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tir

被消费的「达沃斯」

财经autor: 36氪的朋友们
被消费的「达沃斯」
resumen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下简称WEF)于1月22日至25日在瑞士小镇达沃斯召开。2019年论坛的参会人数再次增加,已经达到3000人。

然而,仔细梳理历届达沃斯论坛金句,就会发现其中不少都经不住推敲,只能算作商业鸡汤。比如意大利石油天然气集团Eni主席Emma Marcegaglia曾在2016年WEF上表示,在欧洲,我们需要减少监管,增加创新。

这句话被WEF摘录,列为当年论坛的35个金句之一。前《金融时报》记者、在能源板块和政府监管领域报道颇有建树的Lucy Kellaway,就在针对达沃斯金句的批评中指出,如果是性命攸关的能源行业,我认为监管是个极好的事情。

这反映出媒体碎片化传播的尴尬和嘉宾在一个定位逐渐模糊的国际大舞台上的无所适从。一些小巧精致的内容适合碎片化传播,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被总结为金句。有些嘉宾善于使用生动活泼、高度概括的语言,但有些嘉宾的演讲则适合整篇细读。如果读者将所有官方推崇的年度金句逐年读完,大概率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另一方面,达沃斯作为全球知名度最高,历史悠久的国际论坛,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增加,在底蕴更加厚重的同时,如何聚焦是它自身面临的组织进化的挑战。

在反全球化思潮抬头、不确定因素极多的2019年,在论坛上表示达沃斯是相互了解,求同存异,建立共识的地方,成为很多嘉宾的开场白。

根据距离达沃斯最近的苏黎世机场和阿尔滕莱茵机场的数据,本届达沃斯期间,来到这里的私人飞机航次约为270次。

能够来到这里的嘉宾,很多早已是多年挚友,底层的价值观基本相同。但正是那些无法在这里被代表的大多数,正在改变现有世界秩序,在本应该一起寻找新的可能性的平台上,他们是缺席的。

来参加达沃斯的嘉宾,已经被一些媒体和在全球化过程中财富没有增加的那部分大众贴上“达沃斯人”的标签。在这些话术中,“达沃斯人”是闭门造车的既得利益者,也是正在消费达沃斯历史沉淀的精英。

诞生于1971年的WEF如今年近半百。时势成就过达沃斯,论坛大事记上增添一笔笔历史瞬间:1988年土耳其和希腊签署《达沃斯宣言》开启两国关系新篇章的开端;1989年,在WEF框架下,韩朝实现第一次部长级对话;1992年,南非总统弗雷德里克·威廉姆·德克勒克第一次在南非之外会见了南非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两位黑人精神领袖曼德拉和曼戈苏图·布特;1994那年年会使参会者记忆犹新的是,佩雷斯和阿拉法特在掌声雷鸣中自然的握手并一起走上议会大厅的台阶。

到九十年代末,市场中正酝酿着互联网泡沫,技术带来的高速增长乏力时,人们开始注意到全球化中“被遗忘的一代产业牺牲品”。这个问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愈加严重,并在2016年随着欧美政界的大选而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今年,达沃斯论坛一改往日的惯例,新增六个青年领袖,与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一起成为联席主席,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自我迭代,但它的确没有办法和历史的荣光相媲美。

引起外界注意的是,和往届大会的财经政治重点不同,对这些青年领袖和与会嘉宾的调查显示,本届大会嘉宾们重点关注的是气候变化的问题。在不少欧洲媒体的报道中,气候变化是2019年达沃斯的重中之重。

话题的广泛既意味着一个论坛产品的容量之大,但也可以代表它逐渐失去了特定领域的至高影响力,进而不再继续产生影响历史走势的精彩瞬间。那么面对广泛的话题和观众,这些与会的嘉宾们也只能在极其宏观的问题上,发表宏观的观点。如果WEF继续包装模糊观点的金句,那么这些金句的最大价值就只是说出它们的人了。

有趣的是,当一块巨大的价值洼地摆在眼前,消费它的不但有继承者,还有“新贵”。

近几年,区块链产业的人成规模的来到达沃斯小镇,在主会场外面,用达沃斯的名义,搞起了自己未被授权的达沃斯区块链论坛。

除了举办时间和地点的雷同,这些论坛和WEF毫无瓜葛,但在他们对外界的宣传资料中,却全以达沃斯为名。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