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明星创企麻烦不断,“科技”光环加持也不再管用?

财经著者: 36氪的朋友们
明星创企麻烦不断,“科技”光环加持也不再管用?
概要编者按:本文来自“腾讯科技硅谷封面”,作者:皎晗。
hougarden

以下为文章正文:

乍一看,WeWork、Peloton、Uber、Lyft和Slack等公司,似乎并没有太多共同之处:它们有的租用空置建筑并将其改造成共享办公空间,有的出售家庭健身设备和流媒体课程,有的利用拼车方式运载乘客。然而,它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它们属于科技公司吗?

金融研究平台Sentieo最近从美国和国际上市公司的财报电话会议、财务记录和新闻稿中提取的数据显示,总体而言,在公司文件中提及“科技”和“技术”等字眼儿的情况在2018年8月左右达到顶峰。而从那以后,包含这些词汇的文件数量下降了约12%,这表明企业向投资者和客户推销自己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或许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hougarden

上市公司文件中提及“科技”术语的次数变化

这种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金融行业的变化,该行业的“支付”、“芯片”、“移动”和“应用”等金融科技流行语以及“初创企业”和“颠覆”等广义科技术语也出现了大幅下降。当然,这并不是说技术进步停滞不前,而是说文件措辞和营销策略正在改变。

这可能有以下几个潜在原因:

首先,这可能表明,将技术整合到非科技企业的想法已经从最初的新奇和容易引发关注变得平凡无奇。

其次,这也可能意味着人们在回避这个术语,因为它变得不那么有用了,它的过度使用使其基本上变得毫无意义。当那些兜售从鞋子到沙拉等各种商品的公司都称自己为“科技公司”时,它还有何独特意义?

数据和研究公司PitchBook首席新兴技术分析师保罗·康德拉(Paul Condra)表示:“我们确实有点儿像回到过去的感觉,那时候‘任何互联网公司都称自己是科技公司’。”

第三,也有可能“科技”这个术语已经从有利可图变成了麻烦的代名词。将一家企业称为“科技公司”不仅仅在语义方面产生作用,还能帮助创始人将投资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公司身上,同时支持足够大胆的创业者获得更高的估值和更多的资金。

Sentieo的研究总监Nick Mazing指出:“公司确实有很大的动机让他们表现得好像自己正处于科技前沿,即使它们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科技行业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仅是在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面。它在财务上也是成功的,人们往往有模仿最近行之有效的做法的倾向。”

然而,当公司试图将自己与不太成功的公司保持距离时,这种模仿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目前,许多今年最受期待的科技股IPO价格都低于发行价。

“科技”光环带来高估值?

以网约车公司Uber为例,许多人认为它实际上只是一家拥有应用程序的出租车公司。自5月份上市以来,Uber期望的1200亿美元私人市场估值减少了一半以上,目前的市值为580亿美元。Uber仍在继续烧钱,盈利也依然遥遥无期。此外,这家网约车巨头还将很快不得不与真正的员工打交道,因为加州出台的新法将司机归类为员工,而非承包商。

此前被出租车协会起诉时,Uber曾辩称自己属于“信息社会服务”,这一标签使该公司有权获得更宽松的监管。然而欧洲法院的法官认为,Uber更像是被它颠覆的运输公司,而不是该公司所极力宣传的那种服务,因为该公司的政策和应用程序设计会影响其独立司机何时、如何以及是否接载乘客,因此其不能仅仅被视为司机和乘客之间的中介。

办公室通信软件公司Slack的股价比首日开盘价低34%,部分原因是来自其更大竞争对手微软等模仿者的压力。微软将其通信软件整合到其无处不在的Office Suite中,且基本上是免费提供。

hougarden

2019年上市初创企业股价表现

WeWork在8月份发布了上市申请文件,竭力为其470亿美元估值辩护,如果它像主要竞争对手IWG那样被认为属于房地产公司行列,那么它的估值显然比其实际价值高出太多。不过,该公司似乎想要表明,让WeWork更有价值的是它属于科技公司,这意味着其创新和灵活性都比普通房地产公司更好。

这种说法很难确认,因为很长时间以来,IWG拥有更多的共享办公空间和更多的客户,而且实际上已经盈利。但其市值却很低,仅是软银为WeWork私人市场估值的8%。WeWork认为,相对于IWG来说,该公司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这仍然无法解释其估值超过IWG高达10倍的原因。WeWork的运营亏损巨大,2019年上半年亏损近9亿美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它的收入也翻了一番。

WeWork强调自己属于科技公司,并由此引申出高昂估值,这对其来说至关重要。WeWork在其公开申报文件中使用了123次“科技”这个词汇,这比视频通话软件公司Zoom在2019年IPO申请文件中使用的次数更多,但比网约车巨头Uber少,后者现在还在反驳其“本质上属于出租车公司”的论点。

hougarden

WeWork的S-1文件中写道:“技术是我们全球平台的基础,我们专门构建的技术和运营专业知识使我们能够快速扩展我们的核心‘空间即服务’产品,同时提高我们解决方案的质量,降低寻找、建造、填充和运行我们的空间的成本。”这里所指的“广泛技术基础设施”,是指其提供Wi-Fi、霓虹灯?

此外,WeWork宣称雇佣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公司大约12500名直接员工中总共有1000名工程师、产品设计师和机器学习科学家。然而,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判定,现在大多数公司都应该被划分为“科技公司”,因为大多数公司都雇佣了大量的工程师来促进他们的业务和经济的在线运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也可被列为地球上最大、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之一。

hougarden

WeWork与竞争对手IWG在营收、利润以及估值方面的对比

由于强调自己属于科技公司,WeWork表示:“我们能够以比传统替代品更低的价格为我们的成员提供优质体验。”这可能是争论中最突出的部分。WeWork指出,由于使用技术的效率,其每位员工的成本比竞争对手低近60%。这意味着它可以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击败竞争对手。但现在,该公司正在赔钱。

WeWork不是科技公司,尽管它非常成功地进行了伪装,但“空间即服务”并不是软件公司应该做的。尽管WeWork创始人进行了广泛的投资,但它只有两条收入渠道:1)占主导地位的“会员和收入服务”,基本上是会员为租用其办公室空间以及预订会议室等额外服务而支付的费用;2)“其他收入”,包括来自WeWork品牌活动的赞助和门票销售。

虽然WeWork的技术集成对其客户来说无疑是有价值的,比如可以优化其业务运营方式,但它的主要产品是可租赁的办公空间,显然这不属于科技产品。WeWork显然不是普通的房地产公司,而是通过大量使用“科技”这样的词汇从软银和其他公司那里筹集了大量资金的房地产公司。

科技公司负面关注加剧

那些引人注目的初创企业所处困境可能令人感到气馁,尽管今年迄今,信息技术板块整体交易领先于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

科技公司也面临着政府监管的逆风,这可能会削弱它们未来的利润预期。美国各州和联邦办公室已经对包括谷歌、Facebook、苹果和亚马逊在内的最大的科技公司发起了反垄断调查。

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新公司面临反垄断审查的风险,而是公众和政界人士对科技的看法发生了转变。Facebook的隐私和政治失误证明了这句格言,“人就是产品”。亚马逊和Palantir的面部识别技术正引发巨大争议,还有人担心机器人会偷走我们的工作。

数据和研究公司PitchBook首席新兴技术分析师康德拉说,改变公司的自称可能会“阻止人们的注意力从技术某些更易受攻击的方面转移,比如反垄断和数据收集”。

所有这些都表明,现在可能不是尝试称自己为“科技公司”的最佳时机。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