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繁华,死于战乱: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
1903年,日本政府在大阪举办了盛大的劝业博览会。在看完来自18国的展品后,一个留着辫子的人隐约感到了“博览”对于教育的作用。他对比了日本各项指标,在日记中写下了“教育第一”的句子,然后回到了中国。 这个人在中学历史书上出现过。他是清末状元,是当时民族资本企业的扛把子,也是第一个开办博物馆的中国人。他叫张謇。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 | 维基百科
缘起
向外国学习
国内,古人很早就有收藏的传统,但官方和私人大多“只藏不展” 国外,18世纪有了类似现代的公共博物馆概念,且张謇之前就有若干传教士在上海等地办博物馆了,但它们的展陈和开放对国人并不友好 徐家汇博物院|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张謇自费赴日期间,还参观了东京的帝室博物馆,那里皇家捐赠的藏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05年,深思熟虑的张謇给张之洞和学部写了两封主题差不多的信,提议道: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博物馆了 以教育为目的 在给张之洞的信中,张謇分析了当时西方的教育形势,认为博物馆是“学校之后盾”,可以起到教育辅助的作用 “东京帝室博物馆”即如今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前身 | 维基百科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但他显然不认为薅老佛爷的羊毛是个好主意。 眼见提议泥牛入海,张謇便自己掏钱修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 与现在我们拿看展当休闲不同,南通博物苑的创立有浓厚的清末维新思想的色彩,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救国 白话翻译很简单:多学多认识,知道啥是啥,就行了。 张謇手书对联 | 南通博物苑官网 在清末,张謇的理念几乎可以说冒着风险参观真实动物来增长见识,难道不比读《山海经》强? 好在,张謇的大生纱厂在这时已初见成效。他用银子给我们砸出了一个真理: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兴建 1905年,张謇花钱迁了30座荒坟,把通州师范学校的植物园扩展成了“博物苑”。为什么不用之前已有的译名“博物馆”?因为张謇要把这里打造成教育和休闲并重的地方,它同时也是一个公园。 整个博物苑主体建筑为北馆、中馆和南馆。张謇为苑总理,负责出资和规划;破格提拔的学生孙钺当了苑主任,负责日常运营。这个博物苑对校外人员是只在周日开放的,假如你穿越回去,那么你需要领一个“观览证”,然后让一个工作人员来引导参观。 博物苑观览证| 《南通博物苑文献集》 五脏俱全 在这座一百年前的博物苑里,你将看到什么呢? 从东门进入,你会感到进入了一个花园,随处点缀着露天的风车、水塔、假山、喷泉等。绕花园一圈的是陈列各种动植物的建筑,包括九间鸟室、八间兽室、八间花竹平安馆和三间温室花房。你可以在其中看到丹顶鹤、东北虎、猩猩、鸵鸟,甚至是鸸鹋。——插句嘴,这只鸸鹋脾气不老好。张謇备注:“产于澳洲,高约丈余,极凶鸷。” 南通博物苑平面图| 据严乃钊测绘 走到花园中间,便是中馆。这里是办公楼,张謇让孙钺在屋顶的“观象台”鼓捣各种仪器。于是从宣统元年元旦开始,南通地方报纸开始出现了天气预报。 如果你想看文物,那你可以来名为“博物楼”的南馆。这里藏品既有传统的古玩和工艺品,如唐代的雷琴和当时刺绣家沈寿的作品,也有一些不能入传统士大夫“法眼”的东西,如林肯床上的木片、晚清凌迟的小刀,和袁世凯复辟时的“洪宪”国旗。 至于北馆,一楼放的是自然标本,二楼放的是书画等美术作品。其中最为张謇得意的是一具12米长的鲸鱼骨架。当时吕四海边有一头鲸鱼搁浅,张謇立马让孙钺负责运到北馆做标本。期间张謇在信里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要把骨架弄坏了:“海大鱼全体骨骼大约可拆取,须令挖泥人逐节挖,勿伤其接笋处。” 后来根据头骨研究,它应该属于长须鲸。现在的南通博物苑还有一个“巨鲸天韵”的常设展,在向张謇致敬。 巨鲸天韵——江海鲸类生物资源专题陈列 | 南通博物苑官网 好的,现在你逛得差不多了,那么可以来苑品出售所买一些纪念品。这里卖的主要是苑里的动植物制品,比如一块钱两个的鸸鹋蛋。折合现在人民币的话,一个鸸鹋蛋只需要200元左右,绝对良心价。 顺便,镇江金山寺有个和尚曾用鸸鹋蛋骗人说是“龙蛋”,直到一个南通人看了才戳破谎言。 捐献藏品,积沙成塔 这些藏品的来源,首先是自然是张謇以身作则,“謇家所有,具已纳入”,然后利用自己游刃于官商间的身份向社会广泛征集。他苦口婆心地写了藏品征集启事,向世人介绍了什么是博物馆,博物馆藏品包括哪些类别,把藏品放进博物馆有什么好处等,呼吁“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 征集启事| 《南通博物苑文献集》 显然,张謇将自己的博物苑视作儿女一般。他亲自写“观览简章”,亲自设计一草一木,亲自写了一个个牌匾和一副副对联。博物苑初具规模时,张謇不无骄傲地写了一首《营博物苑》,其中有一句:“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 这首诗如今刻在南通博物苑的外墙上 | 南通博物苑官网 鉴定考证,集结成书 张謇还请了诸多学者进行鉴定考订工作 孙钺对南通博物苑可谓尽心尽责。比如张謇要做一个陈列药用植物的花坛,孙钺就去军山上采集了一个月。据孙渠回忆,父亲手不释卷,经常翻阅日文的《动物图谱》、《植物图谱》、《鸟类图谱》和《昆虫图谱》等工具书。 孙钺(1876-1943),江苏南通人 | 《南通博物苑文献集》 1914年,两册的《南通博物苑品目》编印了 下册分历史、美术、和教育三部,都属历史文物,共28类1147件。张謇在序中说:“抑闻公法,战所在地,图书馆、博物苑之属,不得侵损,损者得索偿于其敌。”也就是说,哪怕发生战争,博物苑也能按照目录去保护藏品或索赔。1920年日本官兵闯入博物苑,张謇还写信给日本外务省进行了抗议。 当时张謇没有想到,自己死后,这本《品目》会在日军的战火下变成一堆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