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找的工作:新一线城市成毕业生求职新宠
尽管花了四个月才找到这份工作,但 “北京的生活成本实在
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形式愈发令人焦虑。招聘网站“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17年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下降16%,这是连续第二年下降。过去一年企业入职的大学生,4成选择了跳槽。
现状是,2018年中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已达到 820万,相比去年增加了25万。2019年,约834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加入生产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或将愈发严重。
难找的工作在周桐准备离京的时候,研究生张鹏飞在距离北京约1500公里之外的长沙埋头往北京投简历。
“压力大总好过温水煮青蛙。”他于2018年毕业于金融专业。但毕业半年,他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张鹏飞感到焦虑,“工作太难找了,今年网上传互联网公司和金融公司都在缩招,几百个人面试两三场后只留下一两个。”
2018年10月23日,有网友称阿里要裁员50%。这一传言来自脉脉——一个定位在职场社交的软件,其中有一位署名是“阮小七”的应聘者发帖称,“阿里全面收缩HC?只出不进了……所有线都不批offer……”。同样遭遇“停招”传言的还有华为,一则关于“华为公司原则上停止普通社会招聘”的传闻曾引发热议,
尽管华为公司与阿里先后回应以上均为谣言,但大气候令人担忧。根据最新公布的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互联网公司用工需求减弱的趋势在2018年年初已经显现。在今年第一季度就业景气指数报告中,互联网行业的子行业电子商务从此前连续多个季度就业形势首位不断下滑,其在第三季度景气排名降至第三位,招聘职位数同比减少6%,首次出现需求的负增长。
与此同时,互联网大行业也出现招聘需求的全线下降。该份报告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互联网行业的招聘职位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51%,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需求的负增长,职位的收缩幅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和张鹏飞一样感到焦虑的还有影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们。年关将至,和往年的欣欣向荣景象截然不同,原先不愁就业的影视相关专业毕业生也发现,寒冬将至。
即将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程冬冬从大三开始,就参与了许多电视剧和舞台剧的剧本创作,原本对就业信心满满的她一心想要在北京“做出点成绩。”开始投简历后却发现,“当初自己想得太美好。”
据北京日报报道,近年来各大影视平台校招缩招,中小公司咬紧牙关渡难关,开放给应届毕业生的职位并不算多。同时,伴随市场政策变动,今年综艺节目领域不少私营制作公司融资困难,招商也不利,原先在操作的项目纷纷中断,只有财大气粗的视频网站还在烧钱做综艺。
“影视行业和金融行业前几年比较热门,现在市场不佳,但毕业生又多,招聘机会少之又少,薪酬也低之又低。”程冬冬已经参加过数十家影视平台的招聘,只得到其中一家薪酬中等的公司的offer,“犹豫两天之后,还是选择再继续找找。”
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的总量与弱势群体就业压力叠加。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并首次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纳入预期目标。
相关部委也开始了针对性措施。2019年,人社部等六部门启动实施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1月7日公布的《关于实施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的通知》显示,2019年至2021年要组织100万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对象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
“留不下”的北京程冬冬选择继续在北京寻找机会,即将在2019年从北京一所二本院校毕业的杨子萌却已毅然决定离开北京。
杨子萌发现,身边的同学大部分都不再把“留京”作为唯一选择,“北京的机会确实多,但是工作性价比或许不及一些新一线城市。而且北京日渐高昂的生活成本之下,实在难让人喘息。”
国家统计局2017年度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和北京两大直辖市的消费支出在各省份中遥遥领先。其中,上海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39791.85元,北京则达到37425.34元。
实际上,北京高校毕业生留京的比例正逐渐下降。
从教育部公开的近五年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8.2%下降到2017届的22.3%。
此外,除了应届毕业生之外,毕业半年后曾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本科生,在三年后离开的比例也从2012届的13.7%上升到了2014届的21.7%。 “北上广深”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明显减弱。
根据《2018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留在北京的北大毕业生占比达46.2%,将近总毕业人数的一半,而2018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四成以下。
清华大学的情况也相似。三年来其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留京率也从2016年的20.3%、47.7%、50.4%分别下滑为17.3%、39.9%、49.7%。
此外,就其他几所高校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去北京就业的比例也并不亮眼,北京不再是大多数毕业生们的首选之地。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等高校毕业生去北京就业的比例均不到5%。
国内中高端人才职业发展平台猎聘发布的报告同样显示,从2016年四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这一年半时间内,在全国人才净流入率方面,一线城市的排名相对靠后。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名列第5、第11、第12、第14名,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为9.62%、6.87%、5.65%、5.03%。
“在北京工作的两个月里,感觉自己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毕业后,周桐在一家自媒体公司做运营。他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8点离开公司,坐将近3小时公交回到燕郊的出租屋,匆匆洗漱后还要加班到凌晨1点。“周末如果有空,只想在家里休息,一是平时太累,二是为了省钱。”
2018年7月起,全国热点城市的房租同比上涨近20%,不止北上广深,杭州、成都、西安也有涨幅。虽然在生活成本、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期望薪资水平也随之上涨,但实际签约的薪资水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根据赶集网调研,大学毕业生预期薪资与实际薪资之间的差距正不断拉大。数据显示,2018年95后应届毕业生期望薪资的均值为6174元,其中9.5%的毕业生希望月薪超过10000元,而40%的毕业生对月薪的期望都超过8000元。与往届生相比,2018应届毕业生对薪资的期望更高。
然而,95后应届毕业生的实际薪资平均值为5429元,80%的毕业生实际薪资在8000元以下。女毕业生的情况更糟:该调查显示,她们的平均月薪比男毕业生低。同时,22.86%的应届毕业生明确表示,在当前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线城市的光环已经逐渐被残酷的现实打碎。”周桐感到无奈,“不是不想留,是留不下。”
吸引人才的“新磁场”与周桐选择回到老家不同的是,杨子萌将目光聚焦在了成都和杭州一类的新一线城市。
”我老家在甘肃县城,发展前景可能不太好。目前更偏好川渝地区,近两年这两座城市迅速发展,注重生活的态度也比较吸引我。”杨子萌说,她在微博上看到很多年轻人推荐成都,“既有发展机会,也能将生活与工作分开,保证生活质量。”
随着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的打响,落户、住房、就业创业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向大学生开放,尤其是杭州出台的“人才新政27条”、成都对高端人才放开限购政策等,都使新一线城市的吸引力剧增。
2017年,拥有全国数量最多高校学生的武汉提出要“五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随后提出多项配套措施:聘请雷军等企业家为“招才顾问”;毕业3年内凭毕业证即可申请为常住人口;只要签订就业合同,缴纳社保,即可落户。湖北省长王晓东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曾表示,2018年湖北高校毕业生留鄂比例超60%。今年的武汉市两会也披露,武汉2018年留住了大学生40.6万,计划2019年还将有25万大学生新增量。
《智联招聘2018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指出,无论是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还是最终就业的实际吸纳能力,以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已经成为人才吸引“新磁场”。
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结果则显示,2018届毕业生就业首选“新一线”城市比例(37%),超越传统一线城市(31%)。
“过去是‘孔雀东南飞’——人才和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近年来开始出现“孔雀开屏”,很多人愿意在省内以及中西部中心城市聚集、扎根。”中央党校教授汪玉凯认为,近年来,北京、上海两个超大城市推动“大城市病”治理,收紧落户政策。与此同时,高铁、互联网从实体和虚拟两个维度缩小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新一线”城市迎来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根据智联招聘调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城市的首选,对比来看,男生更偏好杭州,而女生更偏好成都。新一线城市要想吸引大学生前来就业,经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占比62.05%。
“新一线城市最近纷纷给大学毕业生送户口,我觉得这就是对外省毕业生最大的吸引力。”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创始人、西南财大特聘教授王伯庆认为,在人口红利衰减背景下,各个城市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夺年轻人。
但即便各大城市都在陆续出台“抢人”新政,新一线城市的工作也并非唾手可得。
“比较火的新一线城市竞争也很激烈,我往成都的30余家公司投了简历,参加了10余次面试。目前收到了3份offer,居然已经算是我们学院比较幸运的了。”杨子萌告诉界面新闻,他们学院的大部分人还在等待新一轮春招,“现在毕业生太多,新一线城市又受热捧,对于比较好的企业而言,一本院校的学生自然是更好的选择。”
新一线城市的活跃也“刺激”着二、三线城市的发展。诸如昆明、大连、厦门、合肥等城市也在积极地发展经济,引进人才。
“但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还较大,工作机会、发展前景与政策吸引力还是不及新一线或者一线城市。”杨子萌担心,退回二线可能会使自己的发展受限,“毕竟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知名企业更多。”
一些地区境况更为复杂。据各高校2018年就业质量报告,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就业毕业生中,留在黑龙江就业的只有9.24%;在吉林和辽宁,留在当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仅占四分之一左右。
无奈之下的“慢就业”“从’民工荒’开始,就业市场逐渐转向劳动力的卖方市场。虽然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但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大超过了大学毕业生增长,所以就业市场总体能消化大学毕业生。”王伯庆此前告诉界面新闻,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一些大学毕业生可能找不到与学历相配的工作,求职时找不到合适工作,所以觉得就业难。“
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不少大学生选择了新经济下的新型产业,或是自主创业,甚至是延缓就业的“慢就业”。据《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在2017届大学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后大多数毕业生还在继续找工作。本科院校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毕业生(7.0%)中有24%为“待定族”(不求学不求职)。
在2017届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待定族”中,有41%的毕业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有7%的毕业生准备创业。考研也成为了更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从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分布来看,2015-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在2017届毕业生中,该比例超过了找工作的比例(2.6%)。
王伯庆称,“从近三年未就业人群的构成来看,准备考研的毕业生成为未就业人群的首要构成,准备国内外读研的人群正在逐渐增加,而找工作的人群正在逐渐减少。”
2019年元旦刚过,周桐听说父母为自己在老家找到一份文职工作后,并不太满意,“虽然没有在一线城市立足脚跟,但回到河南还是不想放弃自己的追求,尽可能想找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应受访者要求,周桐、张鹏飞为化名)
程冬冬选择继续在北京寻找机会,即将在2019年从北京一所二本院校毕业的杨子萌却已毅然决定离开北京。
杨子萌发现,身边的同学大部分都不再把“留京”作为唯一选择,“北京的机会确实多,但是工作性价比或许不及一些新一线城市。而且北京日渐高昂的生活成本之下,实在难让人喘息。”
国家统计局2017年度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和北京两大直辖市的消费支出在各省份中遥遥领先。其中,上海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39791.85元,北京则达到37425.34元。
实际上,北京高校毕业生留京的比例正逐渐下降。
从教育部公开的近五年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8.2%下降到2017届的22.3%。
此外,除了应届毕业生之外,毕业半年后曾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本科生,在三年后离开的比例也从2012届的13.7%上升到了2014届的21.7%。 “北上广深”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明显减弱。
根据《2018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留在北京的北大毕业生占比达46.2%,将近总毕业人数的一半,而2018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四成以下。
清华大学的情况也相似。三年来其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留京率也从2016年的20.3%、47.7%、50.4%分别下滑为17.3%、39.9%、49.7%。
此外,就其他几所高校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去北京就业的比例也并不亮眼,北京不再是大多数毕业生们的首选之地。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等高校毕业生去北京就业的比例均不到5%。
国内中高端人才职业发展平台猎聘发布的报告同样显示,从2016年四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这一年半时间内,在全国人才净流入率方面,一线城市的排名相对靠后。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名列第5、第11、第12、第14名,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为9.62%、6.87%、5.65%、5.03%。
“在北京工作的两个月里,感觉自己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毕业后,周桐在一家自媒体公司做运营。他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8点离开公司,坐将近3小时公交回到燕郊的出租屋,匆匆洗漱后还要加班到凌晨1点。“周末如果有空,只想在家里休息,一是平时太累,二是为了省钱。”
2018年7月起,全国热点城市的房租同比上涨近20%,不止北上广深,杭州、成都、西安也有涨幅。虽然在生活成本、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期望薪资水平也随之上涨,但实际签约的薪资水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根据赶集网调研,大学毕业生预期薪资与实际薪资之间的差距正不断拉大。数据显示,2018年95后应届毕业生期望薪资的均值为6174元,其中9.5%的毕业生希望月薪超过10000元,而40%的毕业生对月薪的期望都超过8000元。与往届生相比,2018应届毕业生对薪资的期望更高。
然而,95后应届毕业生的实际薪资平均值为5429元,80%的毕业生实际薪资在8000元以下。女毕业生的情况更糟:该调查显示,她们的平均月薪比男毕业生低。同时,22.86%的应届毕业生明确表示,在当前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线城市的光环已经逐渐被残酷的现实打碎。”周桐感到无奈,“不是不想留,是留不下。”
吸引人才的“新磁场”与周桐选择回到老家不同的是,杨子萌将目光聚焦在了成都和杭州一类的新一线城市。
”我老家在甘肃县城,发展前景可能不太好。目前更偏好川渝地区,近两年这两座城市迅速发展,注重生活的态度也比较吸引我。”杨子萌说,她在微博上看到很多年轻人推荐成都,“既有发展机会,也能将生活与工作分开,保证生活质量。”
随着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的打响,落户、住房、就业创业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向大学生开放,尤其是杭州出台的“人才新政27条”、成都对高端人才放开限购政策等,都使新一线城市的吸引力剧增。
2017年,拥有全国数量最多高校学生的武汉提出要“五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随后提出多项配套措施:聘请雷军等企业家为“招才顾问”;毕业3年内凭毕业证即可申请为常住人口;只要签订就业合同,缴纳社保,即可落户。湖北省长王晓东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曾表示,2018年湖北高校毕业生留鄂比例超60%。今年的武汉市两会也披露,武汉2018年留住了大学生40.6万,计划2019年还将有25万大学生新增量。
《智联招聘2018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指出,无论是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还是最终就业的实际吸纳能力,以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已经成为人才吸引“新磁场”。
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结果则显示,2018届毕业生就业首选“新一线”城市比例(37%),超越传统一线城市(31%)。
“过去是‘孔雀东南飞’——人才和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近年来开始出现“孔雀开屏”,很多人愿意在省内以及中西部中心城市聚集、扎根。”中央党校教授汪玉凯认为,近年来,北京、上海两个超大城市推动“大城市病”治理,收紧落户政策。与此同时,高铁、互联网从实体和虚拟两个维度缩小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新一线”城市迎来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根据智联招聘调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城市的首选,对比来看,男生更偏好杭州,而女生更偏好成都。新一线城市要想吸引大学生前来就业,经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占比62.05%。
“新一线城市最近纷纷给大学毕业生送户口,我觉得这就是对外省毕业生最大的吸引力。”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创始人、西南财大特聘教授王伯庆认为,在人口红利衰减背景下,各个城市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夺年轻人。
但即便各大城市都在陆续出台“抢人”新政,新一线城市的工作也并非唾手可得。
“比较火的新一线城市竞争也很激烈,我往成都的30余家公司投了简历,参加了10余次面试。目前收到了3份offer,居然已经算是我们学院比较幸运的了。”杨子萌告诉界面新闻,他们学院的大部分人还在等待新一轮春招,“现在毕业生太多,新一线城市又受热捧,对于比较好的企业而言,一本院校的学生自然是更好的选择。”
新一线城市的活跃也“刺激”着二、三线城市的发展。诸如昆明、大连、厦门、合肥等城市也在积极地发展经济,引进人才。
“但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还较大,工作机会、发展前景与政策吸引力还是不及新一线或者一线城市。”杨子萌担心,退回二线可能会使自己的发展受限,“毕竟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知名企业更多。”
一些地区境况更为复杂。据各高校2018年就业质量报告,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就业毕业生中,留在黑龙江就业的只有9.24%;在吉林和辽宁,留在当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仅占四分之一左右。
无奈之下的“慢就业”“从’民工荒’开始,就业市场逐渐转向劳动力的卖方市场。虽然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但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大超过了大学毕业生增长,所以就业市场总体能消化大学毕业生。”王伯庆此前告诉界面新闻,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一些大学毕业生可能找不到与学历相配的工作,求职时找不到合适工作,所以觉得就业难。“
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不少大学生选择了新经济下的新型产业,或是自主创业,甚至是延缓就业的“慢就业”。据《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在2017届大学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后大多数毕业生还在继续找工作。本科院校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毕业生(7.0%)中有24%为“待定族”(不求学不求职)。
在2017届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待定族”中,有41%的毕业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有7%的毕业生准备创业。考研也成为了更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从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分布来看,2015-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在2017届毕业生中,该比例超过了找工作的比例(2.6%)。
王伯庆称,“从近三年未就业人群的构成来看,准备考研的毕业生成为未就业人群的首要构成,准备国内外读研的人群正在逐渐增加,而找工作的人群正在逐渐减少。”
2019年元旦刚过,周桐听说父母为自己在老家找到一份文职工作后,并不太满意,“虽然没有在一线城市立足脚跟,但回到河南还是不想放弃自己的追求,尽可能想找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应受访者要求,周桐、张鹏飞为化名)
“从’民工荒’开始,就业市场逐渐转向劳动力的卖方市场。虽然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但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大超过了大学毕业生增长,所以就业市场总体能消化大学毕业生。”王伯庆此前告诉界面新闻,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一些大学毕业生可能找不到与学历相配的工作,求职时找不到合适工作,所以觉得就业难。“
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不少大学生选择了新经济下的新型产业,或是自主创业,甚至是延缓就业的“慢就业”。据《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在2017届大学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后大多数毕业生还在继续找工作。本科院校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毕业生(7.0%)中有24%为“待定族”(不求学不求职)。
在2017届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待定族”中,有41%的毕业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有7%的毕业生准备创业。考研也成为了更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从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分布来看,2015-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在2017届毕业生中,该比例超过了找工作的比例(2.6%)。
王伯庆称,“从近三年未就业人群的构成来看,准备考研的毕业生成为未就业人群的首要构成,准备国内外读研的人群正在逐渐增加,而找工作的人群正在逐渐减少。”
2019年元旦刚过,周桐听说父母为自己在老家找到一份文职工作后,并不太满意,“虽然没有在一线城市立足脚跟,但回到河南还是不想放弃自己的追求,尽可能想找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应受访者要求,周桐、张鹏飞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