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English
Share

告别苏明玉,姚晨的下一个故事「会更好」

转载作者:  吐槽电影院
告别苏明玉,姚晨的下一个故事「会更好」
摘要苏明玉(姚晨 饰)牵着父亲的手,哭得头发纷乱,体面全无。

hougarden

如同一个圆,他们又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

年三十的夜,老宅巷子里。

苏明玉(姚晨 饰)牵着父亲的手,哭得头发纷乱,体面全无。

一本撕破的习题册,在她心里“轰”地点燃一把火。

在漫长的成长期未曾被填补过的亲情空洞,此刻被火光照亮。

她于是似飞蛾,无可救药地往前扑。

灼热,也痛。

如过去的二十多年一样,她和着眼泪一并吞了。

hougarden

《都挺好》的结局是许多人意料之中的“大团圆”。

伤口被迟到的爱抚慰结疤,人们以自己的方式与生活和解。

看起来没那么好,但也,“都挺好”的。

像中国人常说的口头语,透着一丝暧昧的无奈。

在姚晨心里,这无奈更甚。

通透如她,才不认为这是什么大团圆。她将其归类为一个“悲伤的现实”。

“苏大强在失忆后才找回了父爱,而明玉终于释放出的爱,却再也得不到父亲的回应。就像我们真实的人生,经常和爱与和解擦肩而过,而很少真正得到它们。面对命运的无奈,我们只能笑笑说:都挺好。”

hougarden

爽是绝不够爽的。

即使结局一场哭戏唤来了量以吨计的泪水,还是有人愤怒于明玉的“不争气”,没有将他们期待的冷漠报复进行到底。

这境况姚晨早有预期。

我们的采访在结局播出前两天进行。

她坚决不肯剧透,只给我打了剂“预防针”:

“我也看到很多人说,要是大团圆就弃剧了,好像这么说就能够解决问题,但其实不是这样。逃避反而是软弱的表现。”

“你可以不原谅,但你应该放过自己。你接受了自己家庭的不够完美,也接受了自己的不够完美,可能才会更勇敢去面对生活本身。”

我们聊起原著中的“爽文”模式。

姚晨冷不丁定睛,反问:

“爽了,然后呢?”

我哑然。

那一刻我真切意识到,我和绝大多数追剧的观众一样——

我们如何对待苏明玉?心疼、扼腕,可终归是把她当作一个寄托情感的符号,才指望她不顾一切地冲锋陷阵、杀伐决断。至于冲了杀了之后伤口有多大多痛,她是否本性趋光,我们一概不关心。甚至,压根未曾想起过。

可姚晨不同。

4个月,700场戏。一个叫苏明玉的小人儿,在她身体里确确凿凿地生长。

剧终人散,根儿还未拔起。

她没法不疼惜,没法不去设想明玉在“爽了”之后的生活如何继续。

对她而言,所有饰演过的角色绝非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hougarden

01.「皮囊」

成为苏明玉,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构建。

姚晨打了个颇接地气的比方,演员就像一个建筑设计师。

“编剧打好地基,定好整个房屋的结构,把毛坯房交给你。那么导演和演员可以再一起来探讨,要把这个房子设计成什么样子,装修成什么样的风格?”

不能只口说心揣摩,“得施工人员自己来干”。

姚晨干的第一件事,是在进组之前结识了三位真正的销售总监,走进他们的生活去观察、体验。

她的既定认知被逐个打破。

回来后,她跟造型师、化妆师提出了非常明确的造型方向。

先是舍弃剧组借来的大牌服装,换成精致而不昂贵的小众品牌;裙装和高跟鞋也全部换掉,因为“销售的工作性质需要人经常奔波于办公大楼和车间之间,要走来走去地看”,所以更倾向干练的裤装和平底鞋,“风衣也是他们喜欢的选择,因为出差穿脱很方便”;而后,头发漂染成一个相对日常的颜色,面部妆容也更柔和,“没有那么强烈的攻击性,让商场上的那些雄性动物对她减轻敌意”……

更重要的发现是,做销售的人情商都非常高。

“很少大声说话,但他们打交道的都是三教九流,所以必须得跟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这样的人怎么会锋芒外露?

“她连去见客户都不敢开特别好的车,万一让客户怀疑,你这个车钱是从哪来的?是不是从我们身上赚的?”

“躺沙发上跟柳青说话,老蒙一进来明玉马上起来,边起边把西服的扣子扣上。这是对师父对上司的起码的尊重。”

就这些细节,非亲身体验很难察觉,而一旦察觉并运用,人物便自然而然鲜活了几分。

hougarden

“苏明玉的‘爪子’是收起来的,”姚晨分析,“但需要的时候它‘歘’就一爪子过去了,甚至是直接置人于死地的路数。”

于是,我们看到的职场上的苏明玉,并不是硬邦邦冷冰冰的,尤其跟孙副总这样的老狐狸打交道时,她的姿态不低,然而柔软——这与初始的剧本设定不太一样。

姚晨主动去找导演简川訸,去跟他聊:

“一个情商那么高的人,如果这么去硬干扰,一下把话给聊死,是干不到这个位置的。做销售不可能不清楚这些利害关系。”

不止职场,辐射到整个生活中,你会发现,苏明玉面对不同的人披上不同的保护色。

于老板,她恳切忠诚;于客户,她用热情掩饰城府;于同事,她保持一定的警惕;于家人,她有些自然流露的不耐烦就显得格外人间烟火。

这八面玲珑的本事,为人物本身添上一股江湖气——姚晨认为一定要融进去。

“明玉从一个普通人家走出来,没有任何背景,没有高学历,一步一步趟着泥潭走上来。很多人说她是什么女精英,我觉得她其实是反精英。”

姚晨将她定位成“生活中常能遇见的一个姐姐或妹妹”,一个普通女人,是跟我们一样的“平凡的大多数”。

平凡不是光说说,要落地。

那些较真的细节和台词上的调整,都是再创作中的重要一环。

姚晨擅长用真实还原真实。

好些听起来特生动有趣的话,都是她在现实生活中听来的,存在脑袋里,该用的时候一句句往外蹦。

“我就喜欢躺在一堆钱上数钱。”

“亲人也是分缘深缘浅的。”

“我不敢保证你的下一个会更好,但一定不会更糟。”

……

“都是原话”,她打趣说,欢迎朋友们来讨版权费。

hougarden

《都挺好》播到中后期,角色的衣食住行一颦一笑成为观众显微镜下观察的对象。

苏明玉则被“解剖”得更早。

仅播出几集,从苏明玉的职场穿搭到所居别墅的地址,从对父母复杂的情感到她究竟有几个“臭钱”,统统造就话题。

姚晨惊讶地发现,观众们讨论居多的竟然是她的表演,精准、深入、甚至比她还专业。

这让她感受到极大程度的鼓舞。

“就从这件事情,我更加觉得说永远都不要把观众当傻子。我们不要去想象观众是什么样子,你真的给他那些真实的东西,他隔着屏幕完全可以接收到。”

素不相识却心灵相通,这种建立在角色上的交流实属美事一桩。

而回过头来看,草蛇灰线早已由姚晨亲手埋下。

hougarden

02.「骨血」

第二次采访姚晨,我全然没想到,一个多小时的畅聊竟是将偏见一点点剥除的过程。

偏见分两重——

其一,关于角色。

我不解苏明玉和石天冬目光交接火花四溅的一刹。

剧中,那是他们第三次见面。

会不会太“快”?

姚晨旋即反问:

“是觉得明玉受过伤害,所以对于感情是封闭的、会下意识拒绝?”

我点头。

她笑得爽朗,分析却足够犀利:

“首先明玉是直面自己欲望的人,这是她很可爱的地方。‘我’的生理欲望就是这样子,‘我’可以坦然面对,但情感是一道闸门,发生过一些事不代表希望有人介入‘我’的生活。”

她举例,现实生活中你很讨厌一个人,但不会脸上写着“讨厌你”三个字去跟他交流。

“没有那么多孩子气的犹疑,明玉绝不是自卑、胆怯的人。一个不敢直面自己欲望的人,在工作中我相信也不会太出色。”

她再三强调,“创作不能顺撇地想事情”。

所谓的“想当然”,有时候意味着一种虚假。

“这样一个算有魅力的女性,不可能没有情感生活,你把她塑造成一个手都没牵过的玛丽苏,我觉得那不是现实主义。”

hougarden

没错,细究下来,苏明玉绝非玛丽苏。她属于当下正时髦的“美强惨”人设——既讨喜又“讨怜”,样样戳中观众红心。

可姚晨顶顶讨厌“讨喜”这个说法。

“角色为什么要讨人喜欢?一心追求让观众喜欢,说明你的创作心态已经出问题了。”

她追求的,从来只是塑造一个鲜活的真实的人,所有再创作也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爱恨必定杂糅,理智与情感时时对抗。

要剥开一层又一层的“壳”,才能看清一个人的伪装和本真。

不可能简单,没有人简单。

《都挺好》最早被广为讨论的一场戏——

明玉和明成在母亲的葬礼上大吵一架。

明玉回到车中,愤懑而疲惫。

她想撕掉手臂上的黑纱,结果怎么撕都撕不掉;终于取下之后,她却不丢,而是小心翼翼叠好、抚平……

整个过程伴随着无助的泪水和简单的旁白。

姚晨不同意旁白的内容。

“苏明玉哭并不是因为苏明成骂她。骂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她不会为这番辱骂而哭,她只会瞬间混乱无助,那个我最恨的人怎么就这样走了?她还没有来向我道歉,我还没有向她证明我是家里最优秀的最强的,我不比那两个哥哥差。以后我就是一个没妈的人了。虽然这个妈并不爱我,但难道就这样?”

剧本上列出几个简单的动作,“开车、停下、痛哭”,姚晨为之设计了一连串复杂的情绪潜台词。

先是极端愤怒,气得身体僵硬,怎么都解不下袖标;然后是崩溃,想大哭一场;继而汽车喇叭响把她拉回现实,让她逼迫自己去面对;拽下袖标之后,她又突然不知道何去何从……

最终她选择把袖标捡起叠好,因为,“那个袖标是她和母亲的最后一份联接。”

hougarden

hougarden

你看,镜头前的一闪而过,镜头后的千般思量。

于是我们不可避免地谈及对演员职业身份的认知。

很惭愧,我再次暴露自己的偏见。

我想当然地认为,一个完整立体的角色很大概率会有演员本人的特质在里头。

姚晨却觉得这说法略偏颇。

她认为,应该把演员和角色分开来看,也许两者价值观选择相同,但戏中的言行举止都该从角色本身出发,而非强行融入演员自己的东西。

她最警惕四个字——“概念先行。”

“你不可能只从自己经历的素材里头去找东西。因为你的经历就这么多,你要永远拿出来创作角色的话,最后你的角色会变得很自恋,你会发现演的都一样,就都只是姚晨,而不是别人。”

“人世间不是只有一种悲欢,不仅仅只有你这一种标准。”姚晨语气轻柔,听进我耳朵却犹如警钟。

我猛然觉醒,闲聊中我们说到的关于“演员的门槛”,很高的一个槛儿就在这里了。

不是相貌身段,不是旺盛的表现欲,姚晨说,她发现演员越到后头,拼的是“对角色的理解力”。

“你对一个角色理解得越透彻,所有的那些情感瞬间和生活上的种种细节,才能越精准。”

就像苏明玉和石天冬的第二次见面,对方询问姓名,苏明玉回了一句什么?

“我姓仙,叫我仙女就好了。”

这是姚晨的设计。

叫“美女”太过平庸,而在那个小小的避风港,她大可以活得更肆意一些。

于是,“仙女下凡”,属于苏明玉心灵深处的趋光的一面“剥”出来,人物的血肉愈加丰满。

hougarden

03.「灵魂」

正午阳光董事长侯鸿亮给姚晨发来剧本时,她一看名字挺简单,《都挺好》。

姚晨看完前三集,强忍着没给侯鸿亮打电话,等到六集以后,她忍不住了,“迫不及待就跟人‘表白’了”。

“好剧本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你就是想‘抱大腿’,很兴奋,基本没有犹豫……”

回忆起最初加了导演微信后的互动,姚晨目光灼灼,喜悦浮出水面。

“几乎就say了一下hello,然后直奔主题,开始聊这里头创作上的事情。大段大段的。”

这是她心中好的创作者的标准之一,“上来不说闲篇,就聊事儿。 ”

字里行间,透着对好剧本、好创作者班底毫不掩饰的渴求。

优质剧本的稀缺,促生了演员们的另一种“本能”——如何选择剧本。

与姚晨聊至此,她先自谦,谈“运气的成分”,可成年人都该懂,运气多数是努力和坚持外头镶的那道金边。

选择正确答案的能力,要自己一点点修炼。

“我觉得演员是需要随时更新自己的。你的审美趣味,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的认知……这些东西是一个综合体,会促成你在判断一个剧本的时候,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hougarden

左起:导演简川訸 演员姚晨、杨祐宁

从郭芙蓉、翠平,到苏明玉,姚晨选剧本的能力不断进化。与此同时,她在许多观众心中的印象也和一个个角色绑定出现。

曾经她曾介意被贴上喜剧标签,可后来她释怀了。

“上学时候老师就说,你做演员,将来有一天走路上,别人喊你角色名字的时候,就说明你成功了。”

其实想想,大众对演员的评判标准往往最直接而朴素。

我们说起“适合”这个词——

苏明玉火了之后,不断有网友讨论:

除了姚晨,还有谁能演苏明玉?

微博、贴吧、八卦论坛……一个个帖子聊到后头,往往结论都是,觉得姚晨最“适合”。

所以在姚晨本尊眼里,这“适合”到底是褒是贬,是肯定、还是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她的努力?

姚晨特想得开:

“观众非常认可你的时候,可能就简单直白地觉得这角色适合你。但其实对于演员来讲,从来不会有一个角色上来就是照你写的。”

说着说着,她自己先乐了:

“以前大家会说,姚晨就适合演《武林外传》,就适合演《潜伏》,后来《离婚律师》和《找到你》之后,又说姚晨适合演精英……”

我顺着她话语回忆,一点不差。

如郭芙蓉——

第一集一出场,遭同福客栈一记下马威,成了客栈伙计。

她心里咽不下这口气,不藏不掖,直白白给客栈进行添乱。

在门口横一个板凳,两腿往哪儿一跨,坐没坐相唱起《山路十八弯》,半点姑娘的矜持也无。

于是观众信了,这就是个大大咧咧敢爱敢恨的假小子。

hougarden

如翠平——

穿旗袍的时候,余则成夸她像林黛玉,下一秒就被怼回去:

“林黛玉是谁?在哪儿认识的野女人吧?”

于是观众又信了,一个学识浅薄却耿直单纯的劳动妇女。

hougarden

一晃眼,《潜伏》已播出十年了

如《找到你》的李捷——

黑色微卷长发,精致职业装。

和前夫打官司时丝毫不松口,工作应酬中放低身段。

即使再疲累,她始终维持体面的姿态。

于是,姚晨又成了最“适合”演职场精英的女演员之一。

hougarden

这样一盘算,姚晨一个人把都市“白骨精”、乡野傻大姐、单身母亲、烂漫少女都包圆了。

谈何本色出演?

若说她本人,倒有几个瞬间在我脑中定格——

我刚走进她的“坏兔子”公司时,和她团队的小伙伴站在楼梯角聊天。聊着聊着,姚晨突然从楼上探出头,不说话,只笑,神似“你的大姚突然出现.jpg”的表情包。阳光笼在她脸上,有点甜。

而后采访时,她的语速、神态、遣词用句又是极飒的。理性,并不疏离。

采访结束,我们站在她的办公室门口闲聊。聊到外界的误解,她皱着眉说“其实演员的门槛很高,大家都误会了”,下一刻又因为一天的工作结束而露出标志性大笑,“回!家!”两个字蹦得脆生生。

……

每一个生动的瞬间,都是姚晨本晨,并没有任何一点点角色里的影子。

所谓的本色出演亦是外界误解之一。

其实是观众看不到演的成分,只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你甚至可以相信,那些角色在某个时空是真实存在的,步履不停,灵魂发光。

没什么适不适合,这是一个演员的本事。

hougarden

04.「欲望」

要不是重听录音,我至今不太相信,在苏明玉“火出圈”的当下,姚晨说的最多的关键词依然是“反省”和“焦虑”。

她的较真程度,让身边熟悉的同事都咋舌。

拍《都挺好》时,700多场戏,姚晨焦虑于没办法像雕琢东西一样去修正自己的表演。

有时候忙起来,她连洗手间都不好意思去。

皮肤过敏严重到妆都上不了,她直接让医生打激素,因为吃过敏药容易犯困,会影响接下来的表演。

“你就老得逼着自己,提前准备得更充分,减少任何犯错的可能性。”

一天的工作结束,她收工回到酒店,洗澡收拾完毕后,突然琢磨起一个表演细节、或者一句台词,就拿起手机给导演发一条长长的微信,俩人能一直讨论到深夜。

拍摄前期,姚晨一度担心电视剧观众可能喜欢大鸣大放的表演方式,但是她坚持了自己的表演方式。

“不是光靠皮来演,而是靠心来走。所有的表演瞬间都必须是真实的。”

hougarden

结果现场副导演都来“劝”她,演电视剧和演电影不同,能不能再“放”一点?

姚晨又给人家劝回去:

“电视剧和电影当然有不同的制作流程,但在表演这一部分上,在塑造任务上,我们在学院里头从来没有三六九等的划分。”

说起创作者的甘苦,姚晨的情绪难得有明显的起伏。

她微微皱眉,盯着我的视线,坦荡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怀疑,和遭受别人的质疑与干扰。

但她必须坚持下来,因为——

“我不想把观众当傻子,我更不想把我自己当个傻子。”

hougarden

剧拍完了,播出了,好评一片。

姚晨仍在焦虑。

她忍不住纠结那些“本来可以特别好的”小细节。

比如,跟小蒙总过招时那句“美女”,姚晨千叮咛万嘱咐录音老师一定改成“仙女”,但最终没改。

那集播出后,姚晨“难受得一晚上没睡好”。

她回忆自己微妙的心情,笑到拍大腿。

周遭一起聊天的人也都被带起情绪,纷纷笑得开怀。

看似都过去了、云淡风轻了,可我知道,那会成为她心口的一个“结”,和所有创作中的焦虑一起,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千万别替她担心——

姚晨发现,自己已然接受了焦虑,而且还挺享受它。

“我觉得我在焦虑的时候,多少有点我思故我在的那个意思。你焦虑,说明你的大脑还在不断的运转,你还是很有生命力的;另外,焦虑也正是因为想把这个东西做做到一定的标准之上,而不只是凑合完成任务,挣完钱就走了。”

她借用好友李樯的话:

“好的创作者一辈子都在自我怀疑,寻求自我更新。我们就是到死,也不可能寻得一种舒展的姿势去拥抱艺术。”

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也不是较真或拧巴,而是,她充分体会到创作者在冲破瓶颈、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的时候,那种极致的快乐,言语都难以形容。

“创作过程中的成就感最强烈,痛苦但是很幸福,那种程度甚至不需要别人认可。”

她眨眨眼,眼睛亮亮的。

hougarden

《都挺好》收官夜,姚晨发文与苏明玉告别。

她讨厌告别,因为“每一场告别,都会或多或少地带走生命的一部分。”

但她又看得通透,“这个故事结束了,我们还会有下一个”。

而且,“还会有更好的”——在我们的交谈中,她笃定地说。

这大概是演员姚晨在最好的年纪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最好的告白。

长路漫漫,我们且看着。

hougarden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