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tir

ANZ银行利润下滑背后的秘密:央行酝酿新规,房贷利率恐将上调

新西兰autor: Roy Liu
ANZ银行利润下滑背后的秘密:央行酝酿新规,房贷利率恐将上调
resumen新西兰金融市场当前存在的巨大风险才是导致导致了ANZ银行(新西兰)法定利润下降的真正原因。

后花园5月2日报道:

昨天(2019年5月1日),ANZ银行(新西兰)公布了最新一期半年利润报告(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报告显示,在截至今年3月底的半年中,ANZ银行(新西兰)的法定利润为$9.29亿,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

QQ截图20190502152140

ANZ银行利润下滑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各大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ANZ银行的现金利润其实并没有减少,该银行在过去半年不仅经营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运营费用也有所下降。

通过对ANZ银行财务报表的分析,小编发现,在过去半年,ANZ银行的经营收入为$22.8亿,比去年同期的$21.12亿增加了$1.68亿。而运营费用则从去年同期的$7.42亿下降至$7.35亿。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扣除了信用减值准备和所得税之后,ANZ银行在过去半年的现金利润为$11.14亿,较去年同期的$9.41亿增加了$1.73亿,同比涨幅达到18.4%。

ANZ-财务数据-1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ANZ银行(新西兰)法定利润的下降呢?

答案就是新西兰金融市场当前存在的巨大风险。根据新西兰本地金融企业所采用的对冲会计法,由于本地利率和汇率风险在最近半年的增加,ANZ银行在计算法定利润时,需要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来对冲掉这些与日俱增的潜在风险。此外,由于新西兰央行正在考虑出台新规,在未来五年提高对各大商业银行储备资本的要求,这也加大了ANZ银行在最近半年对于储备资本的计提额度。这些都致使该银行在最近半年的法定利润仅为$9.29亿,比现金利润减少了$1.85亿,也低于去年同期的法定利润($9.64亿)。

ANZ-财务数据-2

什么是商业银行储备资本?

商业银行储备资本是指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或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银行资本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初始资本和借入资本。初始资本是指银行所有者的注资,借入资本是指吸收存款的资金。

目前,新西兰各大商业银行所拥有的银行资本中有超过90%来自借入资本。而初始资本的比例只有不到10%。在新西兰央行看来,这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因此,早在去年12月,新西兰央行就表示,将会考虑出台新规,要求新西兰各大商业银行在未来五年加强对自身初始资本的管理,将其初始资本与盈利之比提高至70%。该规定旨在增强金融稳定性,减少风险。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一旦出台这一规定,各大商业银行势必将上调贷款利率。

1462252719744

ANZ银行的首席执行官David Hisco

近日,ANZ银行的首席执行官David Hisco就表示,如果央行真的提高对于商业银行储备资本的要求,那么包括ANZ在内的四大银行的初始资本金额将至少翻倍,而这将意味着每家银行将增加$200亿的资本金储备。

小编通过对新西兰央行官网的查询,发现四大银行在去年第四季度的股本回报率(Return on Equity)全部在13%以上。以ANZ为例,该银行在去年第四季度的股本回报率为13.9%。考虑到ANZ银行利润的下滑趋势,假设未来ANZ的股本回报率下降到12%,央行一旦提高储备资本的标准,那么银行将面临着新增的、总额高达$240亿的成本。David Hisco承认,提高房贷利率是银行渡过难关的有效手段。

Q4 2018

“我们不可能让股东来承担这部分成本,股东们肯定不能接受回报的大幅缩水。” David Hisco说道。

据称,新西兰央行关于提高银行储备资本要求的磋商将于今年5月17日结束,而最终决定将在今年做出。那么,新西兰央行真的会提高对各大商业银行在储备资本上的要求吗?以ANZ为首的各大商业银行又会因此而上调房贷利率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网站声明原创声明: 本文系文章顶部作者原创采写,未获书面授权严禁转载! 在获授权前提下,转载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评论规范: 1. 所有评论均以读者个人身份发表,并不代表后花园立场。 2. 不得使用任何肮脏和亵渎的措辞。 3. 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公开或泄露他人隐私。 4. 不得发布侮辱或歧视任何种族、国籍、性别、地域、年龄、职业等方面的言论。 5. 不得在读者评论区散发广告讯息,不得大量转抄其他媒体的文章。 6. 不得煽动仇恨、暴力、歧视。 7. 不得以任何隐晦方式发布上述不当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字母、数字、代号、谐音、链接跳转等。 8. 后花园保留对违反上述规范的留言行为进一步处理的权力。
tema
降息|利率大战一触即发,买家何去何从?
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