过一日观察,我对两种现象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提出拙见,供各位看官批评、指正。
现象一:移民大赦?
华人在热议此次新政时,我发现多冠以「移民大赦」的称呼,老实说,这让我有些许不适。
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赦表示免除和减轻刑罚,通常使用的词语包括大赦、特赦、十恶不赦、罪在不赦等。
显然,在正式语境中,赦字通常和违法犯罪者捆绑使用。
反观广大移民劳工,相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新西兰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纳税,为资本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他们不就是新西兰最可爱的人吗?既然如此,又何赦之有?
再者,当我们陈述「移民局大赦」时,其中暗含一种权力关系的二元对立:移民局是执法者,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主体,移民是违法者,是等待赦免的弱势客体。
理想状态下,移民局和移民应该地位平等。在一个自由开放的人才市场,双方互开条件,抛出橄榄枝,你行你来,凭本事留下,不存在上级与下级的紧张关系。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际生活中,移民局当然就是游戏中的强势一方,制定规则并掌握话语权。不过,移民虽较为弱势,却也不算手无寸铁,他们可以通过反对党、媒体、利益团体等各种渠道向政府施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此次新政得以推出,军功章上绝对有他们的一半。
我理解民间用语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可在我看来,大赦一词是对移民局和移民间关系的怪异扭曲。
退一步说,如果硬要在两者之间挑出一个过错方,那也必然是移民局。以政策为诱饵吸引大量移民入境,却又在提供合法居留途径上含含糊糊、拖泥带水,让无数移民陷入迷茫和绝望,难道不是移民局的锅?
不说赦免,只说原谅,应该是移民以接受新政的方式对移民局既往不咎,这样才符合逻辑。
现象二:对工党歌功颂德?
新政出台后,朋友圈开始涌现工党点赞潮,甚至有网友表示后悔,以前不该骂工党骂得如此毫无保留。
可是且慢,对政府该骂还得骂,只要不涉及人身攻击、污言秽语等内容,骂其实是一种建设性的批评意见。
再说了,移民局之所以有今日之沉疴痼疾,也是平日里一点一滴犯下的毛病。如果不是四年来系统始终处于半瘫痪状态,哪犯得着今日开闸大放水。
就比如我花两个小时看了一部烂片,没想到导演在结尾处强行塞给我一个Happy Ending,想要以大团圆收场。
不好意思,大团圆我收了,但烂片依然是烂片。
有一说一,工党政府此番操作值得认可,是他们正视现实、顺应民意的表现。然而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反思一下是怎么走到今时今日之局面,务必积极整改。总不能平时烟酒不离手,年底相约ICU。如果每隔几年就来一次大放水,新西兰可能真的扛不住。
之前算过一笔账,2018年人口普查显示全国约有606名移民官,如目前依然维持这一水平,要想在一年内完成16.5万审批,意味着每人每年需审批272.2份,如进一步刨除节假日,每人每天至少需要审理1.2份,而且是在不计入投资移民、配偶移民等审理工作的前提下。
有一点让人担心的是,在这样一种走马观花式的审查节奏中,移民官能不能精准识别出其中可能存在资料造假的危险分子,保护社区免遭侵害。
毕竟9月发生在奥克兰New Lynn的恐袭事件,谁都不想再来一次。
奥克兰New Lynn在9月初发生恐袭
不管怎样,工党政府既然选择了休克疗法,移民包袱总该可以放下。可是摁下葫芦起来瓢,住房包袱又已浮出水面,殊不知地产行业已经在振臂高呼,广大网友纷纷表示要拼团买地。
图片源自网络
对总理Jacinda Ardern而言,真是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总理Jacinda Ardern
最后打个虽不合适却极为贴切的比方。
过去四年中,移民局仿佛一个渣男,在与申请人的对话中充满了各种欺骗、暧昧和逃避。
如果恋爱也讲究武德,那第一要义就是不要彼此耽误大好前程,合则来,不合则去。可精通吊胃口大法的移民局偏不,不置可否,玩命吊着你,让人望眼欲穿,肝肠寸断。
幸好这一次,渣男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鉴于解决方案的诚意,深明大义的申请人也决定给他一次机会,希望对方引以为戒,下不为例。
因为人间正道才是沧桑。
责编:番茄捣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