ન્યુ ઝીલૅન્ડ
Gujarati
શેર

别做那些假装上班的失业中年人

财经લેખક: IMS创始人李檬
别做那些假装上班的失业中年人
સારાંશ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李檬”(ID:imslimeng),作者 IMS创始人李檬。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段谈话描述的场景就发生在北京东三环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里。

那位美国记者是想表达中国互联网公司的“30岁淘汰赛”——如果你属于互联网行业且不再年轻,你将遭遇什么?

老早就有人提醒我:“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互联网的技术、产品生态总是在适应20几岁的年轻人,老江湖还得年轻人带着跑。所以,30几岁失业的人就特别危险,因为你很可能快要跑输这个时代。”

近一年来,很多知名互联网公司和独角兽公司在做组织架构的优化,可能会产生一波裁员潮,也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

毕竟,这是一个与机器赛跑的时代,技术和商业的持续进化,已经有很多职业、职能被消灭,这个态势无疑还将持续下去。

韩国电影《遗落的旧梦》中,一个在社交软件公司做高管的父亲,突然失业,38岁的人,小孩在上国际学校,和妻子一起背负了房贷,家里老人还在住院……曾经的社会精英,瞬间沉沦到被猎头公司看不起的无业人员,明明还不算老,却只给他提供码农、电脑销售员之类的工作。

当今这个福祸难料的剧变时代,你不可能永远只有20几岁。在漫长的岁月里,你要靠什么维持你的社会竞争力?

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严肃问题,下面是我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

1.3万人减到300人,公司运行更好

记得15年以前,两个知名经济学家进行探讨,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哪些工作最保险?

他们一致认为司机的饭碗最保险。

因为司机在开车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要处理各种麻烦事,这是互联网和AI(人工智能)很难搞定的。

可是,没过几年,谷歌、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就相继上路了,同时,人们也开始慢慢习惯手机APP叫网约车的出行方式,将来汽车去司机化以后,人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hougarden

很多看起来很重要、很保险的职位,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雷军领投的凡客诚品(一个时尚服装电商品牌),2011年最热闹时,公司有1万3千人,光总裁级的领导就有三四十位,凡客诚品却步步陷入危机。

2015年公司只剩下300人,做衬衫的核心团队只有7个人,但业务运转顺畅。

那么,以前那么多人平时都在干啥?

后来,凡客诚品的创业团队反思:“公司越热闹,烧钱混日子的人越多。公司曾经为了达到年销售额100亿的目标,倒推需要扩张多少品类、多少SKU(库存量单位),需要有多少人去承担这样大的业务量。按照一个人管七个人的原则,公司就要有几十位副总、两三百位总监……”

大家都陶醉在这种热闹当中,所有时间、精力被“怎么管理这一万多人”牵制住,而公司真正要管理的应该是用户价值。

热闹至死,创业渐渐成了一场滑稽戏。这几乎成了很多科技公司的一种诅咒。

Google在只有2000人时,将80000人的微软打得晕头转向;Facebook在只有800人时,将15000人的Google打得怀疑人生;Intel在几千人时将10万人的摩托罗拉打得江河日下,后来,雄视天下的Intel被几百人的ARM公司驱离了移动终端(手机)市场……

50年前,美国最大的公司通用汽车在美国境内提供了60万个工作机会;20年前,美国最大的公司通用电气(GE)在美国境内提供了25万个工作机会;现今,美国最大的公司苹果公司在美国境内提供了4万个工作机会。

美国总统的官宣平台Twitter(即美国的微博)员工才几百人,2016美国大选最强侧翼维基百科,当时的员工数是57个人,里面还有好多人是律师……

那些创造了美国社会很大比例财富份额的公司、那些活跃用户占据美国1/4以上人口规模的公司,仅仅只能提供这么一点工作职位。

所以,2018年一场金融海啸,瞬间造成了美国1200万人失业,奥巴马、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时号称每个月创造20万个就业机会(远远没有做到),即使做到了,也要到2023年才能恢复到2008年的就业水平。

欧洲更惨,意大利的年轻人30岁之前几乎都在家里“啃老”,西班牙95后年轻人的失业率接近60%。

社会财富的总量在不断增多,技术、产品的生态也越来越好,可惜,越来越多的人无法享受这个红利。

所以,我在星巴克的角落里看到的那些假装上班的失业者,仅仅是这个大趋势下的一丝波澜,已经见怪不怪了。

那么,作为身在其中的个人,要怎样改变自己,适应这个大时代呢?

我的解决方案就四个字——连接进化。

做瑞士军刀型人才,积累社交资产

未来的职业生存逻辑,关键是连接能力,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跨界能力,像瑞士军刀一样形成“功能连接的能力”;二是厚积社交资产,形成“资源连接的能力”。

做“瑞士军刀型”人才

美军在设计新式战舰“濒海战斗舰”的时候,特别强调“人员最小化”(Minimal Manning)原则,核心船员只有40个人,大概只有50年前同等吨位战舰的1/5。

hougarden

你可能认为,这是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了,更多的机器换人。

这当然没错,但超乎你我想象的,是人员的“功能组合、功能连接”。

比如,舰船拉绳索的工作,是有一个专门负责人的,这个工作很危险,舰船的绳索由特种金属材料制成,一不小心绳索就可能切断手指头。

但是在濒海战斗舰上,这个工作是由3个人兼职做的,一个人是信息系统的技工,一个是枪炮军士,一个是船上的厨子。这个厨子,不只负责做饭、操作绳索,也要负责观测舱内进水、防止起火时烟雾扩散等等舰船安全事务。

美军舰船的各方面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化,更重要是,人员的功能、技能组合,也在变化。

每个人都是通才、多面手——人员更少不是目的,而是更少的通才,有了更多元的合作、更深刻的连接——很少的人,惊人的效率。

将来的职业需要,就是“瑞士军刀型”人才,很少的人员搭配,但每个人都是通才,都有很强的功能、技能组合,相互间可以进行很深的跨界合作,这才是不可替代的。

过去,大家拼的是行业、公司、职位,比如你是新浪微博的产品经理,你就属于社交媒体行业,你的行业、公司、职位就很清楚了,构成了你的身价。

剩下的,就是“10000小时定律”的游戏,在一个领域熬成了资深人士,大概就算成功了。

可是在新的生态下,专家还有用吗?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美国用传统的医学方法,十几年时间培养了一个放射科的医师,这些医师就可以拿到30万美金的年薪了。

现在,这份工作基本上被模式识别的IT设备替代掉了,费用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百分之一。

世界经济论坛出过一个报告,估测2016-2020年间,至少有1/3的工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都会失去价值。即掌握专业技能,不足以给你的饭碗上保险。

将来,一份工作可能整合了现在几个不同领域专家干的活儿,只有那些可以解决不同类型、多种复杂问题的“瑞士军刀型”人才,因为很强的“功能、技能连接的能力”,才会活得如鱼得水。

如何积累社交资产

华尔街金融圈有一个“社交估值”理论:如何评估一个人的商业价值,只需计算这个人身边最紧密的五个人的平均值。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个个才华横溢,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和专业,你与他们形成连接、相互影响,交换信息、共同升级认知,自然会提升你个人的估值。

你的社交资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个人估值,具体而言,是积累三种类型的社交资产:

现在年轻人不太会因为广告推荐,而去买一个东西,很多是朋友圈的推荐,或者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很多网络社区都是生活消费圈子,比如出境旅游、母婴、化妆品等等,很容易成为一些网络社群的标签。而你在社群中的影响力,就是你的价值。

公司的中高端招聘,多半是熟人介绍的。比如,现在很多公司招聘产品经理,都是先发朋友圈,被了解情况的朋友拉进一个产品经理的微信群,群里有意向的人自动产生连接。这种熟人模式很重要,因为很多新的领域、职位(比如区块链),你对很多细节不好评估,就要靠那些信任的人相互帮忙。

你看,大部分的投资银行团队中,或者证券资管团队中,老大基本上是不需要亲力亲为的,只需要通过“社交”将项目的大体情况敲定,剩下的交由下属完成,但是每年分红都会拥有高额的收益。

很多基层员工昼夜奔忙,可能一年的收入不及核心高管一个月。

这种显著的“不平衡”在任何公司中都是广泛存在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创造价值和决定收入?

很大程度上是“关系串联”,这最具有不可替代性。

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广告公司最明显了,他们居中串联各方人脉,将一些重大事情(比如公司上市、管理重构、品牌升级等)做成,而这些公司中的核心高管,恰恰是各种关系的交合点,自然也是关键价值点。

现今这个时代,存钱、配置金融资产固然重要,但是长远看来,存本事,更加重要。

华为技术创始人任正非经常跟年轻人讲:“年轻人要存本事不存钱,存人脉不存钱。没有人脉做不成事情,但是,没有本事有人脉也白搭。”

而这个本事、人脉,很大程度上是你连接各方资源、连接多种专长的能力,这也构成了你的不可替代性。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