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English
Share

为什么TVB打不开内地市场?

生活Author: 新剧观察
为什么TVB打不开内地市场?
Summary“呐!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心。”“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这两句港剧中的经典语录想必大多数的观众都不陌生。

“呐!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心。”“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这两句港剧中的经典语录想必大多数的观众都不陌生。

谈到港剧,不少70、80后乃至90后的观众都有很多相关记忆。从金庸武侠剧中走出的俏蓉儿、呆郭靖,再到律政剧中头顶假发威风凛凛的大状,以及经典宫斗剧中的如妃等角色都在港剧史上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了新世纪,港剧面临内忧外患逐渐疲软。为了挽救这一颓势,港剧选择与内地视频平台合作打造新港剧,至今已出产了不少作品,这样的合作看似有效刺激了港剧的生产,迎来了复兴之光,但新港剧真的能够拯救港剧江河日下的状况吗?

01.港剧的黄金十年,

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港剧的风光年代也拉开了帷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又被誉为港剧的“黄金十年”,这时候的作品制作粗糙却不失经典。按照主人公的生活状况可大致划分为三类:草根民俗、豪门恩怨以及中产的生活。

草根民俗类的故事生活气息极浓,重点讲述底层民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平民化的故事去感染观众触发共鸣效应。

而对于豪门恩怨类的故事,观众大多是处于观望者的姿态。且港剧中的豪门恩怨跳脱出了家庭剧的窠臼,并非是以狗血的剧情、复杂的人物关系贯穿其中。更多融入了“商战”元素,让豪门能够真正地撑起来,且在内外作用下豪门恩怨类的故事转折性更强,也会更加吸引观众。

港剧中描述中产生活则以行业剧居多,尤其是律政题材、警匪题材以及医疗题材。相比内地行业剧目前大多还处于在行业的外壳下谈恋爱的状况,港剧的探索的确更加成熟,故事的精彩程度也可圈可点。

尤其对于律政题材这种类型,国产剧对此探索的精品较少,甚至不少作品还因专业度不够颇受争议。但港剧中的律政题材剧集却是佳作频出,在法庭上争锋相对又神采奕奕的大状形象成为港剧中的经典记忆,其代表作有《壹号皇庭》系列,《怒火街头》《律政新人王》等。

hougarden

对于行业剧,港剧所涉及的广度也是值得称赞,不仅有常见的律政、警匪以及医疗,还有涉及消防员的《烈火雄心》;讲述咖啡师的《猫屎妈妈》;描述当铺故事的《当铺爸爸》;叙述建筑行业的《建筑有情天》……

港剧除了在行业剧中有较成熟的探索以外,还开辟了新的类型剧,如由《金枝玉叶》开启的宫斗剧风潮以及《寻秦记》带来的穿越剧热浪,港剧对此的创新对之后国产剧相关内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港剧之所以能够在上世纪风光无限,与其叙事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讲述贴近民情的草根民俗类故事、中产生活还是处于云端之上的豪门恩怨,港剧的叙事风格都是生活化与娱乐化相结合的快节奏叙事风格。

生活化的叙事让港剧平易近人,即使是豪门恩怨也紧紧围绕着观众都能理解的家庭伦理进行;而娱乐化的叙事则让港剧能够满足新时代观众对于审美娱乐的观剧需求;快节奏的叙事方法也让港剧即使长篇巨制也充满转折,能够更好地维系观众的黏性。

港剧在情节上遵循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大段落叙事环环相扣,小段落则采用好莱坞叙事模式,在意识形态的表达上多是“忠义仁孝““家庭团圆”,在整个故事上以“大团圆,小波折”为主要叙事基调。

02.从电视台到视频网站,港剧与内地交流合作的两个阶段

1983年第一部港剧《霍元甲》在内地首播,这部剧在广东电视台首播后又被中央电视台引进,随后在各地电视台多次播出。

霍元甲这一人物形象背负着国仇家恨,既有侠义精神又顾全民族大义,他的民族英雄形象在此时的观众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部剧以及之后《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相继引爆内地荧屏,它们的火爆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造就下两地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相对于此时港剧的娱乐风格,此时的内地文艺界刚经历了伤痕思潮,进入到文化寻根的阶段,精英意识占据着文艺界的主流。

港剧此时的来袭,如春风般抚慰着大众紧绷的心灵,让他们能够在紧张的思想建设之余有喘息的机会,感受来自香港的时代风尚。

1997年这个时间节点对于内地以及香港的民众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在香港回归之际港剧的北进达到了高光时刻。率先出发的便是金庸武侠剧,如《鹿鼎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眼看古装剧在内地的火爆,时装剧也不甘落后。1998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的《天地豪情》系列为香港时装剧在内地的热播打了个样。

反观此时的国产剧对香港的输出却相对单一,大多在于历史剧。这也是由于此时的国产历史剧大多叙事严谨,很尊重历史。而港剧对此的创作却显得较为大话,大多为虚构故事。

从《三国演义》引发的国产历史剧热,到《还珠格格》彻底引爆这股来自内地的历史热。然而在2003年之后,这股风气又逐渐淡去。一是由于审美的疲劳,二则是在于之后国产历史剧的创作也出现了诸多的“大话之作”,与原来港剧对此的创作有相似之处。

在香港回归后,两地的影人也有诸多交流以促进剧集的创作。其中张纪中导演就致力于将香港的武侠剧“翻译”进内地,如2000年翻拍的《笑傲江湖》,且这部翻拍剧在制作时武术指导完全保留了香港的班底,积极地汲取来自港剧的创作养分。

在北进的过程中,为了更加实行内地观众的观剧需求,港剧也在进行积极的调整。如历史剧中严谨度的加深,从《甄宓传》《金枝玉叶》的创作中就可看出港方对台词、服化道等方面准备更为贴合历史。

在故事背景的叙事上也更加贴近内地观众的心理状态,如《京港爱情故事》《岁月风云》等剧就采用了双城叙述模式,将主人公分别置于北京和香港的两地背景。

在港剧与内地的合作方面,最初是从电视台开启的合作模式。2000年TVB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尝试第一部合拍剧《一往情深》拉开了合拍剧的帷幕;在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TVB与中央电视台合拍《岁月风云》;2008年TVB与上海文广合拍《摘星奇旅》……

hougarden

近些年来,港剧与内地的合作更引人注目的在于TVB与内地视频平台的合作。2013年由优酷土豆集团与TVB联合召开的“风从海上来——优酷土豆集团与TVB战略合作发布会“。

在此次发布会上优酷土豆集团获得TVB所制作的新剧热剧、历史经典剧目和海量精彩综艺的独家新媒体版权。同年,港剧频道在优酷创下了80亿巅峰流量,超过了美剧、日剧、韩剧的流量。

2015年企鹅影视宣布与TVB达成深度合作模式,这次的合作不仅在于引进TVB的新老剧,还让双方共同作为出品方打造《使徒行者2》《宫心计2》《溏心风暴3》等作品。

2016年爱奇艺、TVB战略合作发布会于“2016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期间举行,此后《盲侠大律师》等新港剧相继在爱奇艺上线。

2018年优酷与TVB、TVBC达成“全球同部剧系列”合作计划,此次优酷拿下TVB 2018年十余部新剧内地网络独家播放版权,包括《大帅哥》《跳跃生命线》《是咁的,法官阁下》《兄弟》等剧。

03.新港剧扭转港剧颓势,这竟是个伪命题

如今的TVB已和内地视频三巨头优爱腾达成深度合作计划,新港剧也由此诞生,在内地发展势头高涨。但新港剧真的能扭转港剧日暮穷途的窘况吗?

2015年《内地与香港CEPA服务贸易协议》正式签署并于2016年实施,其中明确提出将合拍剧视为国剧,并且享受和国剧同样的待遇,审查权也划归省级部分负责,这也使之后视频网站轰轰烈烈的“新港剧”战略开了口子。

对于新港剧的战略计划,优爱腾与TVB也是各取所需。TVB虽然今非昔比,但视频平台还是看重其大量优质IP的储蓄以及情怀牌所积攒下的观众基础。且版权费的日益增长,视频平台对自制剧的创作明显加大了力度,与TVB的深度合作共同出品也是对于自家自制剧的布局,以增加独播内容的体量。

而此时的TVB,因工厂流水线制作导致作品内容与质量良莠不齐流失大量观众,还有影人出走创作动力不够使得其故事套路化严重;加之外部竞争激烈,同为东亚圈的韩剧、日剧以及后来居上的国产剧都严重威胁到了港剧的地位;此外还有盗版问题严重导致的观众分流。

当然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此时香港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佳,对于影视产业的投资也是处于资金不足的状况,服化道还是处于八十年代的水平,网络上还出现了关于港剧“戏服很久远,一件永流传”的调侃。此上的种种问题都导致了如今的TVB内忧外患,今非昔比。

此时视频平台抛来的橄榄枝对TVB来说不得不承认是一次转机,不仅在于打开内地市场获得大量资金的支撑,还在于有机会学习内地先进的制作技术以及媒体生态的转型。

在播出方式上TVB也极大地做出了让步,以《使徒行者2》为例,腾讯视频周一至周五20:00更新一集,内地观众每晚比香港观众提早一个半小时收看,腾讯视频VIP会员更可第一天就抢先看到第1-10集。甚至连TVB台庆剧,内地观众都能比香港本土观众抢先收看。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新港剧复兴运动中,新港剧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呢?客观看来,新港剧大多表现平平,还存在啃老本式创作过度透支情怀牌的问题。

其中口碑与收视齐飞的佳作当属《使徒行者1》,这部警匪剧以单日内地网络播放量突破1亿和总播放量超24亿;以百度指数超110万;五位主演同时进入新媒体指数Top20创纯港剧历史记录;以30.5的跨平台收视率成为TVB年度收视冠军。

然而其他作品呢?大多掀起的水花还是太小。即使是2017年爱奇艺播出的口碑剧《盲侠大律师》其豆瓣评分7.7分;上线十天播放量突破1亿的成绩还是不算太好。

在类型剧的创作突破上,新港剧现取得的成绩也不太明显。还是紧紧地围绕老战场,致力于行业剧、豪门恩怨的故事,如《溏心风暴》《铁探》《心冤》等剧。

hougarden

在创作上明显存在“续集热”的创作风向,如《溏心风暴》系列,《使徒行者》系列,《飞虎》系列,《宫心计》系列……这些创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关注度呈现高开低走的趋势,也因情怀牌的透支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TVB在内地的一系列合作究竟能让它重焕生机吗?现实情况不容乐观,2014年TVB出现五年以来的首次净利润下滑;2015年不仅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减少9%,股东应占溢利(持续经营业务及已终止经营业务)也减少6%;2016年TVB更是发出了首次盈利警告,称2016年度盈利较上年下跌55%至65%。

与TVB抗衡了几十年的ATV,更是在2016年宣布停播,即使之后又复播,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一个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新港剧不能拯救港剧颓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碰撞。从政治的角度看,两地毕竟是不同制度,法律体系差异导致其合作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如上文提及的2008年TVB与上海文广合拍的《摘星奇旅》,虽然作品不错但因合作出了问题,最终双方撕破脸皮对簿公堂。

在意识形态的表达上,两地也有较大的差异。港剧所传达的是个人主义,而国产剧则以集体意识为主流;享乐主义在港剧中较常见,而吃苦耐劳才是内地的主流价值观。

最重要的在于两地的家国观念差异,香港是一座只有城籍没有国籍的城市,在不少香港人心中对于家的概念是超过国的概念的,而内地恰恰相反。这也直接导致了新港剧不能插入内地主旋律剧集的创作热中,只能不断打情怀牌。

当然两地影视产业制作环境的差异也致使香港影人北上不顺,港剧元素进入内地受阻。5月20日香港金牌监制戚其义吐槽内地影视产业中“演员大过导演”的新闻就上了热搜,引发诸多讨论。

不仅对于幕后工作者如此,台前的演员也是如此。诸如佘诗曼、胡杏儿等人都有来到内地发展,虽然在经济上报酬不错,演技派的地位也受认可,但在番位上她们还是担不起一番的地位,常以黑化女配的身份出现在荧屏之上。这也使得她们在离巢之后,又返回香港发展。

港剧在时间长河中曾留下风华绝代的身影,但如今的港剧内忧外患,早已失去了以往的风采。即使是新港剧在视频平台的庇佑下有了良好发展的生态环境,但其自身发展水平有限,本土市场又太过狭窄,港剧的时代终究是湮灭在了时间的年轮之下。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