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English
Share

窥私欲作祟的大数据当下,每个人都可以做福尔摩斯?

转载Author: 贰东深
窥私欲作祟的大数据当下,每个人都可以做福尔摩斯?
Summary近日,网友许先生将QQ浏览器APP告上法庭,原因是QQ浏览器未经许先生许可就获取了许先生的隐私,这一事件引发了网络热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到底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近日,网友许先生将QQ浏览器APP告上法庭,原因是QQ浏览器未经许先生许可就获取了许先生的隐私,这一事件引发了网络热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到底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大数据与隐私保护。

hougarden

(IC photo/图)

隐形福尔摩斯

当一个人的窥私欲作祟时,网络世界极大满足了他的个人诉求。

如果一个人想找到你的资料,他完全可以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搜索相关关键词,探索你的真实世界。爱晒的当代可以在一天内同时更新四、五个社交平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Ins、或者其他小众渠道......假使按图索骥,有心人完全可以根据社交平台的琐碎信息拼出个人画像。

这就不难理解网络暴力。网民在网络上扬善斥恶时,也极易侵犯到个人隐私。

不仅是有心人,你的私人信息天知、地知、你知,社交媒体知。社交媒体为大家提供了便利的娱乐、交流、分享,拓展了人们的网络资源,然而他们同时在记录和窥视用户的地理位置、使用习惯、个人喜好。

据了解,2000年,全球拍摄了约1000亿照片,但只有微不足道一部分被放在网上。但是到了2010年,仅仅是脸书,一个月就上传了25亿张照片。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利用面部识别技术,将从脸书拿到的数据与美国政府社会安全机构数据比照,最终可以预测一个人的社会保险号码。

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公开信息,运用面部识别技术,可以推断出一个人的未公开信息。淘宝可以推断出我们即将需要什么物品,网易云音乐可以定制私人歌单,尽管现在它们并不是那么智能,但在大量数据、技术沉淀下,未来的社交媒体或者机构在我们想做什么之前,可以提前预判。

陌生人可能比身边人更了解真实的你,这也是当代人为何爱在社交网络“晒”的原因。现实中的关系是自己无法左右的客观关系,例如工作关系、同学关系或者是其他关系,真正想联系的陌生人可能存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导致无法建立联系。所以,虚拟属性与关系更贴近于内心情感需求。而在线社交网络又是一个鼓励人们表露自我、交换个人信息的平台。

随着在网上漫游的时间越来越长,隐私泄露的信息量(隐私信息、行为规律、偏好动机)便越来越大。

果断拒绝陌生来电也是我们逐渐学会并孰能生巧的一样技能,经验丰富的成年人看到陌生的来电号码会直接挂断。这类频繁骚扰逐渐让人无奈又无感。

我们很少会疑惑电话那方的陌生人是如何知道我们的私人联系方式,他们的电话属地来自全国各地。当我们不知不觉登录一个新的APP,注册了一个账号时,个人信息就会被贷款公司、售房公司、甚至是考试机构记在小本本上。

也许我们顺手帮朋友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随机登录某网址,我们的信息都会被不同的公司掌握。

隐蔽下那些被侵犯的隐私

有时我们会点击弹窗“授权使用个人信息”,但有时某些社交媒体连声招呼也不打,直接冲破我们的网络防护墙。

如前文提到的网友许先生,他因QQ浏览器未许可获取了自己的隐私而将其告上了法庭。

江西某法院最终裁定QQ浏览器APP的行为为侵权行为,腾讯需立即停止在“QQ浏览器”APP中获取用户微信以及QQ账号中的头像、性别、生日、地区等个人信息,以及好友信息的行为。据了解,今年5月,国家网信办曾发布《百款常用App申请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权限情况》,对包括@QQ浏览器 在内的百余款APP开展分析统计,多款常用APP,均存在过度获取用户隐私的行为。

无独有偶,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近期在“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十款违法有害移动应用存在于移动应用发布平台中,其主要危害涉及恶意扣费、隐私窃取和赌博三类。

它们分别为:

1、《小历》(版本1.0)、《头像吧》(版本1.0)、《Pictu》(版本2.9.1)这三款移动应用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授权的情况下,通过隐蔽执行、欺骗用户点击等手段,订购各类收费业务,导致用户经济损失,具有恶意扣费属性。

2、《Ramadan Wallpapers》(版本1.1)、《Charge and Sync Dock Reviews》(版本1.0)、《MayDayOnAir》(版本2.0.6)这三款移动应用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授权的情况下,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具有隐私窃取属性。

3、《德汇科技》(版本1.2)、《特米科技》(版本1.2)、《天汇幼儿园家长端》(版本1.2)、《竞技欢乐牌—精品游戏》(版本1.0)这四款移动应用涉及赌博,通过押点数、斗牌、博彩等形式进行含有赌资往来的赌博活动,涉嫌违法并使用户存在财产风险。(来源:新华社)

FACEBOOK发展史上的两次危机都与隐私泄露有关。2006年“动态新闻”危机和2007年“灯塔”危机。2013年,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上的“LIKE”某些事物会暴露用户的智商、性取向等重要信息。2018年3月,FACEBOOK又因隐私泄露丑闻进入新闻报道视野内。

hougarden

美社交媒体平台脸书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 (新华社 沈霆/图)

三天可见的隐私倦怠

难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信息正在被“监视”?经济学家Acquisti称,“在个人隐私方面,人们可能无法成为经济上的理性人”。他认为,与隐私有关的决策受到不完全信息、有限理性和心理偏见的影响。乐观偏见可能会导致个人不采用保护隐私的预防措施。

我们一边享受着网络生活的便利,一边大方分享自己的生活,一边又在担心着是不是过度曝光了自己的生活。

但大多数网友对于网络隐私被泄露,被窃取这件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了。有时,我们也会主动提供给运营商自己的信息以获得更便利的娱乐活动。网络世界的那一方想侵犯用户隐私也绝不像优衣库里的纽扣摄像头一样明目张胆,而是逐渐消耗你的耐性,给予用户甜头,用甜头让用户自愿提供隐私数据。

拿吃饭来说,登录大众点评app后,会得到相应地理位置附近推介的最佳餐馆;我们拿起手机出门,就餐后直接用微信或者支付宝付款;假如这个餐馆与某个供应商合作,也许付款后,自己的微信自动关注了某公众号。

一些人可能会说,自己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没什么隐私可泄露的。但事实是,隐私不是你有什么坏事要隐藏,隐私权是《民法》赋予公民的权利,是个人生活私密权。当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个人秘密信息时,任何人都无权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信息。

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交媒体中,已经逐渐懈怠。Facebook统计数据表明,用户信息发布、 状态更新、共享内容以及安装应用程序等方面的主动性已经下降,这种逐渐减少、甚至放弃社交媒体使用的现象称为 “社交媒体倦怠”(Social Media Fatigue)。

经济学家Gartner的研究表明,隐私是移动社交媒体用户的主要关注点 ;调查发现,高达39.1%的用户表示在使用移 动社交媒体时会对个人隐私安全有所顾虑,甚至21.5%的用户由于个人信息安全而放弃社交媒体的使用。这就不难理解微信推出朋友圈的三天可见,微博推出的半年可见。

但仍旧有大多数网友在这件事情上表现纠结。在他们的思想中,没有足够的动机去进行隐私保护。即便大多数人都知道风险,但很少转化为实际的保护行为。为了自由、便利必须付出代价?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未来的我们可以用自主和自由换来舒服和安逸。

现在存在大量数据的社交网络就像是所有人的伊甸园,裸露生活着,所有APP、机构都会知道我们的信息,经济学家Acquisti说,如果想打破这一切,就须像亚当夏娃逃出伊甸园。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Comment
Verification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