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English
Share

世上再无「万周君」

财经Author: 未来城不落
世上再无「万周君」
Summary2019 年 5 月 30 日,业内消息确认,全忠将出任泰禾集团副总裁,分管品牌工作。

2019 年 5 月 30 日,业内消息确认,全忠将出任泰禾集团副总裁,分管品牌工作。

此消息一出,随后就有人评价说,一家企业的底气,并不是说它有个多么牛逼的品牌,而是来自于它的产品和企业文化。

在全忠的履历里面,有一条是「万科周刊第四任主编」,到泰禾上任之前,这条仍被业内谈起他的人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但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企业,大概率做不出另一份「万科周刊」。

一个时代的彻底落幕,就是从原本光鲜的人做出不同选择开始的。

hougarden

《万科周刊》的第一任主编郭钧说,“一个优秀的企业办不出一份优秀的刊物是可以理解的,而一个不优秀的企业办出一份优秀的内刊则是不可能的。”

万科是地产行业内公认比较优秀的企业。《万科周刊》 1992 年创刊,最开始叫《万科周报》,第一期只有 8 页,白皮封面,印刷简陋。

《万科周刊》之前,万科的内部刊物是《万科简讯》,相当于是一份内部通讯。1992 年 1 月 18 日到 2 月 21 日,邓小平南巡之后,王石预感到经济风向会出现变化。3 月 12 日即上线了第一期《万科周报》,开篇辞中说,“万科急于摆脱原已形成的小型专业贸易公司的管理模式,而新的体制还在孕育之中。这是一段企业终究要经历并且最后要跨越的时期。”

第一任主编是郭钧,责任编辑是林少洲(第二任主编)。7 月 7 日,万科周报拿到出版刊号「深企字015号」,并正式改名为《万科周刊》。

1992 年,万科周刊两次扩版,但王石觉得还不过瘾,可以更大胆一点,不仅仅关注万科家事,最好放眼全国。王石如果对文章不满意,会直接拉上主编、编辑开会,提出更犀利的观点。王石还会用「帆生」的笔名写文章,针砭时弊、指点大势。

1993 年、1994 年,万科周刊采访过蛇口招商局第一任掌门人袁庚,写过《农民禹作敏》,通过一阵见血、思想前卫、带着浓重理想主义色彩的风格引起巨大反响。有人甚至认为 2005年 之前的万科周刊是「中国顶级的财经媒体」。还有人说,万科发展好,是因为万科周刊办得好。

但也有不同意见,即使在万科内部也是这样。1995 年的地产形势不是很好,一次总经理办公会上,万科常务副总经理质问:“我们是一个企业,办这些酸溜溜的东西干什么?能当饭吃吗?每天花这么多钱,养这么多文人、酸秀才在这里干吗?!”有人点头赞同。王石当场跳起来拍着桌子咆哮,“一帮优秀的年轻人为了这份刊物呕心沥血,连续加班加点,为万科挣得了巨大的荣誉和无形资产,你们身为老总,不但不支持,还说风凉话,我作为万科的董事长、总经理,一定要在我职权范围内给《万科周刊》全力的支持”。

王石看重这份荣誉,但直到今天,很多企业仍然不明白无形资产到底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

hougarden

潘石屹、冯仑都很眼红《万科周刊》的影响力,他们和王石一样,都是 房地产行业内最成功的企业家,最家喻户晓的地产公司创始人,在冒险、开智、创新、视野上当然不能落伍。

2002 年 6 月,潘石屹把《现代城客户通讯》改版成了《 SOHO 小报》,要求主编把它办成「一本有文化内涵的内刊」。《 SOHO 小报》一期 60 多页,访谈、杂文、随笔都有,内容从房地产到文化无所不包,发行量一度超过 25000 册。

冯仑则办了一本和公司同名的企业刊物《万通》,学习万科「文人治国」的方式,它最著名的主编是陈润江。陈润江上任之前还给冯仑提过三个条件:不搞管理、不做业务、不去应酬,冯仑全部应允。

2005 年万通陷入资金危机,冯仑大病一场,「不做业务」陈润江主动申请上前线卖房子,冯仑拦下他说“你把这张报纸弄好,就等于赚了一千万。”

那个时候的人缺钱,但多的是理想。

《万科周刊》的第二任主编是林少洲,他喜欢《菜根谭》,一辈子的理想是做一个儒商,经常像一个出世者那样告诫自己“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名利固然可爱,「唯有牺牲多壮志」才更高级。

林少洲的前任郭钧说,《万科周刊》办得好,不是因为编辑人员多么高明,能约到多么知名的作家,而是不发接见、会议、通知「老三篇」,不捧领导臭脚。“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是一架高效率的赚钱机器。然而组成这机器的,互相咬合、装配在一起的却是活生生的人。”——这才是根本。

“大公司是怎么发生的,我看到的是人变的不一样,人才是万科的资本,我们当时在万科最自豪的就是这一个。当时有很多人比万科更有钱……”,林少洲说。

据说,原先王石会经常泡在万科内网的论坛上,看看谁吐槽了自己,吐槽了万科,用来「听民生」,修正自己的错误。

《万科周刊》反映出的就是万科这种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早期的华为、阿里、腾讯都有这种气质在。他们把企业视作一个家庭,一个宗派,一个并不吵杂的凝聚体。

「青年」万科时期,经常把「理想」这两个字写进年报的致股东信中。2007 年,万科年报中清晰地写着:“万科是一个由鲜明的理想主义和坚定价值观奠基的企业”,但在 2010 年行业总体环境恶化,企业规模突破千亿并蒸蒸日上之后,万科走向务实方向,「宁可放弃伟大成功的机会,也要确保不犯下致命的错误」。

《万科周刊》前主编韦业宁在2010年说,万科周刊是被监管部门叫去谈话最多的一家机构,比所有的主流媒体被叫去谈话次数还多。加上2010年房地产调控拉开大幕,忽然之间,一切争鸣、探讨、冒险,都没有了。他们从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倒向了后者。世界安静了,万周君们退场的时间到了。

《 SOHO 小报》创办 9 年之后,2011 年 10 月 17 日晚上,SOHO 中国高级副总裁、《 SOHO 小报》主编许洋发了一条微博,其中写道“在这个热衷谈论成功、财富和时尚的年代,《 SOHO 小报》安静并执着地走完了她的路。”从创办到停刊,共 119 期。

多年之后,潘石屹也不再是一个理想青年,而是「地产界最会拍人像的企业家」。

冯仑在 2010 年之后逐渐从万通淡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立体之城」和他的个人品牌「风马牛」中,为此一年要飞 200 多次。2013 年,冯仑联合刘永好在温州永嘉拿下一块 765 亩、规划建筑面积 180 万平方米的土地,但最终却成就了新希望地产,自己名利均无所收获。之后,冯仑就从公众视野中越来越淡去了。陈润江也去了御风资本任首席文化官。

在郭钧、林少洲之后,《万科周刊》的主编是丁长峰、全忠、姜宇、单小海、王永飚、缪川、韦业宁、胡贲、陈公正。

以单小海为分界线,1998 年之前的万科周刊主编,除了丁长峰,都在服务万科一段时间之后离开万科,进入了行业,就像最初的《万科周刊》提倡把视野放眼全国一样。而 1998 年之后的《万科周刊》主编们,很少离开万科这条大船。理想退居到生意的幕后。

《万科周刊》后来被「切分」成不同版本,有员工版、物业版、业主版,还有一个网站和不同区域的版本。《万科周刊》的封面上也开始有了美女、客户,成为一个功能型刊物。

全忠投身泰禾,后者把资本视为地产的本质,在扩张阶段,开出三倍高薪从万科、龙湖、万达等企业挖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又在不长时间内离开了。在过去一年时间内,有 3 个人成为全忠的前任:沈力男、伍小峰、余智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办过刊。

资本挥舞大旗,把人们招致麾下。「万周君」们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被削弱了。

“我活跃的时候是地产的启蒙时代”,万科周刊第二任主编、万科少帅林少洲说,但迷恋创造力、张扬个性,那是过去,“我不会这样了”,“现在基本上是资本为王,谁的融资成本低,谁的规模大,谁就有优势。”

早期的「万科们」是以周刊和文化凝聚人,现在的「泰禾们」是以资本聚集人。文化至坚,而资本的本性是流动,这是两种东西,跟谁是内刊主编/品牌总监无关。

《万科周刊》、《 soho 小报》、《万通》被认为是房地产行业内最成功的企业内刊,《万科周刊》的编辑被亲切地称为「万周君」。万科周刊更是给万科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一线职业经理人。

但现在,很多人的心里,世上再无「万周君」。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