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儿出版全英文小说,只因“佛系老爸”做到了陪娃的第三重境界!
最近,我认识了一位超级令人钦佩的爸爸——马哥。他的女儿小名叫马小壮,听上去像个男孩子的名字,而生活中的小壮或许真的比很多男孩还要“男孩”。
马小壮很特别,她的行事风格与兴趣爱好都不似传统女孩。
即将年满十周岁的她在国内一所公办小学读四年级,除了平时喜爱读书、画画和交朋友外,她还热衷于攀岩、登山、野行、长跑、游泳、帆船等户外运动,小小年纪就参加马术定级赛、帆船赛、攀登哈巴雪山、负重穿越大别山无人区、在太平洋上航海等等。
除汉语和英语外,小壮正在学习西班牙语并将在11月参加DELE考试(相当于英语的雅思或托福),她同时也在自修法语和练习中英文书法。新学期开始,小壮每个周日会去书城社会实践半天,为读者服务,另外她在学校还组建了课外英语俱乐部召集同学们参加,与小伙伴们一起进步。
这样一个特别的女孩还很爱写作,爱天马行空地想象,小小年纪已经自写自画发表了一部17章英文魔幻小说 The Three Wishes 。暑假刚过,她写的英文游记又是另一本足以出版的体量。 (小壮的第一本小说,The Three Wishes(《三个愿望》)。) 而正是这个在别人看来 “不走寻常路”的女孩,在她的爸爸眼中,或许只是顺其自然的教育结果。 以下内容根据对马哥的采访记录整理。 其实这篇文章不是介绍如何进行少儿英语启蒙,而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性格、习惯,关于怎么滋养孩子独有的精气神。不过既然说到了这部小说,那索性从这里开始。 关于英语 “读完这本小说,我知道她的英文思维已然成形。” 小壮的第一部原创英文小说《三个愿望》已经发表,原本计划在刚过去的暑假里把第二部小说《迷失的世界》(《三个愿望》的姊妹篇)草稿给拟了,但事实证明,一整个暑假,开车大几千英里,前后游历美国七个州,去航海、去登山,自然、人文、历史、科学的书读了不少、展览看了不少,活动也参加了不少,根本没时间去编故事。 其实,写小说这件事完全是个“意外”。当初小壮的外教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你在阁楼上发现了神灯,可以许三个愿望,你想许哪三个,为什么”,要求写6句话,至少用到5个副词。 这对她来说当然是简单的,落笔即成,但我俩却不知不觉进入了讨论这6句话的过程。本来只是一个很简短的课后写作小练习,但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一步步勾画,最后竟然扩展出了一部小说。 (马爸给小壮的小说作序节选,详细介绍了小说创作的过程。) 最终小壮写出来的内容让我惊讶,文中的词汇选择和句子表达确实很地道准确,就是说她在用英语写英语,而不是把汉语故事在脑中编译成英语后再落在纸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思维吧。 (小壮写作笔记中的一页)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我想与她平时从大量原版纸质书、音频书和影视作品中所获得的积累密切相关。以前小壮也常写一些小短篇、画些卡通书,我向来不以为意,但这样的长篇是第一次,也正是在这部长篇完成后我才了解到她此前的输入竟然如此丰沛。 小壮的英语启蒙较早,从她一岁多开始我就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和她说话。想想那是八年前了,当时能参考的理念和方法不多,能获得的资源也有限,算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 回想起来,小壮小时候其实并没有像现在的孩子那样读过很多绘本,她只是看了一些以趣味为主的图画书,之后读了十几本薄薄的桥梁书,再到五六本《神奇树屋》之类的初级章节书,之后便开始读各种厚厚的大书了。 这个过程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好像她不是在走,甚至不是在跑,而是在跳,也许是个例吧,但确实就是如此。 关于思维 “书本只是媒介。我希望她从独立阅读,走向独立思考。” 表面上看来似乎小壮一开始的知识摄入不够,缺乏滋润,其实相反,她的摄入远不止这些,得到的滋润也丰富得多,因为比起书本本身的内容,我更看重延伸。我俩会一边读书一边讨论,天马行空想到哪就说到哪,而这个美妙的过程又是非常好的去了解女儿思路、培养并激发她想象力,以及不着痕迹地给予她教育和引导的机会。 比如一本几十页左右关于恐龙的小书我们可能要花两个星期来完成,我们会从恐龙聊到火山、流星,动物、植物,甚至外星人等等,当遇到不了解不确定的内容时我会去找资料,陪她看纪录片等。 记得我问过她,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恐龙的灭绝,如果真是因为那颗陨石,为什么当时地表最强大的物种至此消亡,而其他生物却能得以延续?人的起源真的是猿吗?至少对于这类问题我是没有结论的,但就算小壮给的答案“让人下巴掉地上”我也会为她鼓掌,因为那是她的思考和分析。 现在小壮的阅读量非常大,范围非常广,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小说传记等等,她没有好恶,一概来者不拒,电视则尤其喜欢看纪录片。 她每每完成阅读后,我会先装作对内容一无所知,请她当小老师,说说哪个情节和哪个人物,或是科普类书籍/纪录片中哪类介绍令她印象深刻,为什么等等,继而根据她所描述的细节再进一步延申。 我特别喜欢和她讨论并倾听她的理解和判断,其实很多问题并没有唯一答案,重要的是去思考分析后给出自己的结论,并且这个结论需要她有证据来支撑。 去年暑假里她已读完了《荷马史诗》,今年暑假又把音频书听了两遍(儿童版近5小时,成人版近26小时)。我让她自己去网上搜索古希腊地图,对照着看看地理位置和各邻国分布,然后给她出了一道题:特洛伊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小壮脱口而出,“是因为众神争抢金苹果,然后Paris王子偷走了Helen”。我说那还是书里说的,你自己认为呢?接着连问了三个问题让她放一块想: 1、希腊、特洛伊和其他周边各国各城当时是怎样的状态? 2、阿伽门农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3、为弟弟报了仇后他退回希腊了吗,还是继续占领着特洛伊? 小壮仔细想了想,说特洛伊是当时唯一还没有被希腊征服的城市、阿伽门农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征服所有邻邦、他最后没有退回希腊而是继续占领着特洛伊,所以为弟弟报仇要去抢回Helen不是原因,只是一个借口,为攻打特洛伊找借口。我问如果没有Helen这件事来做为原因呢?小壮说阿伽门农会找其他借口。 这是个例子,说明我和小壮日常交流的方式,即提出问题,自己思考,不说答案,两人探讨,无谓对错,审辩就好。 又比如曾经我问小壮为什么在世界不同地方和不同时期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神话故事,她说“因为古时的人们都希望知道世界是如何起源的,和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答案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她读过或听过的那些希腊、罗马、埃及、北欧和阿拉伯神话的纸质书和音频书后自己的总结。我为她鼓掌! 小壮马上就要九岁半了,想来最让我感到欣慰其实并不是什么她写了英文小说、能或深或浅地说三四国语言、攀登哈巴雪山、负重穿越大别山无人区以及参加各种考试或比赛取得好成绩等等,真正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看到她身上正直、勇敢、坚韧、有爱和富同理心这些特质正在慢慢养成,形成她独有的精气神。 我相信所有的经历、学习、训练、磨砺等等这些可看可说的都是媒介,都是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思维、人格和习惯。现在小壮身上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雏影开始逐渐显现,她可以也习惯于对相同事物站在不同角度看待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譬如她能认识到,刀既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伤人,刀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真正造成不同结果的是使用者。又如刚才所说的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原因,她正逐步学习着对待一项事物能透过表象看本质。 在Roald Dahl的故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三个地主无论在情节还是插图上都被脸谱化了,我们直接接收到的信息就是他们是坏人,但其实他们是受害者,自己的财产被狐狸偷了,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 所以说,你的判断和结论出自于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理解分析,看到一件事物的不同切面,对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来说其实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