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高效读书的方法

社会著者: 开智学堂
高效读书的方法
概要读书本身,是一项技艺。技艺越精湛,获取知识、升级认知的效率就越高。

曾国藩说,「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韩退之为千古大儒,而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柳子厚自述所读书,亦不甚多。」大部分书,无需读。

很多书只是参照物,目的是帮我们对比出好书。阳志平老师在主题读书法中,强调一堆书大于一本书。面对一堆书,大脑不仅会对比找出最靠谱的那几本,还能找到该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

读书一旦开始,就要读完?

马奇区分了两种学习,不理解因果联系的盲目模仿,是「低智学习」;深入理解因果联系的知识迁移,是「高智学习」。苹果咬了一口,要吃完,所以读书也要「有始有终」。这是低智学习。

有些书,目前不能读懂,一味画句号,只能自欺欺人。读不懂的书,可以先放一放,等条件成熟后再读。比如,丹尼特的《心灵种种》难懂,可以先大致翻翻。等读完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平克的《心智探奇》和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之后,再回头来读。

一种更高阶读书法是,快速找出书中的核心问题,带着问题去工作生活,有所体悟再回头读书。问题是看世界的维度,新维度带来新收获。收获多了,读书的时机也慢慢成熟。

hougarden

很多人读书,只有两种状态,一是从头到尾读完,二是想从头到尾读完,然后半途而废。从头到尾读书,不问为什么,根源于大脑天生爱偷懒,是典型的低水平勤奋。一本书快读还是慢读,哪些部分精读、略读或不读,应该调动元认知,让理性决定,而不是让懒惰的大脑掌舵。

读过的书,不想再读?

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重要,却少有人重读。重读之难,不在认知,而在行动。

大脑喜新厌旧,一旦把书归类成「已读」,便不再好奇。即便「理性脑」知道重读的价值,「蜥蜴脑」也失去了重读的动力。

保持动力,需要一些 Hack(骇客般查找漏洞,以求破解)大脑的技巧。阿米尔参演《摔跤吧,爸爸》,增肥到 97 公斤,拍完大腹便便的桥段,再花 5 个月减回来,补拍运动员的部分。阿米尔说,「如果先拍年轻的部分,然后我去增肥,电影拍完后我还是胖的,到时候我就没有动力瘦回去了」。阿米尔减肥成功,不仅靠毅力,更靠技巧。

那么重读时,如何 Hack 大脑呢?每次读书,只读需要的部分,不从头到尾读完。这样,这本书永远都是「没读完的好书」。大脑就愿意重读了。普通读者习惯性地读完,高阶读者故意不读完。

读书笔记是原文摘抄?

花很多时间摘抄,记大量笔记,是低效的勤奋。

原文摘抄没有必要难度,不容易记牢;只是被动输入,不涉及知识整理。用摘抄来加深记忆和加深理解,耗时低效。

hougarden

摘抄笔记不如输出卡片。卡片不仅有书中原文,更有读者的观点。输出卡片的过程,就是最好的理解与记忆。卡片是最小组块,降低认知负荷,容易复用。(阳志平老师的卡片十二问。)

每年读 100 本书?

读书的目的是认知升级,不是凑数量。管理学中有句名言,「想得到什么,就奖励什么。」把读 100 本书当成目标,本末倒置,最后只能得到 100 这个数字。

每年读 100 本书,不如每年想明白 10 个问题,并完成 10 个输出。用文章、产品或是行动等输出指标,去倒逼读书。

每年读 100 本书,我们会满足于「knowing the name of something」。而有了输出的压力,我们必须真正「knowing something」,不再关心一年读了几本书,一本书是否要读完,某本书是否曾读过。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