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eva Zelanda
Español
compartir

谁在杀死好莱坞的创造力​?

生活autor: 壹娱观察
谁在杀死好莱坞的创造力​?
resumen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作者:苏打,经授权……
hougarden

这些天,我们陆续收到了来自好莱坞的“重磅炸弹”。

先是迪士尼宣布黑人歌手HalleBailey担任真人版《美人鱼》主演,引起舆论哗然。接着英国《每日邮报》爆出黑人女演员拉什纳·林奇将取代詹姆斯·邦德主演新“007”系列电影。

此外,万众瞩目的漫威新阶段计划,又释放了两颗“重磅炸弹”,娜塔莉·波特曼将回归《雷神4》并出演“女雷神”,梁朝伟将在全亚裔主演阵容的超英电影《上气》中饰演反派。

颠覆认知的黑人、亚裔、女性拿下“头部”角色,似乎表明好莱坞正在进行大变革。

外媒QuestionMore公开提出质疑,称这种变革不过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懒惰”。打着“多元化”的名号,将老故事移植到新的族群身上,目的是为了循着老路,迎合快速增长的多元化观众趋势,实现快速盈利。而不是对所谓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感兴趣,更不是真正的创新。

上述报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好莱坞越来越害怕把钱花在未经检验的“创意”上,翻拍或开发IP续集电影泛滥。如果足够多的观众不再为这样的IP大片花钱,才能将这种懒惰的“创意”扼杀在摇篮里。

随着近些年大片厂计划翻拍与IP续集电影数量上升,好莱坞不再原创的论调此起彼伏。就在几日前,经过重映的《复仇者联盟4》终于取代《阿凡达》登顶全球影史票房冠军,似乎象征着以超英电影为代表的IP电影成为新的标杆,原创的时代已经远去。

hougarden

▲《阿凡达》官推庆祝《复联4》夺全球影史票房榜首

票房数据却泼下冷水。《复仇者联盟4》引领下的上半年,《哥斯拉》《黑衣人》等重量级IP云集,但北美电影票房却不升反降,同比下滑9.4%。票房下降的寒潮持续至暑假,Comscore数据显示,北美今年暑期电影票房增长比2018年同期慢了7%,同比降幅近10%。

“这是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的必然结果。”北美分析师Jeff Bock在Varity的相关文章中回应暑期票房降温的现象。他认为现在的好莱坞电影就像是流水线作品,不再深究故事,不再冒风险,不再有任何改变。

hougarden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好莱坞必须要做出改变”是很多外媒呼吁了很久的事情。但启用女性、黑人、亚裔主演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一成不变的好莱坞电影背后,是制度与模式的长期积弊。大片厂固化的制片人权力中心制,传统白人男性主导的好莱坞创作,导演、演员等人才输送体系的封闭,使整个体系的创造力出现断层。

好莱坞人才大断层

加州大学UCLA《好莱坞多样性》调查报告显示,向好莱坞大片厂输送人才的三大经纪公司几乎把持着北美头部院线电影。经纪公司的导演占比从2011年70%增长到2016年的88%,而且2015-2016年变化甚微,进入一个平稳的霸权时期。

hougarden

然而,三大经纪公司签约的有色人种导演仅有11.3%,在头部院线电影中,有色人种的导演占比常年不足20%。报告显示在450多名好莱坞高管中,96%是白人,87%是男性,平均年龄为65岁。担任导演职位的白人占比82%,男性占比 94%,而编剧是88%的白人和87%的男性。

hougarden

不难看出,正是这些年龄偏长的白人男性主导着好莱坞创作。这与北美社会人口发展实际情况背道而驰,2016年的人口普查中,白人占比已经下降至61.3%,有色人种已经增长至将近40%,名义上的“少数族裔”大有成为取代白人成为“多数族裔”的趋势。

hougarden

可见,好莱坞重视少数族裔电影创作的大方向并没有问题,但启用黑人、亚裔演员只是隔靴搔痒,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年纪偏长的白人男性主导的创作人才结构“动刀子”,才是变革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他们主导下的好莱坞制片模式与审美,让整个好莱坞人才出现断层。

2015年Vulture的一篇报道中,指出2005-2015年的10年间,好莱坞未能产出像过去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杰克·吉伦哈尔和瑞恩·高斯林一样标杆性男演员,他们都曾在未满25岁时获得奥斯卡提名。

2005-2015年获得奥斯卡提名的25岁以下演员名单中,女演员数量高达15位,其中詹妮弗·劳伦斯、布丽·拉尔森、西尔莎·罗南等曾多次提名奥斯卡。而男演员们,仅有3位提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看见好莱坞的“老少配”情侣,年轻的女演员总是搭配大她一轮的男演员,比如劳伦斯就在25岁时,搭档了40岁的布拉德利·库珀出演《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hougarden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剧照

年轻男演员的成长速度明显跟不上女演员的更新迭代。安妮·海瑟薇就曾担忧地表示,自己的地位正在被24岁的年轻女演员抢走,但是30-40多岁的男演员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如此扭曲的创作人才构成,几乎是好莱坞各个工种的常态。近些年,我们可以看到好莱坞不断地任命女性或是少数族裔扮演重要角色,比如担任超英电影的导演。黑人导演瑞恩·库格勒导演了全黑人阵容的《黑豹》全球揽下12亿票房,似乎让人看到了少数族裔占据主导权的希望。

但实际上,白人男性主导的好莱坞制片大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吸纳的仍然是符合白人审美且“听话”的少数族裔。《黑豹》不过是换了背景与肤色的流水线上的超级英雄电影,“黑豹”与“钢铁侠”一样坐拥令人吃惊的家财,出身人设与黑人现实脱钩。

所以不止是少数族裔的问题,更多的富有创造力导演都因不遵循如此故事套路与拍摄模式被拒之门外,导致了人才的大断层。

制片人中心制扼杀创作者,沦为“老顽固们”维护利益的手段

过去十年中,有太多富有才华的作者导演,从大片厂的头部项目中“撤退”,闹得不欢而散。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以超英电影为代表的IP大片,越来越倾向于非知名导演执导。

曾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大卫·芬奇,2016年高调宣布离开迪士尼《海底两万里》项目,并抨击杀死影片的是“迪士尼的企业文化”。后来迪士尼启用《金刚狼2》的导演詹姆斯·曼高德,称这是一个比大卫·芬奇更靠谱的选择。

hougarden

▲大卫·芬奇因《搏击俱乐部》拿奖时

以“血与冰淇淋三部曲”在独立电影界富有盛名的导演埃德加·赖特,2014年因创作分歧退出漫威《蚁人》项目,直言漫威方要求其大量修改剧本酿成“悲剧”。后来《蚁人》被佩顿·里德接盘,埃德加·赖特称他永远不会看《蚁人》这部电影。

《疯狂的麦克斯4》导演乔治·米勒原本要执导DC《正义联盟》,但在选角阶段就与制片协会发生分歧,而被迫叫停……

几乎所有知名的独立导演,都与大片厂的头部IP项目无缘。一些是因为他们本身排斥,除了超英电影或是翻拍IP,没有别的项目供选择。另一些,就是上述导演,因为创造分歧而退出。“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就曾坦言自己有《星际迷航》情结,为此撰写了一部R级的《星际迷航》电影剧本,但片方派拉蒙却迟迟不敢许诺该项目。

固化的制片人中心制,似乎正在成为扼杀好莱坞创造力的一个枷锁,成为年纪偏长的白人男性代表的“老顽固们”维护既有利益的手段。

好莱坞的人才输送体系已经变得非常固化,这些“老顽固们”不断从圣丹斯电影节为代表的独立电影圈里寻找“听话”的类型片导演,低成本惊悚恐怖片成为超英电影的新宠。

《活死人黎明》编剧詹姆斯·古恩成为了漫威《银河护卫队》导演,以《电锯惊魂》系列闻名的导演温子仁成为了DC《海王》的导演。

如今,漫威找到了因《骑士》获得多项独立电影奖的华人导演赵婷执导《永恒族》,DC找到了因《海上浮城》获圣丹斯提名的华裔导演阎羽茜执导《猛禽小队》。这些初出茅庐的独立导演,能够担此重任,很难说不是大片厂体制下的“听话者”。

hougarden

▲赵婷与阎羽茜

《好莱坞报道》刊载的一篇名为《改变好莱坞的一件事,会是什么?》的调查中,有好莱坞的管理者的答案是“改变创作者与所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使创作者能够制作出不同于今天市面上所看到的大片续集模样,实现好莱坞的“重生”。“我相信这种权力改变会引领好莱坞的复兴,我们都会为此感到骄傲。”

以史为鉴,好莱坞变革迫在眉睫

如今的好莱坞,创造力的匮乏有目共睹。从产出数量上来看,2008-2018年10年间,大片厂的制片数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反的是以Netflix为代表的流媒体产出影片数量,成倍增长,而类型多样化远胜大片厂电影。

从《纸牌屋》到《黑镜》《爱,死亡和机器人》,Netflix似乎总能不断制造出,受到年轻人追捧的爆款作品。

hougarden

▲TVshow包括为Netflix和Hulu制作的节目;Studiomovies包括迪士尼、华纳兄弟、环球、派拉蒙、福克斯和索尼发行电影

▲数据来源:FX(节目); 美国电影协会(电影); MoffettNathanson(订阅者)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好莱坞大制片厂濒临破产,到了必须要革新的时候。

当时好莱坞内忧外患的处境,与现在类似。陈旧的好莱坞制片模式生产出的电影,越来越不符合时代背景与主流观众审美,票房日益萎缩。与此同时,好莱坞面临电视行业的冲击与威胁。

在二战期间持中立态度的美国政府,让整个好莱坞创作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虽然免受战争摧残,但美国社会动荡与政治丑闻不断,从越战到“水门事件”等,而此时的好莱坞大片厂还在斥巨资拍摄《埃及艳后》《宾虚》这样华而不实的大片,最后票房都一一惨败。

与此同时,战后百废待兴的各国开启倾向于现实的制作浪潮作品。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好莱坞诞生了《邦尼和克莱德》《出租车司机》《美国风情画》等影片,吹响了变革号角,开启新好莱坞时代。

hougarden

▲《邦尼和克莱德》剧照

如今好莱坞的顶级导演马汀·斯科赛斯、乔治·卢卡斯就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为后来的好莱坞商业制作输送新鲜血液。

当时好莱坞与电视的关系像极了现在与流媒体的关系,大银幕与小银幕的竞争。好莱坞大制片厂起初只是把电视当作一个发行渠道,后来,电视台开始直接买断了一些大片厂无法上院线的B级片,慢慢培养自己的电视电影制作人才。

半个世纪后,以Netflix为代表的流媒体采取的如出一辙的策略,吸纳了阿方索·卡隆、马汀·斯科塞斯等一批好莱坞顶级的创作人才。

以史为鉴,好莱坞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改变的关键时刻。不断遇冷的北美票房,正在给“老顽固们”敲响警钟。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