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ager

如何持续保持超高效率,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转载auteur: 36氪的朋友们
如何持续保持超高效率,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résumé这篇文章有点长,但是思考了很久。从确定主题,放进草稿箱里,到现在成文大概经历了一个多月,断断续续一旦有一些新的思考,就赶紧补充进来。

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沉浸,一个是系统。

我也把「建立自己的沉浸式系统」这件事,列为2019年需要重点达成的习惯,和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01.什么是沉浸式系统?

「沉浸式系统」,其实来自于VR(虚拟现实),就是通过头盔、手套等带传感器VR设备,让使用者沉浸在虚拟现实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比如我们所说的4D电影,还有《三体》里贯穿全文的虚拟游戏等。

hougarden

而我这里所说的「沉浸式系统」,则主要是指我们在工作或者学习过程中,建立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

换句话说,你的沉浸式系统,可以让你迅速地进入深入工作或学习的状态,并且做到持续专注。

分解一下两个关键词: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沉浸式」的经历,一定有。

即使工作中,或者学习中,你从未体会过(这也太惨了……),但至少你玩游戏、刷抖音的时候,是极其专注的,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说好了11点睡的,一刷就搞到1点半了。

但大家也知道,这种低价值、无意义,几乎不需要思考的专注状态,不是一件好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玩游戏的『沉浸』状态,嫁接到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之中。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进入“心流”状态,学high了,工作high了,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再看一下「系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心流”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像是昙花一现似的,偶尔碰上了一次心流,觉得很爽,但是第二天又回到了浑浑噩噩的状态。

hougarden

而「系统」就是要解决这件事的,让你更加稳定、持续地保持“心流”状态。

有一本书,推荐大家《系统之美》,书里提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系统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系统思考这件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麻省理工的一位教授约翰.斯特曼做过一项研究,结论是:

人们用来指导自己决策的心智模式,在应对系统地动态行为方面具有天生的缺陷。

人类通常只会对基于单一事件本身,或者简单的因果关系,具有较强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一旦事件复杂度上升,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就会削弱,甚至潜意识里去逃避那些复杂的问题。

具体到我们的「沉浸式系统」,正是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接收的信息太多了,每天脑子都处于爆裂的状态,这种复杂的局面,无法再依靠单一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而是需要通过建立一整套适合自己的系统,才能更高效地进行处理和决策,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知局限。

简而言之,所谓「沉浸式系统」,就是要找到一条让自己快速、便捷、稳定的进入专注状态的体系。

打个比方,就是建立一条自己的高度专注的生产流水线,只要打开开关,你的工作学习,就像流水线一般源源不断地开工,高效、持续、稳定地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hougarden

02.为什么要建立「沉浸式系统」?

这似乎是一个多此一举的提问,无非就是想让自己更加高效啊!

没错,答案可以很简单,但按照「系统思考」的方法,如果不去深入剖析一个系统本身,就无法get到全貌以及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我们进入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要建立「沉浸式系统」?

这一点,解决的关于「沉浸」的问题:

回顾我的2018年,可以用兵荒马乱来形容。

每天一起床,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处理不完的「要务」,似乎每一件都很紧急又重要。

今天的上会材料还要不要修改?

晚上的公众号推送写点什么?

课程的主题需要修改,改成什么?

孩子的疫苗啥时候打?

过期的驾驶证啥时候去办?

……

被多线条任务搞得焦头烂额,是我们的常态。更让人痛苦的是,脑子里装的事情太多,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专注力。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但遗憾的是,我们对于路边的小兔子总是保有高度的好奇,写报告的时候,想着刷邮件,回邮件的时候想着给客户打电话,打电话的时候想起这个月的报销单还没填完……

于是,专注力的缺失,让我们陷入了无尽的事务之中,看起来每件事都很重要,但做每件事的时候都无法沉浸其中。

这部分,则说的是「系统」的问题:

所谓「系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适应力,就是说,系统之所以称其为系统,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精妙的动作,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系统拥有极强的恢复能力”。

最简单的,我们的人体就是一个伟大的、具有很强适应力的系统。

我们天生就可以抵御成千上万种病毒、细菌的入侵,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温度,可以尝试各种千奇百怪的事物(不要吃兔兔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