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中关村
在海淀区上地三街和信息路的交叉口,画个起点。
终点定位在腾讯总部的新大楼,途经七街环岛、上地西路,再穿过中关村软件园一期和二期的每一个分叉口。
这条路和多数“后厂村人”的通勤路线不同,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片土地发生的变化。
“十几年前,环岛以北都是荒野。”
如今这片尘沙飞扬之地却成了“中国的硅谷”,以东西两边的快手和腾讯为边界,中间不足3平方公里的地方夹着百度、新浪、网易、滴滴等多家互联网公司,还有神舟、中兴、广联达、IBM等老牌科技巨头。
子弹财经影像《交界线》第3期,我们从上地三街出发,走进传说中的后厂村。
试图透过镜头捕捉“光鲜”、“焦虑”、“拥堵”等等标签之下,后厂村和交织在这里的人,呈现给外界最真实的状态。
无形的高墙
沿着信息路一直向北走。
用张旸的话说,“这条路能看到最‘西二旗’的样子。”
干净的街道,整齐修剪的绿化带和隔离带,还有东西方向的上地一街到十街。
20年前联想用FM365进军互联网的时候,就在这里扎根。如今两边的老牌科创企业已经数不清了,但建筑依旧保留了上个世纪末的味道。
即使是墙面用了更大胆颜色的外企,也仍有一股浓浓的包豪斯工业风格。
张旸在这里工作了整整8年,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信息路,哪家公司在哪个方位,哪栋大楼又换了主,他都能说出一二。
“这里几乎每一栋建筑,都有个响亮且先锋的名字——XX大厦,但实际上多数都不到10层,毕竟有年代了。”
走过方正、华为大厦再绕出七街环岛向西,第二个路口就是后厂村的一角。
如果说除了后厂村这个名字,周围哪里还像个村子?
答案一定是密密麻麻的高压线缆,线缆下面则是60米宽的绿化带,把上地喧闹的街道和软件园里的一切隔开。
沿着线缆继续往北,很快就能看到后厂村的地标——软件广场。
虽然是软件园的正门,但仅一期的园区就有7个机动车出入口,唯独这个“正统”的大门不能进车。
它更像是中国建筑特有的“门脸”——宽阔的广场,复杂的造型,甚至还有专属的网站,两边的建筑负责接待外宾,但园区里工作的人几乎很少从这里通过。
“能进车的门很多,大家也都住在不同的地方,肯定会找比较方便的入口进出。”
住在龙泽的许黎就在软件园一期工作,北边的8号门是她开车通勤的必经之地。
从这道门开始就是后厂村的地界。
“我们平时很少说自己在后厂村工作,基本都说软件园,知道的人一听就会立刻明白‘哦!后厂村啊。’”虽然许黎对这个标签并不在意,但可以明显感觉到话里透出的自豪。
相比外界常说的“高智商”,“高强度”这些刻板印象,一期的软件园在许黎看来,更像一座大花园——整齐修剪的绿化带,高密度的绿植,湖景,喷泉一样不差,“甚至还有个专门的观景台。”
如果不是墙上的标语——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会以为自己走进了某大型社区的公园。
而像这样的墙,在园区内已经几乎见不到了。
真正将里面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分开的,是各种形态的植物——有一人高的灌木丛、成排分布的乔木。
你甚至能轻易看到每家公司院子里窜动的人流,却没办法从门卫视线之外的任何地方找到可以钻进去的空隙。
就是这些树,成了一期软件园里无形的高墙。
也是这些树,把每家公司分成了不同的小天地。
多数公司内部都有自己的食堂、健身房、便利店,除了有其他事情,否则一整天都不需要出来。
谈到外人常说的后厂村是“美食的荒漠”,许黎笑了笑:
“来这里都是工作的,又不是旅游,何况食堂吃腻了还可以串门去其他公司的食堂吃,再不够也能点外卖,周围饭馆虽然少但偶尔换换口味还是没问题,外卖也能直接送到公司门口。”
她并不觉得在吃饭这件事上,有什么太大所谓。
“高墙”之外,无论是便利店、星巴克还是零星的几家餐馆和茶楼,甚至是商业酒店,都散布在软件园一期的各个角落。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的接待需求,这座园子都可以满足。
而对于像许黎一样在园区工作的人来说,能有一个安静、干净的办公环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大儿子就在这里面上班。”
负责北侧片区清洁的张叔6年前跟老伴从老家来到北京,带孙子的同时想赚点收入,就来园子里应聘。“因为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只要把负责的片区打扫干净就可以回家了,儿女的房子就在不远的地方。”
很难想到在这里做保洁、修剪花花草草,一个月只有2000多工资的大爷大妈们,有不少都是软件园里高薪人才的父母。
对他们来说地扫干净就行了,拿多少钱并不重要。
下午4点,开始陆续有大巴车驶入园区。一个小时后,几乎每家公司的门口都会停着整齐的通勤车,除了像许黎一样开车上下班的,家远的都会骑共享单车或者坐大巴去最近的地铁站。
“有几个是园区的班车,其他都是公司自己的”,多数班车目的地都是西二旗地铁站,福利好一点的会直接开到龙泽或者回龙观。
从园区北门出去,就是后厂村路。
十万后厂村人,有不少都住在城北的龙泽和回龙观,所以这条路上的车自然比其他路多一些。
以前这条路很窄,上下班都堵,现在路修宽了甚至还在中间加了隔离带。
“要说堵车,确实很烦,有时候下暴雨连路灯都会灭掉,但话说回来,北京有几个密集型产业园区敢说自己不堵车?”
许黎平时开车,在早高峰肯定要排会儿队,晚高峰因为各公司下班的时间不同,经常只用等红绿灯就能过去。
在她看来,后厂村再到整个西二旗的交通错综复杂,但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公交专用道,甚至是通往回龙观的自行车专用高速,“只要多尝试,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通勤方式。”
如何优雅地上下班,是每一个后厂村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被这些绿色的“高墙”隔开的,除了西二旗喧闹的车流,还有园区里不同企业间各自为阵的生产和生活,那些后厂村的华丽标签,不过是这里最普通的日常。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恐怕是园子里无处不散发的安静气质,在他们看来,已经近乎于安逸了。
但这些“高墙”隔不断的,是整个科技行业发展过程中迸出的能量,这种反差在软件园的二期来得更直接。
浪潮
和一期最大的不同,是二期不再有“园”的概念。
在这里你可以很轻易地走进任何一家公司的办公楼,不再有层叠的绿化带和封闭的门禁。
建筑从体量到立面设计也更前卫,在网易、新浪、百度、联想、腾讯等大厂扎堆的二期末端地带,这种视觉冲击更明显。
“这里就更不像村了,倒是像座‘血汗工厂’。”
高企的大楼,密集的玻璃幕墙,“越往大厂的方向就越有一线城市的样子”,在百度设计部工作的锐哥这样形容他每天办公的地方。
建筑体量更大了,代表着养活的人也更多了,仅这附近的5家公司还不算没全搬过来的腾讯,据估测就有将近4万人。
人多了各公司的配套也更健全,食堂、图书馆、咖啡厅、健身房、台球室和各种球场一应俱全,锐哥还说“有些宅一点的程序员甚至可以几天都不回家,工作生活一条龙公司都能给解决了。”
相比一期的环境,他更喜欢这里的感觉。“年轻人多,也更热闹一些。”
因为附近的几家公司都是互联网企业,有时候还会在这附近搞搞联谊,给各自积压的优质单身男女提供一些机会。
锐哥的日常里,关于这部分的记忆尤其深刻。
在后厂村的互联网浪潮之下,无论是共享单车停车位、网约车临时停靠点,还是骑着电动穿梭在百度科技园里的外卖小哥,这些极具互联网属性的画面都鲜活地刻在这儿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有好几万人的营生,而他们做的事情影响到的人,更远不止这个数字。”
说到这儿他指了指远处盖了很久的腾讯总部:
“等腾讯的人都搬过来了,可能路上会更堵。”紧接着补了一句,“但后厂村影响到的人也更多了,不是么。”
外面的世界
晚上6点30,后厂村路上回家的班车蓄势待发。
另一边,3公里外的送餐员,正等待进入园区送上今晚的第一份订单。
说到苦不苦,锐哥表示自从来到了后厂村工作,被问到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
“北漂哪个不苦?来北京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这里都是各个垂直领域最顶尖的公司,如果有人跟我说因为堵车就想逃离,那一定是有病。”
晚上9点,还有不少人在这座千亿产业园里继续工作。
另外的人已经乘坐大巴车回家。
但无论学历、智商还是产能,在任何一家后厂村的企业里都互成正比。
许黎曾跟朋友这样形容在这里工作的人:“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月薪5万,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一定是有绝对的实力。”
可以预见,这片土地从腾讯的入驻那天开始,会掀起更大的浪潮。
软件园南侧,八维教育还在源源不断为IT行业输送人才,门卫大叔告诉我们:
“去马路对面上班,是这里多数人的梦想。”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