ન્યુ ઝીલૅન્ડ
Gujarati
શેર

活在网综里的中国音乐

国际લેખક: 虫二
活在网综里的中国音乐
સારાંશ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二说”(ID:chongershuo),作者 二说。

最新一期《乐队的夏天》从宝藏综艺变成了催泪弹,“旅行团”、“面孔”、“新裤子”们轮番登场,被逼到角落里的中年情怀瞬间释放,微博和朋友圈随处泣不成声,沉寂20年的中国摇滚与大众媒介妥协后重生,但这并不是中国摇滚第一次出圈。

30年前的某天,崔健把一盘松下录像带交给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几位年轻摄影师,他有个模糊的想法,需要借助画面与大家碰撞火花。

中国独立音乐人正出现在历史进程中,但生存状况并不独立。

1986年5月9日工体百名歌星献唱,轮到崔健放歌《一无所有》,台下的大人物都走光了,只有不怕背锅的王昆留了下来——艾敬《我的1997》里致敬的那位,只不过东方歌舞团的团长虽有包容新人的胸怀,却帮不上什么忙。

中国独立音乐人的创作也并不独立,1984年崔健的首专《当代欧美流行爵士Disco》10首曲目全部来自Chicago乐队,比他更早的北京二外“万李马王”也是翻唱披头士和比吉斯出道,但崔健能让“万李马王”的王昕波说一句“老崔还是有点东西的”,绝非浪得虚名,之后几年他的创作力爆表,凭借《不是我不明白》、《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从头再来》等迅速封神,而麻烦也随之而来。

在翻唱《南泥湾》之后,他暂时告别了公众视野,没有舞台的歌手就没有灵魂,卡带从来就不是摇滚的合适载体。

崔健的希望在那盘录像带里。

那里面存放着几十首欧美顶尖乐队的MV,包括香蕉女郎、Right Said Fred等各种风格的歌手,崔健敏锐的意识到,对自己的音乐做一次全面的影像盘点,会带来舞台之外的机遇。

结果几位年轻摄影师凭着对中国摇滚的热爱,背着单位全程记录了1992年的崔健北展演唱,然而作品本身并不如意,东德Agfa胶片的咖啡色质感异常粗糙,现场机位不多,灯光昏暗,分镜毫无章法,剪辑也没有节奏可言。

回头再看,崔健当初想要的可能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巡演大电影,但热闹的音乐网综或许更符合他的要求,时代就这样与中国摇滚教父开了个玩笑。

30年后,当音乐网综如火如荼,特别是《乐队的夏天》有意无意贴上独立音乐、摇滚复兴的标签时,很多人觉得这会让曾经的传奇再现风采,也可以让有才华的年轻人不被潮流吞噬,这种反差就像是电影《老炮》的情景,表情复杂的吴亦凡和崔健的《花房姑娘》被粗暴的组合起来,强行勾勒着两代人的疏离和对立。

但“死”了20年的中国独立音乐能在今天精致的商业范式中复活吗?会带给我们新时代的崔健、魔岩三杰、黑豹和唐朝吗?

不管怎样,老牌音乐人的作用都不大。

像朋克、重金属这种闪瞎路人的名词很容易打开话题,而踩雷的概率也很大,乔杉问马东,什么是朋克?节目组“朋克是年轻人喜欢的一种生活状态”的解释虽然天雷滚滚,也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老炮们肯定不喜欢。

如果《乐队的夏天》放任这些人与张亚东玩老友记,在那里感叹“唯一变了的就是我们老了”,用泪奔金句撩拨老粉的少年情,那这个节目就没有半点大众消费价值。

“抱负越大,包袱越大,弘扬乐队文化,不是我们的目的”,制作方米未在构思《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时,对这一点早就想清楚了。

真相是中国摇滚的那批大爷们绝对是个难题,来了未必放下身段,供奉在嘉宾席上受几柱高香,又不知会有什么高论,总之很难驾驭,2004年签约EMI彻底脱离朋克圈的大张伟说的尤其尖酸刻薄。

“我听说这个节目时,我也觉得肯定是一帮特装的、那帮老觉得我们凭什么参加这种,我们这么年了,怎么着怎么着的,如果这么想,他们再过100年还是那样。”

不过,最后海选出来的31支乐队里还是出现了“反光镜”、“新裤子”等老面孔,他们肯定不是被几句鸡汤打动,也不可能是被节目组“真诚的态度”和“对音乐的理解”所折服,这些人已经在中国流行音乐的无数个周期里折腾了几十年,所有的疑惑都指向一点,在100个大众乐迷、20个专业乐迷和和5个嘉宾打分的淘汰赛里,“我们要不要出来丢这个人?”

看来难解的心魔其实很容易克服,每个小众音乐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大众的灵魂,你搔得到这个G点才叫本事。

诸葛亮等不到刘皇叔三顾茅庐,也可能投奔曹操,形势比人强,真能兼济天下,谁会独善其身?理论上说,只要你摆出一个够大、够炫、够酷而且还被网络无限放大的Livehouse,有几个真正的歌手不动心?

音乐网综正进入爆发期,但资本、制作方和观众的诉求并不一致。

资本的意愿很简单,借着用户付费的潮流把精品内容做起来,至于形式是美剧化的网剧、嘴炮节目还是音乐网综并不重要,关键是强化从C端获取收入的能力,也就是在付费用户从6000万暴增到3.47亿的过程中当好周扒皮。

制作方给节目贴标签的能力一个比一个强,但有两个套路雷打不破,要么是素人选秀+偶像养成,一如《创造101》、《偶像练习生》;要么把自己当做流量通路,寻找正待引爆的内容和艺人。说白了,以小众之名去赌大流行。

两种套路的价值判断体系其实没有任何差异。

给新晋艺人提供舞台这种事永远是附带条件的,就是你必须有出圈能力,做《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时,米未的余頔就说过,团队的导演会分成3组,每组负责6支乐队,通过4小时的前采,吃透他们的音乐,观察他们的想法、样貌、状态。

这种观察当然不是为了追求精神共鸣,而是挖掘乐队之间和乐队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谁有话题性,谁有棱角,谁比较乖巧,谁有网红潜质,谁可能是流量黑马,谁和谁会撕起来,谁愿意配合表演,所有音乐之外的东西到这时都会浮现。

所谓音乐网综永远是先综艺、后音乐,《乐队的夏天》更像是一个融合了大量暖场环节的拼盘演唱会,外加话痨式的叙旧寒暄,鸡汤式的青春回忆,纪录片式的考古以及三观极正却不走心的科普。甚至大张伟、张亚东谁能高频率的飙金句,都可能比音乐本身更有卖点。

《乐队的夏天》或类似节目的野心在于,试图教会音乐人如何以外化的方式表达自己,而不是用音乐的硬核构筑一个卓然独立的精神世界。

当年的披头士,写了《Hey Jude》、《Yesterday》等神作的麦卡特尼创作力更强,但对大多数歌迷来说,愤世嫉俗的列侬才是披头士永恒的精神标签。

1963年列侬在伦敦帕拉丁剧院演出时,他彬彬有礼的请求普通座席的观众们赐予掌声,却对包厢中的权贵说,“请你们拨弄身上的珠宝就好了”,6年后他退还了女王授予的不列颠帝国勋章,抗议英国对美国侵略政策的追随。

真正的音乐人是否只有愤怒、迷茫、痛苦、徘徊,与世隔绝,与一切世俗的成功斗争,才能幻化出穿透灵魂的音符?

张亚东在《乐队的夏天》中还这样安抚略显呆萌的“旅行团”乐队,“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傻到爆炸,……,稍微正式就会不安,……你知道吗?我完全可以接受,而且我特别喜欢这样的人,特别可爱。”

“旅行团”进入七强了,但包括《乐队的夏天》在内,所有音乐网综都会本能的抛弃那些不会来事儿的乐队,即使他们的音乐很牛。

大张伟也说了,文艺复兴就是拒绝无聊。

观众想看什么,是审美取向和欣赏情趣决定的,有人怀旧,有人喜欢热闹,有人期待鬼畜,有人想听科普,还有人盼着没实力的偶像男团被公开处刑。

时下的中国,虽然音乐节或Livehouse发展神速,流媒也在扶持原创艺人,但非主流内容仍然被渠道边缘化,除了功成名就的老牌乐队,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有什么当红的爵士、朋克、重金属、民谣或电音乐队。

音乐网综相当于提供了一个比算法还牛X的筛选入口,《乐队的夏天》、《一起乐队吧》之类节目,不自觉的成为独立音乐流量分发的源头,他们可以选择迎合潮流也可以自己带节奏,张亚东说“唱片公司是不懂音乐的人在做”,很多人觉得他仗义执言,但网综团队就比唱片公司更懂音乐?

音乐消费网综化的未来已经摆在那里。

有大流行潜质的乐队会沉淀下来,抓住流量时代的机遇,某些乐人的命运可能会发生戏剧性改变,享受一夜爆红的疾风暴雨。

对于那些小众音乐的死忠来说,看着心仪的偶像一边从小剧场走到大舞台,一边向世俗的欣赏标准以及他们曾经抗争的理念低头,很难说是高兴还是悲哀。

《乐队的夏天》的豆瓣评分已经有过几轮交锋,老派的摇滚迷无法容忍节目的浅薄图解,更多的人则表达了对这种尝试的欣赏。

食神究竟在大排档还是米其林餐厅,这种争论永远不会有答案,至于《乐队的夏天》,谁赢都不重要,中国音乐赢了就好。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