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English
Share

为什么总有人愿意花高价参加线下课?

生活Author: 千锤百炼
为什么总有人愿意花高价参加线下课?
Summary一张画着裙子的照片,让你判断这条裙子是什么颜色。有人说是黑蓝色,也有人说是白金色。

在网络上曾经流行过这么一个现象。

一张画着裙子的照片,让你判断这条裙子是什么颜色。有人说是黑蓝色,也有人说是白金色。

两拨人各执一词,都觉得自己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真相。

他们怎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黑蓝色,或者明明是白金色,对方却会看成是另一种颜色呢?

还真是应了句老话,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自己构建的“楚门世界”之中。

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有人说是我们大脑的错觉,也有人说这个图片暗藏机关,但没有一个说法可以盖棺定论。

不过,今天我可以直接告诉大家事情的真相,这条裙子原本的颜色,就是黑蓝色。

之所以有人看成是白金色,是因为我们的内在记忆,在参与解读的过程中出了问题。

此话怎讲呢?

这就不得不引出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一个概念:内在记忆模型。

内在记忆模型

之所以把黑蓝裙看成白金裙的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

我们长期生活的光照环境,会影响我们对事物颜色的判断。

有些人长期生活在强光环境中,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光照环境下,他们都能看到事物本来呈现的颜色。在看那张裙子照片的时候,就很容易看出那是黑蓝色。

而有些人长期生活在弱光环境中,比如公司白领,办公室里一直亮着灯,晚上回到家也是开着灯,接触户外的自然光太少,他们的内在记忆,就会引导他们看到白金色的裙子。因为蓝色和黑色在弱光底下,看上去很像阴影,会被误以为是白色和金色。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会看到不同的颜色,因为他们的内在记忆里,同时存在着弱光环境下和强光环境下的色彩记忆。在弱光下,他们看到的是白金裙;在强光下,他们看到的是黑蓝裙。

这个现象可以引申出一个什么规律呢?

那就是,我们的大脑对世界的认知,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我们对外界刺激的输入和理解,建构出来的一个模型。

小时候没见过复杂的颜色,就分辨不出中国红和枣红色,觉得都是红色;

小时候很少见到外国人,就觉得电视里的外国人都长得一模一样,完全无法辨认;

没有去更好城市待过的人,也无法分辨出城市之间细微的差别,三线城市的人觉得二线跟三线差不多,二线城市的人觉得一线跟二线也差不多,国内一线的人又觉得自己城市跟香港差不多。

......

这些都是因为大脑内部缺乏相应的内在记忆模型导致的认知模糊。

如果你还是不相信内在记忆对我们解读世界造成的巨大影响,不妨再来看看一个极端的案例。

森林种族眼中的世界

非洲有个长期生活在森林里的种族,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导致他们只能看到很近的东西。因为森林里面树木茂密,并且光线比较暗,太远的东西,都看不清楚。

所以他们的内在记忆模型里,完全缺乏对远距离事物的认知。

有个科学家,把这个森林种族里的一个年轻人带了出来。在草原上坐着车的时候,那个年轻人看到远处的牛,很惊奇地问科学家,怎么会有怎么这么小的动物呢?然后他就伸手去摸,结果就从车上掉下来了。

科学家感到很奇怪,问他是怎么回事。

年轻人说:为什么我摸不到那些小动物呢?

科学家说:那是大水牛啊,离我们很远很远呢。

年轻人就更奇怪了:我看着很近啊。

科学家这才意识到,这个年轻人从来没有看到过远处的事物,没有这方面的记忆,也没学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没法判断远处的事物离自己有多远。

这些我们以为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实不是人类天生就懂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感知学习

其实除了内在记忆模型之外,你身体里还有很多同样重要的感官系统。

你以为看到的客观世界,其实是你身体里多个感官共同参与下为你建构出的一个世界。

除了我们熟知的听觉,触觉,嗅觉等,还有处理重力信息,外界温度和湿度,体内温度,劳累程度,以及肌肉紧张度等等的数十种感官,它们也都参与了我们对外界信息的解读。

并且参与的感官越多,你对事物的理解就越准确,越深刻。

这就是所谓的,感知学习。

感知学习,这个概念,有点类似具身认知。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前沿概念,两个概念,前者更侧重微观,后者更侧重宏观。关于具身认知的理论,我们以后再讲,在这里就不做过多延伸了。

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到线下参加活动,为什么会感觉线下活动的效果,会比线上听课更震撼?

这就是因为,在参加线下活动时,我们参与到其中的感官更多。

你在听音频的时候,听到的只是声音信息;看文字的时候,看到的只是视觉信息,这些都是单一维度的输入。

但你到线下听课,参与进来的感官就多得多了。你的眼睛,耳朵,甚至重力系统,视觉远近系统,肌肉紧张程度,等等,全部都被动员了起来。

再比如语言学习也是这样,学习时我们调动的感官越丰富,理解起来就越容易;几百年前第一批学外语的人就是这样,面对面凭借着视觉、听觉、触觉、内在记忆模型、体感直觉等等数十种感官的参与,最终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外语。

所以啊,参与认知的感官越多,我们解读到的信息就越丰富,越精准,你理解得也就越深刻。

这就是感知学习的重要性。

感知学习的4种类型

不过每个人对不同感官输入信息的偏好不一样,就像虽然萝卜和白菜都是食物,但有的人就只喜欢其中一种,如果让他吃另一种,他可能会生不如死。

作为人的体验来说,我们有权选择让自己感到更舒服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根据人们学习风格的偏好不同,科学家把人们的学习类型大致分成以下四种,你可能属于以下任何一种,也可能属于混合型。

我们先看第一种。

第一种是,视觉型。

视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接受视觉刺激来学习,比如阅读书本、黑板上的文字。他们擅长通过阅读来理解和记忆内容,只要有文字教材,他们就可以自学,而不需要听很多的口头讲解。

第二种是,听觉型。

听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声音刺激来学习,比如听老师讲课,听录音,小组讨论等,并且习惯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记忆材料的时候,他们也喜欢读出声音来进行巩固。这些时候他们的感觉最好。

第三种是,触觉型。

触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实物刺激来学习,比如做实验,操作或制作模型等。那些农民发明家,他们什么都不懂,却造出了很多机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会拆的东西我就会组装,这就是他们的天赋所在。

对于这类学习者来说,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动手操作类的教学活动,记课堂笔记,进行纸笔演练等,是比较好的教学策略。

第四种是,动觉型。

动觉型学习者喜欢让自己的身体参与到学习中去,比如角色扮演,课堂游戏,户外活动等。他们精力充沛,身体协调能力强。这类型学习者,往往擅长舞蹈和模仿表演。身心互动的教学方式,会比较适合他们。

不过,不管你属于以上那种类型,都会有两种不同的倾向。

两种倾向

这两种倾向分别是,独立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

独立型学习者,顾名思义,他们更喜欢自己钻研、思考,在独自学习的时候思维更清晰,学习效率更高,跟别人一块学习反而容易受影响,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我自己,还有我团队里面的人,都是这种类型。

我们小的时候都一直很纳闷,为什么我们上课的时候老是听不进去老师讲的内容呢?现在才明白,那是因为课堂上人很多,容易分心开小差,而自己放学回到家,拿起书本自学,反而更容易沉浸其中,效率奇高。

我们团队刚开始合作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更擅长独自一个人读书与创作,凑到一起反而只想聊天,完全沉浸不下去。

作家、作家,可能真的是坐在家里才是最合适的。越是烧脑的工作,越需要独立学习,对外在环境的稳固性要求也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最一流的大作家几乎全部诞生在小镇与乡村里的原因,比如莎士比亚、狄更斯、马克吐温,再到国内的莫言、刘慈欣无一不是如此。

无怪高晓松发出,“小镇出巨匠”,这样的箴言。

与独立型学习者相对的,是合作型学习者,他们喜欢在班级或小组之类的集体环境中学习,和其他人一起讨论问题,相互鼓励和督促,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而一个人学习的时候,他们往往学不进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愿意花费高昂的学费去参加线下课程的原因。

作为独立型学习者我,以前一直没搞明白这个问题,总觉得他们花那么多冤枉钱效果还不如买本书自己在家看呢。

现在我才知道,别人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参加线下合作,他们也只有在与人合作的学习中才是最轻松不累的。

最完美的一种风格

虽然说选择让自己舒服的学习方式是我们的天赋人权。

但有的人,毅力坚韧,他们不在乎学习过程中的舒适程度,他们只追求最极致的学习效果。

那么,有没有一种学习风格对所有人来说都具有最高的学习效果呢?

科学家的答案是,还真有。

采用这种学习风格的人,不管你在学习过程中是愉悦还是痛苦,你的学习效果都能达到最高的峰值输出。

这种风格就是,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风格学习同一个内容。

比如同一个知识点,采用看文字的方式先学习一遍,这是视觉;

再去听老师讲解一遍,这是听觉;

再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一遍,如果不方便动手操作,动手写笔记也算,这是触觉;

如果是能身临其境的知识,那就尽可能身处其中,这是动觉。

除此之外,你既需要与人交流讨论式学习,这是合作型学习;

同时也需要独自一人深深地沉浸其中,这是独立型学习;

合作型与独立型轮番交替使用,才能让学习效果到达巅峰。

这种学习风格才是感知学习的集大成者。

所以我们千锤百炼团队也正是采用的这种学习方式,偏好独立倾向与视觉类型的我们,制定了独立倾向加视觉型为主,合作倾向加听觉与触觉型为辅的学习工作风格。

我们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各自在家学习与工作,但固定周一和周五两天必须到办公室进行合作式学习的交流讨论,并且会安排大家在白板前讲述与演示知识等等等等。

不愉快的学习方式无法长久坚持,不全面的学习方式则无法达到峰值。

尾声

人人生而不同,人人也生而平等。

远离舒适区的学习,能让人走的更快;寓教于乐的学习,却能让人走的更远;

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属性和目标不同,为自己量身定制不同的学习风格。

就像孔子他老人家所提倡的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世界上最牛的学习方法,

其实无非就是做自己而已。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