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挑战谷歌,国产系统是不是永远没戏?

生活著者: 极客视界
挑战谷歌,国产系统是不是永远没戏?
概要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视界”(ID:geekview),作者极客君。

所以谷歌为了保护上层居住的的厂商或者应用,就在地基和住户之间加了一个庞大臃肿的HAL层。虽然隔离了地基,但是平白无故多出厚厚一层,拖慢了Android的效率,就好像住户进出大楼,要多爬好几层。

hougarden

Android 系统结构图

而Fuchsia OS采用了一套名为Zircon的全新系统内核,虽然同样开源,但混合采用了多种更加安全的许可证,不存在大楼地基被污染的问题,就更没有威胁上层住户安全的问题。可以顺其自然的抛弃臃肿的HAL层,住户上下楼更加方便快捷,为Fuchsia OS的高效率运行打下了基础。

hougarden

更让人惊喜的是,Zircon作为Micro kernel(微内核)的一员也继承了高度的灵活性。这使得它的不仅可以在手机上搭载,还可以放到智能家居、桌面PC、平板电脑等多种平台。

2017 年公布的Fuchsia OS的UI上也看得出来,谷歌的最新移动UI框架Flutter不依赖于任何平台,自带的2D渲染可以脱离系统控件轻松实现120 FPS,就像是经典游戏《红色警戒》系列中的基地车一样,走到哪里都能用。

hougarden

谷歌 Chromebook 笔记本运行Fuchsia OS

值得一提的是,Fuchsia OS 确认支持 Android 应用,甚至于将苹果的 Swift 开发语言也纳入其中,这个举动的意思大概就是 Fuchsia OS 这栋楼,不管是谁都可以拎包入住。结合网友之前的爆料,可以看出,谷歌对 Fuchsia OS 和 Flutter UI 有更大的布局。

「全平台大一统」给我一种强烈的 Windows 10 的既视感,微软在实现全平台统一的道路上跑了那么多年,最后却前功尽弃于自家策略和应用生态的匮乏,甚至于让手机端走向了死亡。而想要在从内到外都焕然一新的系统上实现大一统,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能否吸引更多的应用厂商,就算强如谷歌,号召力可能也很有限。

Fuchsia OS 作为颇有前途的开源项目,自然吸引了大批开发者接踵而来。其中也出现了中国手机厂商的身影,此前国外媒体 9to5Google 就发现了华为旗下的荣耀 Play 手机正在参与测试该系统。这是第一台用来测试该系统的消费级 Android 手机,这也侧面证明了华为是谷歌以外第一家为这一开源项目做出重大贡献的公司。

仔细想想其实也并不让人觉得诧异,华为每年都向 Android 开源项目贡献海量的代码,而且早在 2015 年就与谷歌合作推出了亲儿子系列的 Nexus 6P 手机,两家公司在新系统上进行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还有一条耐人寻味的消息是,此前曾传言谷歌将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向使用 Android 系统的国产厂商收费。虽然这条消息被官方秒删,之后手机厂商也纷纷辟谣,但天下终究没有免费的午餐,就算现在不收费,也难保以后谷歌不会针对 Fuchsia OS 收费。国产厂商也要开始思考收费之后是要将成本分摊给消费者,还是彻底摆脱谷歌。

华为也接着曝出正在自研操作系统的消息,有可能就是之前盛传的麒麟 OS。这也不由得让人想到华为参与开发 Fuchsia OS 的合作,了解一款新系统的诞生,从而增加自研系统的经验。

目前华为针对自家 IoT 平台以及可穿戴设备发布了 Lite OS,并从这一代华为 Watch GT 开始,将前两代智能手表使用的 Android Wear 系统更换为自家的 Lite OS,这释放出华为在消费硬件领域尝试摆脱谷歌的信号。

此外另一家国产手机厂商小米,也曾传出自研操作系统的传闻。不过在自家第二款量产芯片难产至今的情况下,自研系统的进程可能也受到了阻滞,不过积极布局智能家居的小米,可能也会从 嵌入式系统开始入手。而华为则很可能凭借自家麒麟处理器的优势,倾力打造一款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

其实这几年也出现了很多试图与 Android 和 iOS 一较高下的移动操作系统,三星的 Tizen、诺基亚原 Megoo 团队的 Sailfish OS、Ubuntu Touch 等,但它们无一不是因为缺乏应用和硬件支持而销声匿迹。

虽然目前华为、小米或者其他国产厂商都缺乏能让硬件厂商使用自家系统的影响力,也缺少能吸引开发者在全新平台上开发应用程序的号召力,但在谷歌准备新老系统交接的空当之际,也有机会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就算暂时没有正面对抗 Android 的想法,积极的准备后手总是没有错的,免得国产厂商再次因为核心技术缺失而被人扼住脖颈。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