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eva Zelanda
Español
compartir

苹果在变软,谷歌却在变硬

转载autor: 黄绮思
苹果在变软,谷歌却在变硬
resumen通过Youtube和安卓两起收购巩固了巨头地位的谷歌,又将这种花钱砸出护城河的策略复制到可……

通过Youtube和安卓两起收购巩固了巨头地位的谷歌,又将这种花钱砸出护城河的策略复制到可穿戴领域。

11月1日,谷歌宣布斥资21亿美元收购美国可穿戴设备制造商Fitbit。收购消息刚传出来,Fitbit公司的股价就立刻上涨了约17%,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价上涨约0.6%。显然,市场对这一新组合是满意的。

hougarden

谷歌高级副总裁发布收购公告 图片来源:谷歌官网

可穿戴市场可谓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明星”,从市场调研机构IDC今年6月公布的最新报告看,2019年全球可穿戴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2.229亿台,5年内复合增长率7.9%,智能手表将持续领跑可穿戴设备市场。

但在这个红火的市场上,作为可穿戴设备开拓者Fitbit的日子一点都不红火。如果不是谷歌的收购,恐怕很多人都已经忘记Fitbit的存在。

谷歌得到了什么

成立于2007年的Fitbit,最初以“专注于全人类的健康”为宗旨,在2009年发布了首款健身追踪器Fitbit Tracker。契合新时代人们对健康需求的追踪器,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的背景下,迅速受到消费者青睐,随后在北美市场卷起一阵健康运动风潮。

顺着这阵热潮,Fitbit又顺势推出了多款智能运动手环,大获成功,产品覆盖至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彼时风头无两的Fitbit接连获得融资,并在2015年宣布上市,成为可穿戴设备第一股。

然而上市带来的荣光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运动手环的新鲜度消退,功能多样的智能手表兴起,Fitbit产品的增长速度开始变缓。与此同时,苹果、三星等品牌在智能手表领域持续发力,Fitbit运动手环的市场份额被智能手表侵蚀。

尽管期间Fitbit有过调整,也推出了智能手表,但收效甚微。在苹果、三星两巨头的夹击下,它始终未能扭转局面。进入2019年,Fitbit的日子更煎熬了。据Fitbit20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调整后亏损高达3600万美元,市场份额从15.2%掉落到9.8%,排在苹果和三星后面。

hougarden

Fitbit Versa智能手表 图片来源:Fitbit官网

而另一边,谷歌虽然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智能手表平台Android Wear,但市场表现却很不争气。随着谷歌Pixel系列智能手机的更迭完善,真无线耳机Pixel Buds也将于2020年初上市,配套的智能手表自然也就提上日程。

谷歌此次收购Fitbit不仅能获得其硬件补给,也收获了在数字健康方面的大量技术,以及几百万个由Fitbit设备收集的健康数据。一边是面临财政压力的市场老大哥,另一边是不缺钱的互联网巨头,双剑合璧,正好互补。

算起来这已经是谷歌今年在可穿戴设备上的第二笔重大投资了,早前谷歌还以4000万美元价格购买了Fossil公司一项未知技术专利。另外还更新升级智能手表WearOS操作系统;推出了Google Fit应用,将所有的健康数据整合到一个App中。从这一系列动作看,谷歌在可穿戴设备上可能憋了个大招。

尽管是软件出身,但在硬件的开发上,谷歌一直没闲着。近三年推出的产品涵盖了电脑、VR眼镜、智能音箱、耳机和手机等,如今又渗透可穿戴设备市场,在硬件生态布局上,谷歌可谓是高歌猛进。

毕竟当下科技巨头间的竞争,界限已经模糊,逐渐走向软硬一体的生态之战。谷歌在变硬,苹果在变软,背后都离不开这个逻辑。

苹果今年以来就不断释放信号,要在软件和内容市场发力。在早前的发布会上,苹果一口气发布了新闻服务AppleNews+、游戏服务Applearcade、全新的Apple TV APP服务和Apple TV+原创视频等服务,强势宣告自己软硬一体化的实力。

作为苹果最大竞争对手的谷歌,自然不可能放过硬件领域。

在近几年的硬件发展过程中,谷歌基本都是在独自披荆斩棘,虽然发布了一系列看上去很酷炫的硬件产品,但大多数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没被消费者买账而逐渐没落。因此有人调侃说,“叫好不叫座”和“出师未捷身先死”是谷歌智能硬件产品的宿命。

尽管屡屡被唱衰,但谷歌对于硬件依然执着。不同的是,如今谷歌开窍了,学着对硬件产品线进行“瘦身”,主攻自己擅长领域,依托软件为用户提供创新性服务。

从Google Home智能音箱、到可以帮你自动接听电话的Pixel系列手机,具备语音实时翻译功能的Pixel Buds等,很明显,谷歌的布局正在朝“AI+软件+硬件”方向转变。

而此次收购Fitbit,不难看出谷歌也要继续强化软硬一体的能力,补足谷歌在硬件生态环上的缺口,扩大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存在感,奋力追赶苹果、三星、小米等劲敌。

慧眼识珠的谷歌

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谷歌收购了270家公司,十年来并购金额超过10亿美元就有6笔。

早在2005年,谷歌就出资5000万美元收购Android公司,在竞争对手仍专注于将开发的应用安装到其他手机上时,谷歌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系统。凭借“开源”的特性和强大的“兼容性”,短短几年Android就成为了世界上最流行的移动操作系统,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引发移动领域的革命,并与苹果长期抗衡。

作为谷歌收购史上最重要的事件,Android无疑是谷歌公司做出的最赚钱的决定,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巩固了谷歌作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地位。

随后一年,谷歌再次宣布了其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桩收购案: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从收购之初员工数不到100人,到如今成为全球领先的视频分享平台,YouTube为谷歌带来源源不断的红利。

YouTube极大的补充了谷歌的内容,谷歌将重点从电视等传统媒体转向在线视频,不仅带来更多的流量,同时还发展了广告业务。2017年摩根士丹利对YouTube的估值约为1600亿美元,早已是谷歌当年付费的100倍。

而在两年前因击败韩国围棋冠军李世石,而风光一时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IphaGO,也来自收购。谷歌在2014年以6.6亿美元成功收购英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DeepMind,

DeepMind为谷歌带来最直接的收益,就是AIphaGO在与李世石大战中名声大震,DeepMind也顺利晋升为全球AI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帮助谷歌吸引到最顶尖的AI人才。

除了人才吸纳和公众关注,DeepMind的战略意义还不止于此,在未来,它还将是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长远布局上的关键一环。

除了DeepMind,近年来谷歌收购的公司都挺特别。仅机器人公司,谷歌就至少收购了8家,包括机器人制造商;此外,还有从事智能恒温器和烟雾报警器设计制造的智能家居产品公司Nest Lab、生物性公司甚至是太阳能公司。

但这一系列基于未来科技与想象空间的收购,正恰恰反映了谷歌的战略布局的转变:从2000年后的广告技术向2010年后的移动互联网和AI延伸。

跟谷歌相比,苹果在收购这件事上并不算积极。但自2010年以来,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收购也开始活跃起来,进行了20多项AI收购,涉及的技术包括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和面部识别等;在虚拟现实、健康、芯片等领域也动作不断。

Facebook在早期通过收购WhatsApp和Instagtam,为自己吸纳了数10亿的注册用户,坐稳社交平台头把交椅,今年宣布将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初创公司servicefriend收入旗下。在拥有巨大的用户群体后,如何优化产品体验,也成了facebook面临的难题。

对于热衷收购的谷歌来说,拿下Fitbit只是它硬件布局上的一小步,这样的“日常操作”在未来还将持续不断。但对于先天缺乏硬件基因的谷歌而言,比起疯狂砸钱收购,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产品与自身优势真正结合,否则,Fitbit没等到上战场就已经凉凉了。

头图来源:Fitbit官网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