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照片以前,科幻作家都是咋写黑洞的?
刘慈欣、韩松、陈楸帆、靓灵、伊恩·R·麦克劳德、德里克·昆什肯,这几位不久前才写过黑洞。
刘慈欣《三体》中,有个跳进自己创造的黑洞、既活着又在死去的科学家高way:
“程心看着废墟的黑暗深处那团幽幽蓝光,她现在知道那里可能有一个人,正在时间停滞的界面上永恒地坠落着。这样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的视角中他还活着,在他自己的世界他却已经死了……”
陈楸帆《春天的故事》*里,一个渔村的孩子从黑洞里窥见了遥远未来,他把这未来画下来,成了著名艺术家:
*阅读地址https://www.douban.com/note/603712057/
靓灵的《珞珈》写道:实验室事故制造了一个黑洞,为了配平质量,勤杂工老王自己跳了进去,在异度空间里回望自己的一生:
”这片亮海让他想起了多年前和老婆孩子一起坐在汉口江滩的那个夏夜,晚风带走燥热,江水就在他面前横过,所有凌凌的波光都向着左手边缓缓移动,那是无数水滴汇成的、从很远的地方流下来的长江。“
伊恩·R·麦克劳德《来自陶乐德的旅人》*,寂寞又执着的科学家在两个黑洞碰撞产生的平行宇宙中消失了:
“那件事,黑洞的对撞,确实发生了。引力波的尖峰已经被每一个观测站记录在案。但是另一块屏幕,罗布用来综合、过滤和提炼数据的那一块,并没有显示来自其他世界的任何涟漪和回响。”
*阅读地址:https://www.douban.com/note/648776988/
德里克·昆什肯的《长跃号》*,一艘拥平静航行的太空飞船与黑洞意外相遇,让旅途发生了变故:
*阅读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645527099/
这张照片,对于写黑洞的科幻作家意味着什么?我们跟他们聊了聊。 陈楸帆:第一感觉就是《魔戒》里面的索伦之眼。我知道它只不过是个天体,但是从人类视觉上来说,感官层面还是难免会投射一些情感因素,所以第一反应就是有一种未知的恐惧,虽然它很模糊,好像对不上焦。 科幻与科学在“人类感”这一点上是共通的。人类太渺小,科学无国界,我们常常需要集合全球的力量,才足够触及到星球之外的一点点。人类发出最远的物理设备还没有荡出太阳系,但科幻和科学的心已经走到很远的地方了。 靓灵:我在写黑洞的时候没有特别去查找太多资料,因为人们关于黑洞的认识和理解已经很久没有太大的突破了(这也是为什么今晚上的照片会让大家如此期待)。 一般的科普都会讲到它有一个事件视界,任何物质进入这个事件视界之后就不能再逃逸出来,光也不例外,空间和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扭曲。我用到的也是事件视界出不去,写了一个想回家却绝不可能逃逸的中年人。 真正的黑洞由于几乎无信息逃逸,所以基本不能探测到。这是描写中最主要的困难:没有任何人知道黑洞里面是什么样的。 我猜测的部分,都建立在真实的理论之上,我的推演只是尚未被证实也尚未被证否的部分。科幻小说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此。 韩松:让人沮丧的黑洞照片。乏味,消解了神秘,虚无,一切科幻和宗教的来源,满足了人类神经系统处理电磁波的虚荣。即便看到,宇宙仍然无法理解,但为什么一定要理解它呢? 德里克·昆什肯:照片的更大价值其实在于公共教育,它可以提高科学素养,使人们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真正能帮科幻作家的是将来(基于这张照片)在不同期刊上发表的科学论文。我们写故事需要了解黑洞环境的详细信息。 科幻作家关于黑洞的疯狂想象,上面只是冰山一角。 这个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也就是说,这道来自5500万年前的凝视,今天才终于抵达。 它遇到了你,“黯淡蓝点”上终于诞生的人类,一种可以理解它、观测它、甚至为它写故事的生命。Q:看到照片什么感受
Q:黑洞好写吗?观测资料这么少,你是怎么写的
Q:这对科幻作家意味着什么
Q:推荐一部有趣的黑洞科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