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躺着就有钱拿,还能推动科学进步,这是不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起床困难的懒惰人士可能都有同一个梦想:过上整天只需要躺平的生活,能不下床就不下床。如果世界上有一份工作只要整天躺着就有钱拿,那就再好不过了。
事实上,这样的工作还真有,而且还能为科学做贡献——只不过,它的过程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惬意。
这个研究专门雇人躺着 像美国宇航局(NASA)、欧空局(ESA)这样的航天机构时不时就会招募一些志愿者,让他们整天躺在床上,进行“卧床研究”(Bedrest studies)。 为科学而躺 | ESA 这些让人卧床的实验基本都是为了模拟失重状态下的人体变化。在太空中,宇航员的身体会发生很多变化,例如头部肿胀、肌肉萎缩、骨质流失。而长时间卧床的被试也会出现类似的变化,研究者可以通过他们,研究这些变化出现的规律,以及什么样的措施能改善宇航员的健康。 直接观察失重环境下的宇航员自然是最理想的,但送人上太空毕竟成本太高,可观察的样本量也太小了。因此,“枕头宇航员”(pillownauts,卧床实验志愿者的昵称)可以提供重要的数据补充。 这些人被称为“pillownauts”,也就是枕头(pillow)+宇航员(astronaut) | ESA 除了航天事业外,从这些志愿者身上得来的数据也可以应用于那些长期卧床的患者,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 这些卧床实验通常会招募20-45岁的健康志愿者,他们有时只需要躺倒5天,但也有时候正式卧床的部分就长达3个月,再加上前后的适应期,得在研究中心住上一百多天。参与实验可以得到报酬,例如据报道,最近一次在德国进行的60天卧床实验会为志愿者支付16500欧元[1]。 整天躺着就算为科研做贡献,而且还有钱拿,那岂不是太完美了?不,你会这样想,只能说明你对卧床不起的辛苦一无所知。 卧床实验并不是躺下就好,它其实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严格,也更辛苦。欧空局在介绍页面上强调,这些实验想要的是有“高度积极性”的志愿者。只有那些能空出大块时间,还愿意为太空事业克服困难的人才能胜任。 躺着,但不是躺平 首先,受试者其实不是“平躺”在床上的。通常,他们的床头角度会被调低6°,实际处于稍微大头朝下的状态。为什么要这样?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会进入“头变肿,腿变细”的状态,头朝下躺着更能模拟这种状态,而床头调低6°是研究者们认为最能兼顾效果与被试感受的角度。 被试躺在倾斜的床上 | ESA 没日没夜地躺着其实并不舒服,尤其是在实验刚开始的几天。受试者们经常抱怨自己头疼背也疼——这是实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除此之外,亲历者Andrew Iwanicki还表示,倾斜的床总是会让他睡着睡着就脑袋顶到床头[2]。 来,挑战一下躺着洗澡 整天躺着还意味着被试们要和日常的生活习惯彻底说再见了。在实验期间,不仅要告别所有上班、上学或者出去玩的计划,而且连吃饭、洗澡、上厕所都全部要在床上解决。 吃饭也别忘了肩膀贴床 | NASA 根据欧空局(ESA)的要求,在实验期间,被试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至少一边肩膀贴在床上的姿势。吃饭要么是趴着,要么是侧躺着;上厕所只能使用和卧床病人一样的便壶;而洗澡则要躺着使用手持淋浴花洒[2]——这个姿势不仅把全身都洗到非常困难,而且一不小心恐怕就要把水灌进鼻孔…… 躺着也要运动 在卧床期间和实验前后,被试们自然还需要进行很多检查,并配合研究者对各种“干预手段”进行测试,验证它们是否能减轻失重对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些手段可能会是某种高蛋白补充剂,或者专门定制的锻炼计划。 常见的研究项目包括定期检测肌肉和骨密度,以及在研究者的指导下进行运动——是的,虽然躺下了,但依然要运动。卧床被试们的健身器材自然也是专用的,比如下图中这台可以躺着蹬的单车。一边运动,还要一边进行心跳、血压、耗氧量等一系列的监测。 躺着运动,同时配合各种检查 | ESA 在一些研究里,还有其他额外项目要做,比如2019年3月刚刚开始的新一轮实验就要对“人造重力”进行测试[3]。“人造重力”具体是怎么做的?其实就是被试们要定期躺上一台短臂离心机“甩一甩”,让血液更容易分布到腿上。 用于“人造重力”实验的短臂离心机 | 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