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eva Zelanda
Español
compartir

没想到,我们居然看一帮科学家唠了十二年家常

转载autor: 李子李子短信
没想到,我们居然看一帮科学家唠了十二年家常
resumen没想到,我们居然看一帮科学家唠了十二年家常

2007年9月,两个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宅男住的公寓对面,搬来了一个名叫佩妮(Penny)的金发美女。一个“正常人”闯入了这几个社交尴尬、不通常情、一板一眼、性格怪癖但又谜之可爱的科学家的生活中,碰撞出了大量的笑点,成吨的梗和段子,也有了不断加入人生旅程的新伙伴——这就是美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下称 TBBT)。

hougarden

“Your brain became a ghost town” | 第8季第5集 | 人人字幕组

而这部美剧,在北京时间5月17日迎来了大结局。公寓的电梯修好了,谢尔顿和艾米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莱纳德和佩妮也准备迎接他们的小孩——12年,白驹过隙。

hougarden

长青美剧《生活大爆炸》在今天迎来了最后一集| CBS

实际上,推出的时候还带有试水性质的TBBT,在后来大大地超出了人们的期望。占据美国 CBS 电视台周三/周四黄金时段长达12年之久,成为了能和《老友记》(Friends)《老爸老妈浪漫史》(How I Met Your Mother)等经典相提并论的情景喜剧(sitcom)。即使在语言和文化都不尽相同的中国,TBBT在80/90后中的热度也十分可观。GRE难度的词汇对白,需要在字幕里写注释的文化梗,也不能阻挡人们一边泡面一边追剧的热情。

一帮科学家的鸡毛蒜皮,凭什么能演上个十二季?到底是科学和科学家的魅力成就了TBBT,还是剧集让科学更加吸引人?以及——它真的和“科学”相关吗,还是仅仅就是一部充满了剧情套路和罐头笑声的普通美剧?

TBBT里的科学家

hougarden

“Because everyone else is stupid!”| 第3季,第10集 | 人人字幕组

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博士李剑龙从第1季就开始追《生活大爆炸》,一直到第10季才因为工作繁忙而停下。他对于剧中角色的热爱,在他的网络身份上凸显无疑——作为一个在微博上有接近百万粉丝的科普漫画家,他在社交平台上为众人所知的昵称就是“Sheldon”——TBBT里的主角之一,理论物理学家谢尔顿·库珀(Sheldon Cooper)。

“学同一个专业,情商一样低,有讲物理强迫症。”

“科学”、“科学家”和“极客”是这部剧的角色标签,而带有这些标签的人物塑造,可谓是本剧最成功的要素之一

hougarden

爱玩火车的谢尔顿 | fanfest.com

TBBT里的科学家究竟是什么样的?谢尔顿,一个怪异又可爱的天才,他超高的智商,精密如仪器的思考方式和生活习惯,毫不留情的毒舌,乃至低到马里亚纳海沟里的情商,都在和周遭的人相处的时候制造了不少笑料。但即便是谢尔顿这种聪明透顶的人,也会有许多小脾气、小心思、小怪癖等等,能让普通人将自己的不完美之处投射到他的身上;这些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成为了谢尔顿的“萌点”。从这个角度上来看,TBBT的意义之一,是把科学家人格化了。

当然,也有不少人向制作方抱怨,剧集是否故意夸大了科学家们“书呆子”般的缺陷?

“书呆子(nerdy)又有什么错呢?”而所谓的书呆子、怪人的印象,也因为这样的亲切而变得不那么可怕了(甚至还很可爱)。

hougarden

谢耳朵激情演讲 |《生活大爆炸》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普通的科研人员,而TBBT也十分诚实地反映出了科研人员的生活。制作组专门去探访了UCLA博士生和博士后们的公寓,并在此的基础上做了一个“不那么憋屈”的房间场景。普通的科研人员能从主角四人,乃至后来加入的艾米(Amy)和伯纳黛特(Bernadette)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饭桌上讨论起问题来,恨不得当场拿个白板开始演算,我觉得这个还是蛮写实的。”李剑龙告诉我。

十二年过去,并没有人晋升为教授;天才如谢尔顿也需要跟同事撕逼挤兑,拉杰(Raj)甚至惨到被砍经费——科学家的生活也并不那么美好。不过,科学在这部剧中的形象,却在某种程度上令人向往。

TBBT里的科学

hougarden

Rock, Paper, Scissors, Lizard, Spock | 第2季,第8集 | 人人字幕组

《生活大爆炸》严格上讲并不算是“科普”。与教育性质的纪录片和课程不同,作为情景喜剧,TBBT可以说是纯娱乐。然而,它对科学传播所做的贡献却十分可观,甚至还真的有不少人受到了TBBT的感召,走上了科研道路。

hougarden

这位同学,你的头发还好么?| 微博截图

在英国,从TBBT开始播出的2009年到2011年,在A-Level(相当于英国高考)里选择物理科目的学生上涨了20%,物理头一次挤进了最受欢迎的学科前10;大学里选修物理相关科目的学生增加了17%。《生活大爆炸》、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最帅的物理教授”)以及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成为了社会级别的流行文化标志。英国物理研究院教授彼得·奈特爵士(Sir Peter Knight)就承认,物理这个学科“从这种时髦极客(geek-chic)的形象中受益”。

TBBT并不直接讲授科学,但科学本身的“酷”,以另外的方式渗透在了剧中,以梗和小幽默的形式被角色们表达出来。很多时候,这些人并不是在谈论科学,而是在用科学谈论日常。就连真正的科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客串出场的时候,也不忘来点儿带科学梗的冷笑话:“谢尔顿和黑洞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糟透啦!(They both sucks)” [注:suck既有黑洞的“吸”的意思,也有“糟糕”的意思。不过这个笑话可能不太准确,因为黑洞只是质量大,并不具有主动“吸”的功能。]

hougarden

《生活大爆炸》剧照

与科学、科幻相关的“极客文化”,也大量地呈现在剧中,例如主角谢尔顿着迷的火车,一行人常在家玩的电子游戏《光晕》(Halo),主角们必去的超级英雄漫画书屋和漫展(ComicCon),星球大战(Star Wars)和星际迷航(Star Trek)之争,等等。这些原本被视为“亚文化”的东西,也以一种不失友好的方式登上了黄金档的舞台。

TBBT本身也自创或者发扬了许多流行梗,例如加强版的“石头剪子布”(Rock-Paper-Scissor-Lizard-Spork),乃至谢尔顿的口头禅“Bazinga!”等等。泛科学、泛科技的元素与文化梗相结合,为科学制造了一个更“酷”的形象,也让年轻人更热衷于谈论它们。

hougarden

Bazinga!| Gfycat.com

TBBT里的科学,固然和“科学教育”截然不同,但也可以被视作“科学传播”的重要部分。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传播专业博士李沛縈(Rashel Li)的博士论文内容就是《生活大爆炸》。她的导师曾经研究过《神秘博士》(Dr. Who)与流行文化中的科学,而本科修习天体物理的她,也因为成为了TBBT的粉丝,而对流行文化及其观众产生了兴趣——流行剧作究竟如何影响受众眼中的“科学”?

hougarden

布景拆除前,演员和主创合影 | USA Today

她在博士论文的访谈中发现,一些没有科学背景的观众,在看过TBBT之后改变了他们对于科学的态度,甚至“后悔自己此前没有多学一些科学”;有1/3的非科学背景的观众,会在看过剧之后主动去搜索剧里提到的科学相关知识。有的在YouTube上订阅了科学视频,有的会更加愿意去参与公众演讲。而在看到佩妮和科学家们的日常互动之后,更多的人会认为,“原来普通人也能与科学、与科学家对话”。

而剧集带来的愉悦本身,也能够带来他们与科学进一步接触的可能性。“科学元素将这些角色们聚到了一起,也成为了一个吸引观众们去了解更多科学内容的契机,”李沛縈告诉我。“而那些有科学背景的人,会惊讶于科学原来可以不用那么枯燥,可以被一般大众所接受。”

科学对看剧来说,重要吗?

还记得这个感人的时刻吗?

hougarden

hougarden

不过,从剧作的收视和收益上来讲,剧中的科学扮演的更多是一个“背景”的角色。

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而言,我们因为《生活大爆炸》而爱上科学,但是让我们锲而不舍地追了十二季的,却并不是科学。许多人在回忆起这部长达10年的剧集时,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个人成长的感情戏(或许是作者我看过的最浪漫的求婚桥段了)

《卫报》在2014年的时候将TBBT评论为“iPhone年代的《老友记》”;从第5季和第6季开始,编剧策略也明显转向;为了开展“感情戏”,甚至改掉了拉杰一开始的设定——不敢与女生说话。甚至一些早期的极客粉丝还因此弃剧,毕竟一开始剧集带来的新鲜感耗尽之后,“后面的笑点越来越尬”,科学的内容也越来越少了。

hougarden

谢尔顿向艾米求婚 | 《生活大爆炸》剧照

然而,收视数据却显示,从第5季开始,观众人数反而有所上涨,并于第7季突破了2000万大关。即使有核心粉丝流失,也表明更多非核心的、更大众的观众层加入了观看队伍。从一般剧集的角度出发,这部为华纳公司带来了超过10亿美元收入的剧,在网飞(Netflix)和亚马逊的时代还能在电视上发光发热这么久,实际上也是情景喜剧这样一种娱乐形式的优势。短小,简单无压力,老少皆宜,这些是保障情景喜剧成功的最基础的元素。

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科学”在这部剧里的角色,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在李沛縈的研究里,剧集为观众带来的娱乐效果(audience enjoyment)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TBBT里的科学呢?科学和情景剧究竟是什么关系?或者,就如同萨尔茨堡所言, “能够让1100万人(注:第二季的平均观众数量)每周打开电视看一群物理学家闹腾”,这已经是巨大的成就了?

实打实的科学

感受一下谢耳朵的连珠炮……

hougarden

hougarden

hougarden

hougarden

说到科学,李剑龙印象最深的一个点,就是TBBT前几季的某一集中,居然出现了“弦网凝聚”(string-net condensation)

事实上,这部剧的确是有真正的科学家参与的。《生活大爆炸》的科学顾问大卫·萨尔茨堡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学教授,他一边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一边深入地参与到了剧集的创作中。剧情的安排、人物的戏剧冲突、幽默桥段的安排等主干内容,是专业编剧的职责,他不多过问;而编剧团队会提前一个月把剧本写好,将“科学的部分”留白,送到萨尔茨堡手里,让他填写科学相关的对话,插入科学梗。他也会改掉剧本中“不太科学”的台词和设定,保证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正确的。

当然,他也写了一个笑话。“一点小小的误会?”谢尔顿惊呼,“伽利略和教皇当时也有一点小小的误会!”

hougarden

剧中扮演艾米的神经生物学博士马依姆·拜力克(Mayim Bialik)会帮忙看看场景中所用的东西是否真实,类似于显微镜的型号和标本切片的厚度等等。谢尔顿和莱纳德的白板上面的公式是真正存在的物理公式,而帮看白板的科学家,也不止萨尔茨堡一个人。霍金本人出场的时候,他的白板上写的是有关引力波的内容,这块白板甚至由霍金亲自确认过——而那时,距离引力波被真正发现,还有足足两年的时间呢。

“白板自己可能也有大概十几个粉丝了。“萨尔茨堡笑道。

hougarden

科学顾问大卫·萨尔茨堡 | NPR

有多少观众会真正去看白板上写了什么?然而,但凡像李剑龙这样的人真的要去“较真”,那么TBBT是一点不虚的。前面研究中的受访者也提到,这部剧里“科学的正确性”也能够给观众带来观看的乐趣

TBBT最初的创作契机,就是来自编剧比尔·普拉迪(Bill Prady)身边的书呆子朋友;在真正的科学家的帮助下,科学和科学家的形象逐渐丰满、真实起来。科学家与编剧的合作,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顺畅。“一开始剧本总要来来去去修改好几个回合,而现在我们都更了解彼此在想什么。”萨尔茨堡在2014年接受《科学》(Science)杂志的采访时说。

与其说是剧组大费周章去搞这些东西,不如说这部剧一开始就是学术圈和娱乐圈的一次一拍即合。如果没有成熟的合作机制,没有两边的参与者对于彼此的尊重和倾听,对于流行文化和科学的透彻理解和精确定位,那么拍一部“科学剧”的想法,也是不可能达成的。

hougarden

白板是真实存在的 | 《生活大爆炸》剧照

实际上,在好莱坞,学术界和科学界的融合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美国国家科学院支持了一个名为“科学与娱乐交流”(Science and Entertainment Exchange)的项目,各类剧集和电影的制作人,会通过这个机构接触到科学家;而每年在洛杉矶,都会有大量的科学家和娱乐界人士聚在一起,交流动向,切磋脑洞。这个机构参与策划和顾问的作品,许多人都不会陌生——《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识骨寻踪》(Bones)《创·战记》(Tron Legacy),甚至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

在TBBT里,科学是背景,然而却是不可或缺的背景。当我们因为轻松搞怪的剧情和幽默,为了剧中人物的感情和成长而享受剧集的时候,我们也在享受科学——来自学术前沿的、实打实的科学。我们看不懂白板上的字,但却看得懂科学家们参与的热情,和对自己学科的执着与热爱。

hougarden

莱纳德在高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 第8季,第22集 | 人人字幕组

幸运的是,送走了TBBT,我们还是能在荧幕上看到科学的无数种可能。

各类科幻作品自然不用提,《豪斯医生》(House),《绝命毒师》(Breaking Bad),乃至日剧《非自然死亡》(Unnatural)等剧集的角落,依然能够发现科学的身影。

是这些娱乐作品,丰富了科学的面相:科学可以是惊险刺激的,可以是温馨幽默的,也可以是浪漫到骨子里的。能让《生活大爆炸》的科学家们陪伴我们十二年,这是我们的幸运,又何尝不是科学与人共筑的幸运呢?

或许很多年之后,你早已忘了中学物理课本上教了什么,但还能给你的小孩津津有味地讲解《名侦探柯南》里面解决某个案子的科学原理,或者用“Bazinga!”与同好相认。

hougarden

本剧最后一幕

作者:李子李子短信

编辑:Iris

Iris和Ent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Weitekamp, M. A. (2017). The image of scientists in The Big Bang Theory. Physics Today.

Li, R., & Orthia, L. A. (2016). Communicat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rough The Big Bang Theory: evidence from a focus group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Part B, 6(2), 115-136.

Li, P. Y. R. (2016). Communicating science through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 How the sitcom The Big Bang Theory influences audience perceptions of science and scientists.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live-feed/big-bang-theory-evolution-how-869049

https://www.theguardian.com/tv-and-radio/2014/aug/06/how-the-big-bang-theory-became-friends-ipone-generation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1/nov/06/big-bang-theory-physics-boom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cbs-the-big-bang-theory-humanizes-scientists/

https://www.npr.org/2013/09/23/224404260/the-man-who-gets-the-science-right-on-the-big-bang-theory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4/04/whats-it-consult-big-bang-theory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