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25年前这个日本老头就和陪酒店的麻麻桑“吹牛”说自己要拿诺贝尔奖...
他们分别是美国化学家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以及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三位均是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不过,三位科学家并非共同合作的锂电池天团,
而是各自研究,以近似接力的形式,
在锂电池领域从奠基、改造到优化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让锂电池从理论到落地,惠及世界各地人民。
我们现在用到的各种电子产品
包括手机、电脑、电动汽车甚至心脏起搏器,
都源于他们对锂电池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创新。
特别值得开心的是,
在三位科学家中,有一位来自亚洲的身影。
他就是来自日本大阪的吉野彰,现年71岁。
因为他的得奖,日本(包含日裔得奖者)得奖人数增至27人。
对于他的获奖,总理安倍晋三也马上致电表示祝贺,称赞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神通广大的节目组,居然还找到了吉野先生年轻时经常光顾的酒吧,还找到了当年的妈妈桑进行采访。
妈妈桑还爆了一个料:吉野先生从25、26年前就跟她们说,自己一定会拿诺贝尔。
哈哈哈哈,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科学家!
而吉野老爷子的人生,也确实充满着意外和惊喜。
1948年,他出生于大阪府吹田市,自幼就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1966年,他考进工学部,修读石油化学科。
1972年再获京都大学的工学硕士学位。
1972年,他进入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长期从事离子电池的相关研究。
1981年,他开始进行聚乙炔锂电池研究,
希望改善其体积大、稳定性不足等问题。
顺带一提,聚乙炔导电化合物的发现者
也是来自日本的白川英树,
他在2000年因此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研究遭遇瓶颈时,吉野看到了一同得奖的约翰·B·古迪纳夫当时的研究论文,在他们发现的钴酸锂(LiCoO2)的基础上,
他提出运用钴酸锂开发阴极,
运用聚乙炔(焦炭)开发阳极的先进理念,
并在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原型。
虽然看起来好像很顺利,然而吉野先生的人生,并不是表面上的一帆风顺。
在昨天的记者会上,他提到当年好不容易研发成功之后,却遭遇了长达三年时间锂电池卖不出去的情况,令他身心俱疲。
当时研究的资金已经投进去了,
开发用的设备也在准备着了,
别看今天谈笑风生,当初真的有寻短见的冲动。
对于低谷期,感受最深的可能是陪伴多年的妻子久美子。
为了研究锂离子技术,吉野先生可谓是废寝忘食。
孩子还小需要照顾的休息日,他也忽然跑回公司研究,晚上想到什么,也忽然跑出去工作。
自从研发成功后,吉野信心满满地觉得自己拿定诺贝尔奖(参见妈妈桑的爆料)。
然而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落空……
就连吉野先生自己也开始怀疑,这个小的东西,配拿诺贝尔奖吗?
而让他成功攻克学术难题,也让他走出心理难关的,吉野认为是“执着心”。
他说科学家要有两面,既要有柔软性,也要执着心,“不到最后不放弃,遇到再大的难关也要想着'嘛,反正船到桥头自然直'。”
也幸好有无数位这样不放弃的科学家,锂电池才这样得以一步一步地走入千家万户。
因为在锂离子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吉野先生在2013年就摘得工程学界的最高荣誉全球能源奖,是首个获奖的日本人。
2014年再获美国国家工程学院的
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能力备受肯定。
再到今年,终于得偿所愿拿下了诺贝尔奖。
不过小编觉得,即使没有拿到诺奖,也无损他的伟大。因为他们的付出,全世界人民都会感激,就像网友们所说:谢谢你们创造出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
因为吉野先生的得奖,化学队又得一分,至此日本已有八位化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也许又有人感叹:日本为什么总能拿诺贝尔奖?
这有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基础教育,在儿童们该玩的年纪,学校有众多亲近自然、探索科学的课程,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亲身探索自然,了解周围的世界。
除了外出探险,学校内还开辟农地,让孩子们种出自己的粮食,学习自己
其次,重视高等教育,积极投入科研。
现时日本在科研经费的投入,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美国的2.8%
即使在经济泡沫爆破后的“失落的十年”,日本也没有收紧对科研的投入,而是继续支持科学强国。
创造出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只有国民相信科学,不断吸收科学知识,才能为孩子和科学家们创造出积极的社会氛围。
有个小细节,可以体现日本如何创造良好氛围——日本将历史上有杰出成就的哲学、科学、文学家的头像,印在他们的纸币上,让民众每天都能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国家对科学的重视。
一万元:福泽渝吉(思想家、哲学家,明治三杰)
而在吉野得奖后,有民众被采访时表示感激他的贡献,但并不知道他拿了诺奖。
另一位小哥也笑着说,“(他)不就是英雄吗。”
也许认识、了解科学家们贡献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每分钟握着的手机,使用的电子产品,就是靠这一位又一位无名英雄在默默地钻研、探索。
日本政府曾在2001年公布一系列科研投资,目标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别说我们吃瓜群众觉得日本口气大,就连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也痛批日本政府搞面子工程。
结果没想到,他自己就在当年摘得诺贝尔化学奖。
而这样的佳绩也一直延续至今,做到了19年19个。要实现“50年内拿30个"的目标,似乎并不遥远。
重温一下,去年夺得诺奖的日本科学家是本庶佑。
他夺得的是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扬他在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他在得奖后,就将1亿1500万日元(约1000万元人民币)奖金全数捐给母校京都大学,用于鼓励和支援年轻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这份无私的心,也是推动科学不断向前的原因之一吧。
再次恭喜三位科学家获奖,同时也知道,在无数领域,还有许多科学家正在默默发力,为人类的前进而做出莫大的贡献。
感激每一位科学家的付出!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也会鼓舞着我们普通人认真生活和工作,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