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English
Share

Vlog是个筐,新瓶旧酒都能装

财经Author: 懂懂笔记
Vlog是个筐,新瓶旧酒都能装
Summary近一年时间,Vlog席卷各大社交平台、视频平台,大有当年短视频萌发之势。

近一年时间,Vlog席卷各大社交平台、视频平台,大有当年短视频萌发之势。一时间,各类短视频平台都开始打上Vlog标签,补贴、扶持、造星动作此起彼伏。

虽然是舶来品,但是国内Vlog的发展势头似乎并不逊色于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Youtube, 只不过内容创作思路,似乎并没有跳出Youtube上众多博主的窠臼。

数据显示,Youtube每小时大概诞生2000条Vlog, 创作主题的主要涉及旅游、美食、宠物,多数创作者上传Vlog只是为了表达展示每日的所闻所见,似乎成了一种视频日记簿。

对于国内市场而言,Vlog的出现也让很多短视频博主或者MCN机构在迷茫中看到了一丝希望,转型也被频频提及并付诸行动。但是也有行业内人士表示,如今不少短视频创作者开始自称Vlogger,这些个人与MCN机构在Vlog的标签下,似乎并未脱离短视频甚至直播的影子,呈现的依然是充斥大量演绎化的内容。

有分析指出:大部分Vlog作品和Vlogger的确是火了,但这样的形态仍难掩虚火的内核,未来的Vlog市场很难依靠这种虚火持续和壮大。那么,Vlog行业是不是真如分析说述,只是换汤不换药呢?

Vlog只是短视频的“小变种”?

hougarden

“短视频时长短,很难表达完整内容,Vlog绝会是短视频后的新风口。”

和不少内容创业者一样,从事了一年多短视频内容策划、制作的李奕强,最近在名片上印上了“Vlogger孵化”的Slogan,连在社交平台上的自我介绍也多一行Vlog内容创作运营。

作为连续创业者,这次交流与一年前谈及短视频领域创作运营时的思路不同,他笃定地告诉懂懂笔记,自己已经从短视频领域彻底转型,切入了更符合当下发展潮流的Vlog及Vlogger孵化。

当被问及,Vlog到底与短视频有什么差别时,李奕强若有所思地停顿了一会儿:“(Vlog)时长比短视频略长,可以表达的内容会更加全面,话题相对也完整,说白了,可以塞下更多信息。”

在他看来,这一点完全可以在部分短视频平台都开始放宽内容时长的限制分析出来——多数平台正在推进Vlog内容形式。相比15~30秒的短视频,主流Vlog的时长常常在4分钟以上、10分钟以内。

“近半年以来,我们公司旗下一些网红创作的视频时长,大多控制在6~7分钟之间,这是我们摸索出来的最有效时间。”尽管视频内容依旧是过去短视频涉及的美食、美妆话题,但他们的拍摄手法都采用了“一镜到底”,多数是由网红自行拍摄,外景更多运用了自拍杆,减少了专业摄像的辅助工作。

李奕强解释称,之所以让网红自行拍摄Vlog,为的是让画面内容看起来更加自然和真实,更像独立创作的作品。这样可以减少专业视频策划、干预的痕迹,“哪怕画面抖动越厉害,场景构图越普通都没关系,这样的Vlog显得最自然。”

“你看油管上面大量的Vlog视频,拍摄手法一点儿都不专业,相当草根,可这种真特能打动人。”业务探讨中,他和不少内容机构的负责人都认为,Vlog相比短视频的最大特点——就是更加草根,只表达内容,完全不加修饰。

但是在几次交流中,懂懂笔记发现除了时长与视频拍摄的手法之外,李奕强似乎也说不清Vlog与短视频间还有什么明显差异。能看到的变化是,由于短视频平台时长限制,他和团队已经转件将Vlog发布载体转向社交平台、在线视频平台了。

“今年以来,每个做好的视频内容在B站上的播放量,平均都能够破三万,这数据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李奕强表示,接下来对于团队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在Vlog的基础上实现广告合作变现,孵化出更多能够够独当一面的Vlogger。

或许,在不少短视频内容机构眼里,Vlog就是加长版的短视频,是短视频的“小变种”。只要在短视频制作的基础上加长时长,转为自拍的形式,都能够被称之为Vlog。于是乎,很多曾经的短视频创作者,“瞬间”成为了Vlogger。

那么,在一小部分的早期Vlog玩家眼里,这思路是不是很正常?

早期玩家的Vlog频频碰壁

hougarden

“早期玩家,大多是年轻留学生为主,他们受油管Vlog模式的影响很大。”

去年年中从澳洲留学归国的马佳宏,与同样有留学经历的两位朋友,在国内开始搭伙儿做起了Vlog。与“机构”为主的Vlog创作者不同,他们仨人各自专注、擅长的领域不同,他以宠物Vlog为主,而两位朋友分别以市井话题、美食话题为主。

马佳宏告诉懂懂笔记,早在留学期间自己就常常在油管上发布旅行Vlog,而在国内开始Vlog的这短短半年内,却陷入无尽的反思。只因为他和朋友发布的Vlog内容,在各平台播放量十分惨淡。

“这是以前在油管上未曾经历过的,一开始以为内容水土不服,也尝试过微调。”马佳宏分析,他一直延续在油管上穿篮球背心、头戴鸭舌帽,灰头土脸的样子自拍Vlog,后来看到被看客吐槽太丑,改为半身出境之后,又被吐槽身材胖。

他发现,国内的Vlog观众似乎更愿意看脸,这与他以前的思维模式迥然不同。原本他认为,Vlog最大的价值在于向观众展示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自身的颜值和打扮,除非是美妆Vlog。但是在国内形象差的Vlogger似乎遭遇了问题,“有很多观众的关注点,并没有在猫粮狗粮、用品的介绍上,而是我们的形象。”

而他的另两位朋友,也经常被用户Diss视频内容毫无诚意,口述介绍缺乏逻辑、太多絮叨;自拍方式难以将主题展示完整,还透露着“随便”的感觉:“说我们更像是自娱自乐的扫街自拍,只是自满自足的美食小视频,真没意思。”

“Vlog翻译过来是视频日记,原本大都是顺手拈来,毫无筹划的创作内容。”马佳宏辩称,国外Vlog都是这种方式创作的,那些强逻辑、强思路、强策划的视频,尤其是看起来让观众赏心悦目的已经是PGC范畴了。

在接受欧美Vlog文化的年轻人概念中,Vlog就是UGC最接“地气”的表现方式,随手打开手机自拍,就可以随时记录,在没有筹划的情况下,简单介绍你想表达的想法,不可能做到细致、面面俱到,这才是Vlog真正的意义。

但是,这些内容一开始几乎没有人理睬。

“无意中看到路边有好吃的,立马开始自拍,出去玩看到有啥突发事件,马上开始记录。”马佳宏表示,到目前为止国内最贴近Vlog的视频内容形式,当属吃播了,尤其是那种“轧马路”的吃播视频,处处透露着最原始的纯粹。

他多次强调,纯粹与随便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纯粹是尽可能极简地表达想表达的主题,如美食的口味一定会介绍清楚,价钱也会展示清晰,甚至提供美食路书,方便用户找寻。至于主题外的一切花俏内容,一概省略。

“极简、纯粹被不少国内观众说成是随便,的确让人有些失落,却无可奈何。”马佳宏说,尽管在油管上他还算是小有名气的Vlogger,但在国内的视频平台上自己的Vlog却处处碰壁。

那么,作为职业的Vlogger,类似他这样的原创作者是否应该根据本土化(欣赏)特点,进行内容上的优化呢?

很多Vlog就是新瓶装旧酒

hougarden

“我和朋友参考了许多B站上的知名Vlog作品,但结果却让思路更分裂了。”

马佳宏介绍,为了让Vlog作品更加本土化,他和友人特地在视频平台上搜索、观看了大量的高点击Vlog。然而,让他感到十分不解的是,这些视频有不少仅仅只是标上Vlog的标签,内容却难掩“演绎”的味道。

他指出,有不少作品甚至在封面上标注着“Vlog”的字样,但点击进去一看,却是一些明星在路边摊吃饭、小网红在聊美妆。拍摄形式上,全景、中景、特写一应俱全,大量的镜头,多摄像位的切换,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上去都不像Vlog。

“但神奇的是,这些视频作品动不动就是百万播放量,弹幕几乎满全屏幕。”马佳宏略带无奈地说到,观众点评的几乎都是那些明星的举止,与内容毫无关系,与其说是这是视频日志,不如说是有策划、有思路、有表演成分的明星真人秀视频。

在他和一些朋友们看来,这些火爆的视频内容完全看不出丝毫的“纯粹感”,从内容、人物、主题再到拍摄手法,一切都是高高在上,让观者充满仰视感觉,一点也不“亲民”和质朴。究其火爆原因,无外乎是依靠明星、网红、KOL在为这些视频作品拉来流量。

“不少Vlog作品之前都是PGC机构制作,Vlog概念火了后开始蹭标签。”在观看了大量号称Vlog大作的内容之后,他和朋友感觉更加迷茫,在Vlog本土化上面几乎无从下手。

在马佳宏看来,当下的Vlog要想受到用户的欢迎和喜爱,要么是自带流量的明星开博,要么是耗费大量精力,将博主包装成网红KOL。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环境下,完全原生态的内容,再好看、再纯粹,似乎也难以异军突起。

“国内社交平台也好,视频平台也好,推Vlog的选择也与油管有很大差别。”他们猜测,国内很多知名内容平台主要首推有流量、有明星的作品,尤其是在“刷量”的辅助下,播放数据越高,越能成平台的重点推荐。

在和另外几位同样有留学经历的Vlogger交流时,懂懂笔记普遍发现,他们都承认无论内容多么质朴,多么贴近生活,只要不“刷量”,缺少明星或是网红作为主角儿,现阶段只能在很多平台的末端苦苦挣扎。

然而,当问及他们是否愿意转向这些形式,寻找更知名的拍摄对象合作策划符合现阶段欣赏口味的作品时,所有人都果断地表示回绝。

“Vlog这一概念现在很新,也少有纯粹的Vlogger能变现,所以我并不着急。”其中一位近30岁的旅游内容Vlogger告诉懂懂笔记,即便一些发布的作品播放量平均达到三万左右的知名Vlogger,也很难依靠广告合作实现盈利,“一些小合作几百一千的,根本谈不上是变现。”

因此,他们都认为在绝大多数创作者都无法盈利的前提下,何不继继续粹地拍出自己想玩的内容,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观念。即便现在国内视频平台主流观众不看好,能通过纯粹的Vlog作品表达自己的声音,就很满意了,“我相信大家渐渐会看到真正的Vlog与短视频、网综等视频形式本质上的不同。”

结束语

作为舶来品,Vlog一词近一年来的大红大紫,与国内视频和社交平台的推动,以及大量创作者的参与有紧密联系。现实中,一些内容机构、视频创作者都知道Vlog是热词,任何作品都可以与其扯上关系,这样才会尽可能带来流量。

对于很多人来说,所谓Vlog真正的意义、形式已经不是那么重要,无论短视频、网综、营销内容,稍微修改、调整后,就可以都成了全新的Vlog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无可厚非,就当Vlog是一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但是在一小部分创作者眼里,Vlog源于生活,发乎于真实,更应该是生命的真实记录和分享。这种态度不一定很市场化,也不一定会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他们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简单地坚持,让Vlog在国内的本土化过程中,能够逐渐找回“记录”的本质。这种精神,很顽固,但也很酷。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