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岁中产女孩日程表曝光:十几个兴趣班“全副武装”,只为赢在起跑线…
文章授权转载自:精英说 “你给孩子报多少个兴趣班?” 一个北京中产女孩的“十二时辰”北京三环内一套房,一辆车,父亲做着稳定高薪的工作,母亲全职照顾。这是7岁北京女孩汤笑嫣的家庭,又或者在他人的眼中,这是典型的中产孩子的生活,虽算不得含着金钥匙出生,但衣食无忧、有本钱接受较好的教育,她已经比很多孩子幸运。但是小小的人儿却不开心,因为她那个动不动就把“起跑线”挂在嘴边的母亲,正在思量着要不要给她再报一节“逻辑思维课”。“逻辑思维课很火的,好多孩子都在学!” 母亲的声音远远地从客厅传来,汤笑嫣在书桌前默然不语。自打她记事以来,就已经与各类兴趣班、训练课为伴,母亲永远只有一句话,“你要学这个,咱不能输在起跑线”。在纪录片的镜头下,这个来自北京中产家庭的小女孩,她的一天究竟是怎样的呢?平时的上学放学暂且不说,每当来到周六日,汤笑嫣与妈妈就好像在瞬间化身为“战士”,要去打赢一场看不见、摸不着的仗。周六早上七点多,汤笑嫣被妈妈从温暖的被窝中拽出。“快点快点,来不及了!” 在妈妈的声声催促中,汤笑嫣洗漱收拾,准备出门去上每周六固定的四个兴趣班。上午九点到十点,是尤克里里弹奏课。在妈妈的注视中,汤笑嫣一边弹奏着曲子,一边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外文歌。接着的十一点到十二点,汤笑嫣来到声乐老师家中,把嘴巴长到最大,练习发声。中午下课的短暂时光,妈妈带汤笑嫣去吃面。可还没扒拉几口,又得放下筷子赶车。由于各个兴趣班分散在北京城的不同角落,赶车与担心迟到,一直被妈妈不停念叨。下午一点到三点,汤笑嫣在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习舞蹈,压肩胛带、下腰、踢腿……小姑娘的汗水洒在光洁的地板上。等到进入西班牙语课堂时,汤笑嫣已经有些迟到。三个小时的课程,她强打着精神回答老师的问题,与同学互动。一直到下午五点下课,这一整天如赶场子一般的过程,才终于画下了一个短暂的句号。用张微的话来说,每次陪女儿跑完一整天的兴趣班,估计自个儿都得瘦个两斤。因为除了上课,母女俩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赶车…… 君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焦急。可脑力和体力遭遇双重“透支”的汤笑嫣呢,她是否真的享受这些课并乐在其中?面向镜头,她有些扭捏,说道有的课是喜欢的,但还有一些并不感兴趣。但她不敢对妈妈的决定持相反意见,因为“妈妈会不高兴”。主张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汤爸爸曾多次对妻子表示,女儿上的课太多,能玩的时间太少,但每次都被怼了回去。张微会搬出“我一个朋友”、“我一个同学”的教子故事来论证,比汤笑嫣上更多兴趣班的孩子比比皆是,女儿要是不迎头赶上,恐怕就输了。在北京,像张微这样用兴趣班填满孩子童年的家长并不少见。一项调查显示,2018年,有八成中产家庭的课外教育投入超过1万,有五成家庭超过2万。在跟风与攀比的气氛中,家长们纷纷自掏腰包,好像上了一节节兴趣班,就获得了孩子成功的保障。兴趣班本身的存在是没错的,本义也是为了帮助孩子挖掘长处、陶冶性情,多一项技能,对未来也未必没有好处。然而“过犹不及”,在汤笑嫣的故事中,我们只看到一个疲惫的女孩被焦虑的母亲推动着前进。 “去美国交换,我因为作业太少哭了”镜头一转,正在美国波特兰市做为期半年小交换生的上海男孩孙涵阳,正和他的美国寄宿家庭闹脾气。才10岁的他,已经能用清晰流畅的英文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这些感受多半是愤怒、不安与无力。“我不要不同!不同对我来讲就是坏事!”孙涵阳所指的“不同”,是到美国留学后课堂变得崩塌式的简单,以及课后作业、各类培训大幅度减少。他一下子变得有太多空余时间,可以睡觉,可以玩耍,可以发呆,这和他在国内的生活截然不同。可以想象,在上海,孙涵阳也是如汤笑嫣一般被全方位培养的孩子,被兴趣班包围是常态。但有所不同的是,孙涵阳早已习惯甚至接纳了这种紧锣密鼓的安排,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他需要这些东西让自己强大。“我要求上更多的课,做更多的作业。” 孙涵阳静静地提出抗议,他的美国寄宿妈妈一脸无奈。在“冷战”期间,美国妈妈找来了闺蜜一起商量对策,她谈道,孙涵阳的家庭始终在围着这一个孩子转,所有的安排都以孩子的教育为中心,这反而造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变得过于自我为中心。在汤笑嫣的故事中,汤爸爸也提出过类似担忧。转变为全职妈妈后的妻子,将一切的重心都放在培养女儿成材,在孩子不堪重负的同时,大人也悄悄丢掉了自己。孙涵阳一直与美国寄宿家庭僵持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此次交换留学项目的中方工作人员出动了,他们联系上了孩子在国内的父母,想通过父母的劝说来缓解局面。“儿子,你记住,你将来是要出国留学的。留学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感受不同的文化,接纳各种不同…… ” 隔着屏幕,孙涵阳的父母你一句我一句地劝着。对于儿子的“叛逆”,他们也显得有些无奈。不逼孩子学吧,孙涵阳压根儿不会有如今的英文流利、成绩优异;但逼孩子学,谁都没料到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情况,按照父母的期望出了国,反而倒变得不适应。据纪录片中提及的数据,近年来,出国留学已日益在中产家庭中成为常态,而小小年纪就被父母往国外送的“降落伞一代”,更在十几年间增长了60多倍。孙涵阳在短期交换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只是新时代孩子低龄留学现象中一个特殊的剪影。在这股无法逆转的浪潮中,原生家庭教养模式带来的影响,竟会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无限放大。片中对比最为强烈的是这两个孩子——郭建一与杨盛钧。他俩的口语都比较一般,达不到孙涵阳的水平,但个性上的相反,却直接导致了与寄宿家庭相处的不同结局。郭建一内向沉默,在美交换期间,总是一个人默默地上课,默默地吃饭,默默地写作业,不发一言。望着那张沉默的脸,他的美国寄宿妈妈心里直打鼓,到底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开心些?杨盛钧却不同,他坦诚地说,自己听不懂美国寄宿家庭平时在说什么,上课也不太跟得上。但外向又爽快的他有两个法宝,一个是“连猜带蒙”,另一个是翻译软件。在一个场景中,杨盛钧手舞足蹈地比划着要喝水,又拿出了快译通现场翻译,惹得美国寄宿家庭哈哈大笑。他的美国爸爸顺便教了教该怎样用英文表达需要某样东西,在欢乐的氛围中,杨盛钧的口语进步很快。沉默的郭建一,活泼的杨盛钧,最后有了不同的结局——深觉无法满足孩子需要的美国家庭,与郭建一告别,将他转去了另一个家庭;而杨盛钧则在自己的寄宿家庭里稳定地待了半年,与这家人培养出深厚感情。说到底,英文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个性其实是适应海外环境的关键。纪录片也回答了两个孩子迥然相异的原因——郭建一从小缺少父亲陪伴,在成年男人的引导和教育方面是偏弱的;而杨盛钧的父母却陪伴极多,父母双方都发挥了各自的教养作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走体制路线还是出国留学,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大得多。当每个家长在教育问题上做出抉择,他们的一言一行,塑造的是孩子的未来。 在家学习、国学私塾、环游世界…他们为下一代另辟蹊径之前提到,在当代中国的教育生态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是非常焦虑的。汤笑嫣的妈妈,算是在焦虑中跟风的一个典型,但纪录片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有人正努力保持冷静,为下一代开辟不同的路径。譬如,5岁女孩小鸟的父亲就拒绝拼名校、盲目上兴趣班,从幼儿园起,他自行制定教学计划,让孩子跟着自己在家学习。6岁的何艾芸则被父母送进了以中文教育为主的国学私塾,童年的宝贵时光,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与传统美德的锤炼中成长。这些与众不同的教育模式,虽说也各有利弊,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体现了家长们在大环境中对孩子教育的一种摸索。而4岁男孩贵贵所接受的“环游世界”式启蒙,则带给我们最多的反思与向往。“我们不要把孩子的教育看成工程,而应看成园艺,每个孩子都有最佳的成长方式。” 这是贵贵的妈妈张海培抛出的一个观点,在她看来,“工程”只培养螺丝钉,而“园艺”才能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对于自己的儿子而言,张海培选择的“园艺”就是环游世界,并在此过程中“插班”各地幼儿园,从而让孩子体会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文化氛围,成长为真正的世界公民。3个月,16个国家,母子俩一点一点地用脚步丈量世界。在小男孩的心里,世界也开始有了雏形,那是不同肤色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和而不同,依旧能够彼此尊重。在加勒比海的游轮上,贵贵进入了临时的托儿所,用英文和各国孩子交流玩耍;每到一个国家,张海培就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当地的幼儿园,体验不同文化下的幼儿教育,从多元角度拼接知识习得的图景。诚然,环游世界式的启蒙虽然烧钱也费时间,也只有中产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但张海培欣慰地看到,这种做法的成效是显著的。每次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旅行,贵贵回到家乡的普通幼儿园,总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并结交多个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好友。幼儿园老师告诉张海培,贵贵是班里人缘最好的孩子,对待陌生的环境与事物,他的观察、适应与包容能力都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这里面不能说没有环游世界的功劳。面对亲戚们提出的总是带孩子环游世界、不好好上学考试的质疑,张海培也有过忧心。将来如果回归正常教育,孩子会不会跟不上?这样做是否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思前想后,张海培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起跑线只是一时的,赢在起点未必意味着赢在终点。与之相比,在拥抱更广阔世界中所收获的观察与启蒙、尊重与引导,才是比知识灌输更为重要的“爱的教育”。 (责任编辑:Aim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