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English
Share

探寻国产高值耗材领域蕴藏的市场机遇

财经Author: 梦想家菜菜
探寻国产高值耗材领域蕴藏的市场机遇
Summary近年来,国家释放政策红利鼓励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中美 贸易战以来这一情况更加明显,未来医疗……

本文是创投观察系列的第184篇

分享人:征和惠通 医疗投资合伙人 张志玲

编辑:蔡姝凝

hougarden

近年来,国家释放政策红利鼓励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中美 贸易战以来这一情况更加明显,未来医疗器械的国产化将给国内企业带来大量机会。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5000亿元以上,过去数年复合增长率接近20%。对于投资机构而言,这显然是必须抓住的市场趋势。

通常所谓医用高值耗材一般指对产品安全性要求高、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环节、限于临床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疗器械,主要用于专科诊断和治疗,如心脏介入手术中的血管支架、骨科关节替换手术中的人工关节、以及微创手术中用于观察的内窥镜等医用耗材。

目前,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与进口产品相比,大多数国产高值耗材产品还处于劣势。少数能占据市场优势的是微创新类产品,这类产品已经在心脏支架、骨科创伤等少数细分领域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但其他大多数领域,如内窥镜、骨科关节、起搏器等领域,仍然由进口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都超过50%。

让人乐观的是,国产高值耗材也掌握着进口产品不具备的几项优势。首先是与医院和临床医生的沟通方面,国内企业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内企业的研发人员可以与临床医生及时沟通交流使用情况,并根据医生的需求对器械做出调整和改进。其次,国产厂家可以根据临床的需求设计出更适合我国医生和患者的产品,这点也是进口厂家很难做到的。

从研发模式来看,目前国产医用高值耗材分为两种。一种是仿制进口器械,或在其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我们称之为微创新产品;另一种是完全自主创新的产品,针对并没有进口产品出现的市场。对于第一种产品,国家政策鼓励医疗创新,执行层面招标和医保付费均向此类国产产品倾斜,未来十年将是国内医用耗材领域进口替代的黄金时期;第二种产品,不在进口替代的产品序列之内,国内企业需要从零开始进行学术推广和市场教育,逐步提升产品的渗透率。

涉及到具体的细分领域,我认为高值耗材在介入治疗领域的应用最值得关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介入医学开始在国内兴起,发展到现在,我国的介入医疗无论是治疗的病种数量还是从事的医师队伍人数均已达到世界前列,每年手术量已超100万台。如此巨大的应用该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介入治疗对于器械的依赖程度较大,绝大部分的介入治疗术都需要配合高技术路径的器械完成,而且在介入治疗手术的费用中,器械部分占比较高,部分手术可达80%以上。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为相关医疗器械打开成长空间,内窥镜作为介入治疗的重要器械市场规模巨大。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2015年内窥镜市场规模为156.15亿元,2017年达到2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24.7%。从市场占有率来看,目前内窥镜厂商集中度较高,日本和德国厂商占据主导地位,进口替代刚刚开始。

而此类进口替代刚刚开始的细分领域,恰恰是我们一直比较看好的。通过多年的市场教育,进口品牌已经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然而,进口产品高昂的价格使得很多病人望而却步。适逢国内新出台的医保控费政策鼓励医生使用性价比更高的国产产品,这个阶段正是国产耗材进口替代的好时机,而那些拥有核心技术的优秀产品,应该会迎来销量的快速增长。

对于那些走完全自主创新路线的国产高值耗材企业,我们也在持续关注,我们一直比较看好那些未来十年内国内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和独家产品技术的企业。国内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近几年间,和美国、欧洲和以色列先进国家、地区的产品相比,国产产品的代差在缩短。根据行业数据信息,一些优秀的国内企业,已经将同代产品的上市时间缩短到3-6个月。某些国外率先推出的先进产品,比如耳鼻喉科市场的药物涂层可降解支架的产品,国内市场也很快研发出了同类竞品。

最后补充一点对医疗耗材生产企业的建议。由于医用高值耗材固有的行业特点:相较于药品,单个产品的天花板更低,所以企业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来不断扩充产品线,拥有丰富产品集群的平台型公司,将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例如某一疾病领域所涉及的医疗器械可达几十种,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