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tir

54岁转行的物理学家,97岁拿诺贝尔化学奖,30岁的你急什么急?

转载autor: 人神共奋
54岁转行的物理学家,97岁拿诺贝尔化学奖,30岁的你急什么急?
resumen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经……
hougarden

转行研究化学的物理学家

诺贝尔化学奖一直以来比较缺乏存在感,或者说,化学相对物理在科学界比较缺乏存在感。比如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一直鄙视化学,于是诺贝尔奖评委会最后给这个物理学家颁了个化学奖——看你拿不拿。

但今年化学奖的关注度却明显高过物理学奖,一是因为获奖研究的锂电池技术跟大众生活联系度比较高,又是产业的热点,二是因为刷新了诺奖史上最年长获奖者的纪录——97岁高龄的“足够好先生”,全名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

最令人惊讶的还不是年龄,这位“足够好先生”刚好是一位转行研究化学的物理学家,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转行时已经54岁了。

以前有个段子,说记者采访一位百岁老人,问她有什么遗憾,她说,我70岁的时候想学钢琴,结果有人说,学那个有什么用,你还能弹几年?我就放弃了……

“足够好先生”完全是这个段子的反例,作为物理学家,因为所在实验室资金被撤,一怒之下转行成了化学家,研究当时不被人看好的锂电池技术。

而那一年,他已经54岁高龄了。绝大部分人这个年纪,考虑的肯定是如何养老,就算是“越老越吃香”的学术研究领域,也顶多是考虑一下,自己下一个课题是什么。

绝大部分人转行都是因为在原行业做得不顺,可事实上,“足够好先生”之前在物理学领域同样成就非凡,参与了固态磁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发明,可以说是“固体磁性材料研究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之一,这个领域内的“Goodenough-Kanamori”规则正是以他的名字冠名的。

所以“足够好先生”的高龄转行,完全是个人兴趣与学术思考的结果。

hougarden

转行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50多岁转行,还能拿到诺奖就有点奇人的味道了。为什么“足够好先生”能做到跨度这么大的转弯呢?

我到底该学点什么?

首先,能不能转行,会不会转行,跟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而性格又多多少少会在早年的经历中体现出来, “足够好先生”在18-21岁这几年在耶鲁的经历,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他先是学文学,后转科学哲学,再后来又想转医学院,为了凑学分,选修了日后给他带来莫大荣誉的化学,可在数学老师的忽悠下,同时也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有“阅读障碍症”,“足够好先生”最终以数学学士学位结束了耶鲁的生涯。

这种专业方向的变化,看似没头苍蝇,其实对一个大学生而言,才是正常的。因为大部分普通人并非真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不过是选择随遇而安——反正我也不知道我该学什么,不如碰到什么就是什么。

“足够好先生”在跨度很大的几个领域辗转的过程中,专业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同专业之间彼此共同的东西渐渐清晰,这才让他之后的“转行”没有心理负担,也更具有跨学科思考的能力。

二战开始后,他被征兵。学数学带来的第一个好处是不用上前线,而是靠专业技术成了一名“战时气象预报员”。此期间,他仍然在思考自己的专业方向问题,终于在科学哲学家怀海德的著作《科学与现代世界》中得到启发,他下定决心——把物理学作为毕业事业。

退役后,“足够好先生”在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两个选择中,毅然选择了后者,结果报名时被老师一通劝:“你难道不知道,这个年纪的物理学家早已功成名就了吗?”

数学转物理,可能大家没觉得什么不对的。事实上,在各种科学中,物理学有点“童子功”的味道,所以中国高考的3+2改革,物理是被大学各专业要求最多的,造成了只有学霸才敢考物理的情况。

事实上,报名老师的观念过时了,“足够好先生”还是在这个领域站稳了脚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选择的固体物理的磁性材料研究方向偏应用,这个明智的选择得益于他之前对科学哲学的研究,让他能站在整个科学发展的宏观视角考虑个人发展方向。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门物理学的边缘学科,它为“足够好先生”悄悄地准备了一扇事业的“后门”。

1969年,美国国会立法,禁止将军事资金用于民用项目的研究,这导致了“足够好先生”研究项目被迫中止。刚好此时,大西洋彼岸的牛津大学的无机化学实验室需要一名主任,仅仅在本科阶段修过两门化学课的“足够好先生”,竟然争取到了这个职位。

hougarden

读到这儿,想必大家和我当时一样有一个大大的疑问,为什么化学实验室需要一个物理学家?

这个答案正是“高龄转行”的第二个原因。

两个有“转行潜质”的性格特征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无论是之前的物理研究,还是之后的化学研究,他所在的都是创新的边缘领域,刚好是底层原理相通的部分,应用材料工程好像是一座桥梁,把物理和化学连接起来。

“足够好先生”之前在林肯实验室,研究的是磁性材料,之后在牛津大学的无机化学实验室,他给自己选择的方向正是他之前考虑过的锂电池材料。

此时,刚刚问世的锂电池遭遇了重大打击,因为锂是极活跃的化学元素,首批商用的产品在使用几年后,全部出现燃烧和爆炸——锂电池需要一个全新的架构。

此时,M·斯坦利·威廷汉,也就是本届诺奖的另一位获奖者,提出了基于“锂嵌入”的物理运动结构,让锂电池告别危险的“锂转化”的化学反应。

理论很棒,就差能实现“锂嵌入”的新材料了。

现代科学,发明一种新材料,早就不是爱迪生时代海量盲目实验了,需要根据材料的物理特性缩小研究范围,这就需要物理学家的理论功底,这才是牛津大学的无机化学实验室聘请“足够好先生”的原因。

果然,没几年,“足够好先生”拿出了锂电池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发明——钴酸锂,一种安全系数极高的正极材料,刚好与索尼公司开发的石墨负极产品完美搭配,成为一直沿用到今天的锂电池基本结构——无论你现在看这篇文章用的是手机还是笔记本电脑,它都在你的锂电池里。

这一年,“足够好先生”58岁。

hougarden

“足够好先生”解释这段转行后创造奇迹的经历时说:

所以,不光是学术研究,任何职场上的人,如果具备以下两个性格特征,就容易从转行中获益:

1、对不同领域的知识很感兴趣

2、能站在宏观的高度,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的角度,去把握不同领域的发展

你可以选择目前的专业领域内,更创新的、更边缘的、更需要跨学科能力的领域,为未来的转行做准备。

再回到“足够好先生”的故事,还讲没完。

97岁的研究者

前几天写了《你的人生,选择了“幸福策略”还是“成就策略”?》的文章,有人问我,现在还来得及转到“成就策略”吗?我以为跟我一样是个中年大叔,可一问年龄,才30岁。

人生在每一阶段考虑的问题差异极大,30岁之前,一心想早点成名,早点财务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更喜欢“青春饭”的职业。

但一过35之后你就会发现,工作已经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最好的工作是那种“越老越吃香”的。

理论上说,拿出了钴酸锂这种划时代的产品,又到这个年纪,“足够好先生”基本上就可以在德州的家里,边养老,边等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电话了。

然而,1997年,老先生再一次拿出了震惊世界的作品——更便宜、更稳定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这一年,“足够好先生”75岁。

但是,还没完。

如今,“足够好先生”以97 岁的高龄,正在研究更有挑战性的固态材料,以彻底解决钴酸锂和磷酸铁锂的安全性问题。

hougarden

不想给大家煲鸡汤,老先生的精神固然值得钦佩,但他能不停地研究,也是因为新能源行业新兴特征带来的巨大前景,用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来说,这是一条又长雪又厚的雪道,能把雪球滚得大大的,值得你把生命中最富贵的东西——时间全力倾注于其中。

记得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程序员如何避免吃青春饭的命运,一个很靠谱的建议是:

转行最难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图形智能等等领域,这些要么是前景广阔的新兴领域,要么博大精深可以研究一辈子。虽然一开始很寂寞,没有什么成就,光入门就要十年,人家已经精通几门语言了,可一旦建立了知识体系,后来的人根本追不上你。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结尾特别适合本文,今天就偷个懒直接用吧——

英雄少年者,自古无好死:项羽24岁起兵,30岁,自刎了;霍去病19岁挂帅,23岁,挂了;曹冲7岁称象,13岁,早夭了。

而大器晚成者,自古长寿多:肯德基老爷爷56岁还在拿救济金,结果活到90岁;齐白石66岁还要靠34岁的徐悲鸿提携成名,93岁才无疾而终;姜子牙76岁拜相,硬是把生命坚持到139岁(现在又多了一位54岁转行,97岁拿诺贝尔奖的“足够好”先生)。

既然没法少年成名了,那我就争取老当益壮吧。

hougarden

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文章

你的工作,有“高薪护城河”吗?

让你在上司眼里“更靠谱”的六个建议

寒门子弟如何避免职场上的那些坑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