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温州如何致富?
如果要说人设与实际不符的城市,温州应该算一个。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温州是那个《2018胡润财富报告》中,地区资产600万以上的富裕家庭54500个,资产千万以上家庭21000个的城市。此前微博上有个问题是“在温州怎样才算有钱”,在一众网友的抢答中,别墅论套、房子论栋、钱论麻袋的民间说法由此而起。
但事实上,从2018年城市GDP来看,温州刚破6000亿,不到杭州的一半,居于全国排名的第35位。再来算人均GDP,2018年温州常住人口925万人,人均GDP6.5万元,在浙江11个地市中位于倒数第二位。
不止经济掉队,关注度也不尽人意。背靠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江浙小城南通、嘉兴、湖州等名气一般的地级市关注度渐起,而远离长三角核心区的温州,却始终没有姓名。
日前,温州发布《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到2025年,温州要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南大门”和对接闽台的“桥头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人。
值得注意的是,《决定》为中心城区定下的目标是“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45%以上”。一个问题:破题的出口为什么是中心城区?
“弱干强枝”
“弱干强枝”是浙江很多地级市的现状,温州同样如此。
从地图上看,温州在山地和海岸夹缝之间求发展,平原土地也被群山划割为多个小块。温州市辖区的主要部分“窝”在温塘河畔的一块相对较大的平地上,代管的县市各自“窝”在沿海一带其他山坳之间。
与其行政区中土地的“零散”一样,温州市区与各县市彼此之间人文经济关系并不都紧密。语言就是一个代表,来自温州不同区县的朋友,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在温州境域内,互相听不懂的语言多达12种,所谓“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
图片编制:温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目前温州拥有4个市辖区、代管7个县市。根据工信部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19赛迪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及“县域经济100强(2019年)榜单”,温州有3个县(市)上榜,分别为乐清市第16名,瑞安市第31名,苍南县第76名。
其中,2018年各区市县GDP中最高的就是乐清市,4个市辖区的GDP和常住人口仅占全市的1/3左右。根据《2017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7年温州主城区人口为207万,排在洛阳、临沂、惠州这些三线城市之后,仅位列第40位。
可以说,在全国层面,温州的人口和经济体量能够处于中上游,更多源于11个GDP处于百亿、千亿层级的区县市拼凑,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
“大都市区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加强……城市管理不够精细,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还需加快补齐……人居环境等方面离群众期望还有差距。”这是温州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自我反思。
根据此次《决定》,要坚持以中心城区为龙头。统筹抓好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进一步把中心城区规模做大。同时,要“切实把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环节来抓。”
产业转型
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中心城市弱小的弊端也不断凸显,其主要体现是高端要素的聚集能力较弱,对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不够。
近几年,温州也在发力制造业转型,不过路还较长。去年发布的《温州蓝皮书:2018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就指出,传统轻工业是温州产业的主体,但产业层次较低、设计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突出。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曾在温州调研时表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情况温州产业结构路径依赖、低端锁定现象比较明显……在当前动能转换期,温州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空间很大,必须下力气把这篇文章做好。”
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时代,中心城区的发展水平对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十分关键。
与制造业拼土地、人力等要素的成本不同,会计、律师、咨询、创意设计等专业服务业依托CBD发展,讲究信息的快速聚集,对于中心城区的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
多年来在温州,一些制造业在壮大之后,会将总部搬到上海或者杭州,在那里聚集金融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企业的进一步成长,比如起源于温州的美特斯邦威其总部就落在了上海。
温州想要留住价值链更高端的业态,也正需要做大中心城区,向都市经济转型。“政府想通过做大中心城区来吸引人才,也可以理解。”厦门大学副教授丁长发告诉城叔。
不过在他看来,温州的一个问题在于房价仍是高居不下,但却未匹配相应的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导致人才和资本的外溢。
温州凭借“走出去”打响了名号,改革开放之初与上海、深圳共同成为焦点,现在上海、深圳早已成为移民城市,吸纳四方人才。温州仍然处于“走出去”的状态,如何将“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使之反哺到城市自身的实力上,这个问题温州值得考虑。
近些年温州希望推动温商网络的3.0阶段,也就是说,随着温州人的脚步遍及全球,同时通过温商也将全球的优质资源逐渐反哺到温州。
温州是否能接得住这些资源,丁长发认为,还是那句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