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English
Share

9岁女儿出版全英文小说,只因“佛系老爸”做到了陪娃的第三重境界!

转载Author: Readfirst
9岁女儿出版全英文小说,只因“佛系老爸”做到了陪娃的第三重境界!
Summary最近,我认识了一位超级令人钦佩的爸爸——马哥。

这个时代不缺牛娃。甚至可以说,“别人家的孩子”简直有点太多了。有些牛娃是天赋异禀,有些则是普娃逆袭,一朝成名。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更关心牛娃背后有着怎样的“神秘”推手,毕竟一个牛娃的诞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最近,我认识了一位超级令人钦佩的爸爸——马哥。他的女儿小名叫马小壮,听上去像个男孩子的名字,而生活中的小壮或许真的比很多男孩还要“男孩”。

马小壮很特别,她的行事风格与兴趣爱好都不似传统女孩。

即将年满十周岁的她在国内一所公办小学读四年级,除了平时喜爱读书、画画和交朋友外,她还热衷于攀岩、登山、野行、长跑、游泳、帆船等户外运动,小小年纪就参加马术定级赛、帆船赛、攀登哈巴雪山、负重穿越大别山无人区、在太平洋上航海等等。

hougarden

除汉语和英语外,小壮正在学习西班牙语并将在11月参加DELE考试(相当于英语的雅思或托福),她同时也在自修法语和练习中英文书法。新学期开始,小壮每个周日会去书城社会实践半天,为读者服务,另外她在学校还组建了课外英语俱乐部召集同学们参加,与小伙伴们一起进步。

hougarden

hougarden

这样一个特别的女孩还很爱写作,爱天马行空地想象,小小年纪已经自写自画发表了一部17章英文魔幻小说 The Three Wishes 。暑假刚过,她写的英文游记又是另一本足以出版的体量。

hougarden

hougarden

(小壮的第一本小说,The Three Wishes(《三个愿望》)。)

而正是这个在别人看来 “不走寻常路”的女孩,在她的爸爸眼中,或许只是顺其自然的教育结果。

以下内容根据对马哥的采访记录整理。

其实这篇文章不是介绍如何进行少儿英语启蒙,而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性格、习惯,关于怎么滋养孩子独有的精气神。不过既然说到了这部小说,那索性从这里开始。

关于英语

“读完这本小说,我知道她的英文思维已然成形。”

小壮的第一部原创英文小说《三个愿望》已经发表,原本计划在刚过去的暑假里把第二部小说《迷失的世界》(《三个愿望》的姊妹篇)草稿给拟了,但事实证明,一整个暑假,开车大几千英里,前后游历美国七个州,去航海、去登山,自然、人文、历史、科学的书读了不少、展览看了不少,活动也参加了不少,根本没时间去编故事。

其实,写小说这件事完全是个“意外”。当初小壮的外教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你在阁楼上发现了神灯,可以许三个愿望,你想许哪三个,为什么”,要求写6句话,至少用到5个副词。

这对她来说当然是简单的,落笔即成,但我俩却不知不觉进入了讨论这6句话的过程。本来只是一个很简短的课后写作小练习,但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一步步勾画,最后竟然扩展出了一部小说。

hougarden

hougarden

(马爸给小壮的小说作序节选,详细介绍了小说创作的过程。)

最终小壮写出来的内容让我惊讶,文中的词汇选择和句子表达确实很地道准确,就是说她在用英语写英语,而不是把汉语故事在脑中编译成英语后再落在纸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思维吧。

hougarden

(小壮写作笔记中的一页)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我想与她平时从大量原版纸质书、音频书和影视作品中所获得的积累密切相关。以前小壮也常写一些小短篇、画些卡通书,我向来不以为意,但这样的长篇是第一次,也正是在这部长篇完成后我才了解到她此前的输入竟然如此丰沛。

小壮的英语启蒙较早,从她一岁多开始我就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和她说话。想想那是八年前了,当时能参考的理念和方法不多,能获得的资源也有限,算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

回想起来,小壮小时候其实并没有像现在的孩子那样读过很多绘本,她只是看了一些以趣味为主的图画书,之后读了十几本薄薄的桥梁书,再到五六本《神奇树屋》之类的初级章节书,之后便开始读各种厚厚的大书了。

hougarden

这个过程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好像她不是在走,甚至不是在跑,而是在跳,也许是个例吧,但确实就是如此。

关于思维

“书本只是媒介。我希望她从独立阅读,走向独立思考。”

表面上看来似乎小壮一开始的知识摄入不够,缺乏滋润,其实相反,她的摄入远不止这些,得到的滋润也丰富得多,因为比起书本本身的内容,我更看重延伸。我俩会一边读书一边讨论,天马行空想到哪就说到哪,而这个美妙的过程又是非常好的去了解女儿思路、培养并激发她想象力,以及不着痕迹地给予她教育和引导的机会。

比如一本几十页左右关于恐龙的小书我们可能要花两个星期来完成,我们会从恐龙聊到火山、流星,动物、植物,甚至外星人等等,当遇到不了解不确定的内容时我会去找资料,陪她看纪录片等。

记得我问过她,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恐龙的灭绝,如果真是因为那颗陨石,为什么当时地表最强大的物种至此消亡,而其他生物却能得以延续?人的起源真的是猿吗?至少对于这类问题我是没有结论的,但就算小壮给的答案“让人下巴掉地上”我也会为她鼓掌,因为那是她的思考和分析。

现在小壮的阅读量非常大,范围非常广,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小说传记等等,她没有好恶,一概来者不拒,电视则尤其喜欢看纪录片。

她每每完成阅读后,我会先装作对内容一无所知,请她当小老师,说说哪个情节和哪个人物,或是科普类书籍/纪录片中哪类介绍令她印象深刻,为什么等等,继而根据她所描述的细节再进一步延申。

我特别喜欢和她讨论并倾听她的理解和判断,其实很多问题并没有唯一答案,重要的是去思考分析后给出自己的结论,并且这个结论需要她有证据来支撑。

去年暑假里她已读完了《荷马史诗》,今年暑假又把音频书听了两遍(儿童版近5小时,成人版近26小时)。我让她自己去网上搜索古希腊地图,对照着看看地理位置和各邻国分布,然后给她出了一道题:特洛伊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小壮脱口而出,“是因为众神争抢金苹果,然后Paris王子偷走了Helen”。我说那还是书里说的,你自己认为呢?接着连问了三个问题让她放一块想:

1、希腊、特洛伊和其他周边各国各城当时是怎样的状态?

2、阿伽门农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3、为弟弟报了仇后他退回希腊了吗,还是继续占领着特洛伊?

小壮仔细想了想,说特洛伊是当时唯一还没有被希腊征服的城市、阿伽门农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征服所有邻邦、他最后没有退回希腊而是继续占领着特洛伊,所以为弟弟报仇要去抢回Helen不是原因,只是一个借口,为攻打特洛伊找借口。我问如果没有Helen这件事来做为原因呢?小壮说阿伽门农会找其他借口。

这是个例子,说明我和小壮日常交流的方式,即提出问题,自己思考,不说答案,两人探讨,无谓对错,审辩就好。

又比如曾经我问小壮为什么在世界不同地方和不同时期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神话故事,她说“因为古时的人们都希望知道世界是如何起源的,和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答案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她读过或听过的那些希腊、罗马、埃及、北欧和阿拉伯神话的纸质书和音频书后自己的总结。我为她鼓掌!

hougarden

小壮马上就要九岁半了,想来最让我感到欣慰其实并不是什么她写了英文小说、能或深或浅地说三四国语言、攀登哈巴雪山、负重穿越大别山无人区以及参加各种考试或比赛取得好成绩等等,真正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看到她身上正直、勇敢、坚韧、有爱和富同理心这些特质正在慢慢养成,形成她独有的精气神。

我相信所有的经历、学习、训练、磨砺等等这些可看可说的都是媒介,都是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思维、人格和习惯。现在小壮身上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雏影开始逐渐显现,她可以也习惯于对相同事物站在不同角度看待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譬如她能认识到,刀既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伤人,刀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真正造成不同结果的是使用者。又如刚才所说的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原因,她正逐步学习着对待一项事物能透过表象看本质。

在Roald Dahl的故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三个地主无论在情节还是插图上都被脸谱化了,我们直接接收到的信息就是他们是坏人,但其实他们是受害者,自己的财产被狐狸偷了,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

所以说,你的判断和结论出自于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理解分析,看到一件事物的不同切面,对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来说其实并不容易。

关于行为习惯

“一个有原则的孩子,不是夸出来的,而是潜移默化,是身体力行。”

小壮是个很有自己独立思维和判断的孩子,就是俗话说的不会“随大溜”,她有着非常明确的行为准则。

hougarden

hougarden

比如“红灯停,绿灯行”,她并不会因为看到他人闯红灯了就跟着,因为除了自身安全因素外,她知道如果大家都遵守规则,那对所有人都方便;

出门在外,尤其是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时,她会尽可能把看到的垃圾捡起来,自己的垃圾当然一定随身带走,她很有环保意识,希望成为一份子来共同维护地球环境;

她开门后会看看前后,如果有人从近距离走来,她会扶着门方便他人进出,不论别人是否对她说谢谢;

等等等等……

我不需要去刻意表扬或奖励她做这些事情,我想让她知道,做这些不是所谓对的或好的,而是像起床刷牙那么自然。

在她小时候遇到这样的场景时我都会告诉她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那不是说教而像是聊天,当然除了语言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做父母的身体力行。

关于陪伴

“我能陪伴她的这段时期,是给她足够的底气和安全感,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都说所谓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我完全赞同。其实,从人的一生跨度来看,我们真正能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短,但恰恰是这段不长的时间,对他们今后成长与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

第一,我所理解的陪伴并不是要时刻在孩子们身边贴着,而是多观察,多了解,多交流,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

就我个人而言,除非出差,我总是尽最大可能地去接小壮放学。这一路上是非常开心的过程,我们会聊学校里的事,聊她在一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听她的分析判断和处理方式等。我常常问的两个问题是“你怎么想呢?”和“你认为该怎么做?”。

孩子们有他们的理解和判断,在交谈的过程中你能得到很多信息。我从不会直接说这样是对或错的,我会说如果换某某方法呢或某某角度呢?让她思考去引导出某某结果,然后自己再判断。

hougarden

第二,我所理解的陪伴是更多层面,即更多深度与广度的参与。

比如上面是说日常的生活与学习陪伴,那运动和玩耍时呢?说实话,我是个懒人,标准宅男,以前要是有人邀请我去户外运动,我怕是都会说你去吧,我在哪哪等你,喝杯茶读本书多轻松惬意啊,可为了小壮我发现我真的变了。

一是我爱和小壮在一起,看着她成长变化的那些小细节,细数她走过的那些小脚印,二是给她鼓励和支撑,让她知道无论前面的困难有多大,爸爸都会在身后,这就是安全感,是迎接挑战的底气。

去年11月,小壮、我还有我们的户外教练老师三人穿越大别山无人区,小壮全程负重7.4公斤,两天跋涉40公里,翻越19座山峰,成功到达目的地。老师在中国登山界非常资深,他说这事在业内是不会有人相信的,都会认为是天方夜谭。小壮全程中四次到达体力极限,她一次次突破,就这么走下来了,那时她正好8岁半。

hougarden

hougarden

今年2月我们三人去攀登哈巴雪山,因小壮高山反应严重,我们没有登顶,在4321米处下撤。那段经历无法在这以短短几行字描述,在开始攀登前我其实担心的不是小壮是否能上去,而是如果我高反严重无法前行要先行下撤的话,那对小壮的心理会有直接影响。但还好,那天凌晨无论她走了多高多远,我一直在她身边。

小壮是个内心极其强大的孩子,这个强大都来自于平日的点点滴滴,最终汇聚到骨髓里,融入到血液里,成为她的新基因。

所以我认为陪伴不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当然长和短肯定是有区别的),重要的是怎么陪伴,孩子和你交流得越多,你对他了解得就越多,也就会更精准地为他提供引导和帮助。孩子和你互动得越多,她就越有安全感,越敢于尝试和挑战。

关于“佛系”

“真正的佛系教育,是父母做到内紧外松,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说个大家可能不相信的事:自小壮上学以来直到现在,我一次都没有问过她考试成绩,当然这不表示我不关心,我只是不去问她分数而已。

每当当天有考试,她放学出门时我都一切如常,问问今天在学校感觉怎样,边问边会观察她的状态。以前还小的时候她对分数没概念或是无所谓,考得好不好都乐呵呵的,有时都想不起来说考试的事,慢慢大些后,每当考完,见到我如果很开心的样子,那说明她对这次成绩自己挺满意,会兴冲冲地告诉我,反之就是没考好,至少不是考到她自我认可的水平。

学生是无法超然到不去关注分数的,小壮长大些后对于分数的情绪变化就说明了这点,家长当然也是,我不问分数是不想让她形成分数是唯一衡量标准,好坏均以分数论的概念,我会让小壮自己评判这次考试她是否满意,满意在哪不满意在哪;错题的原因在哪,是不懂不会、还是粗心大意了;以前的错题类型是否重复出现,这次是否能正确解决。

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努力了,是否和以前比有了进步等等,就像我时常和小壮说的一句话,“做最棒的自己”。

我想我是一个相对“佛系”的爸爸,我觉得所谓佛系教育并不仅仅是给孩子宽松自由的环境和对孩子现在及未来不过分焦虑急躁这么简单,孩子毕竟是需要引导和帮助的,我只是不太纠结于表面的东西,同时让自己做到内紧外松,即密切关注小壮的学习生活状态,关注她的思想,但在和她相处时又表现得很轻松。

hougarden

这种“不着痕迹”的教育表面上会弱化家长的角色,说形象点,不会让孩子明显看到或感受到你在推他拉他甚至抱他背他。相反,通过一些方法去引导和帮助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总结、提高,让他们探索着往前走,慢慢培养并激发自己的内在驱动力,而这是他们将来迈向人生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不着痕迹”其实不是玄乎的东西,各人有各人理解,除了教一个知识或一项技能,孩子们最需要的往往是最不可量化的东西:父母的爱,无条件的爱。我曾对小壮说过句话(借用了部分台词):将来即便全世界都背你而去,爸爸妈妈都将永远在你身边,不离不弃。

对于小壮,我所理解的“不着痕迹”就是当她不需要帮助时我就在不远处安静地关注着,哪怕在一定范围内跌个跤或犯个错都没事,我会鼓励她自己站起来、一起分析总结那个错,然后继续在她身后伴着前行。

关于“放开”

“适当放手,不着痕迹,成就一个有界限感的孩子。”

最后说说文章开头那句话——这个行事风格与兴趣爱好都不似传统女孩的女孩。

这个暑假里小壮两次去太平洋上航海,前后十几天时间里我只能通过GPS定位在手机上看到她船的位置,其他细节一概无从得知。挑选这些活动时除了对活动本身先做细致的研究了解保证其外在的安全性外,还有就是我对小壮的信任,因为她是一个很有界限感的孩子,知道“行”和“止”。

像前文说的,这姑娘挺“野”,自行车、独轮车、轮滑、溜冰、游泳之类就不说了,她还喜欢马术、帆船、攀岩、登山、野行、探洞、马拉松…… 她玩的不大像同龄孩子玩的,至少不像是同龄女孩子玩的。

hougarden

户外运动的危险系数当然相对较高,她勇敢但不鲁莽,除了做好一切应有的器械保护措施外,就她自身而言,比如一步步往悬崖边走时她能踩得坚实、抓得牢靠。在她的心底应该有个清晰坚定的认知,就是爸爸永远在她身后。

又说到“不着痕迹”的话题,在一些已很接近危险的地方,她不会感到我在拉她,更不会听到我说些阻止的话,我在让她自己尝试边界在哪里。小壮当然不知道,其实我的手总是悬在她身后包带的一公分处,并且那时的情形一定是我确定我完全可控。

没有人可以给孩子绝对安全的环境,在长大后,他们给自己最大程度的保护其实来于内心。孩子性格的独立和安全感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给他们爱和陪伴、让他们了解自己,给他们机会去试探边界、让他们去选择哪怕结果是失败……

我对马小壮说:

希望你将来

做一个深怀社会责任感、

明确自我价值、具备内在驱动力的人

做一个不以平凡为敌,

也不与平庸为伍的人

做一个执着勇敢的人

做一个真实有趣的人

做你自己,独一无二

采访后记

在马哥身上,我看到了做父母的三重境界。

在采访马哥之前,先拜读了他的文章,其中这句话让我尤为敬佩:

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独立个体,发现并尊重他们的特点,思考并尝试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是父母要做的事。”

很多父母都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孩子的领导者这个位置上,替孩子做各种决定。马小壮是个“不走寻常路”的孩子,其实也是因为自称“马大壮”的马哥是个不随大流、与孩子平等对话的好爸爸。

在采访中,马哥一直强调,小壮的故事只是个案,分享她的经历最终也是希望各位家长能在充斥着焦虑的教育大环境下,好好地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我的孩子有哪些特点?

我希望TA将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从长远来看,我更愿意培养TA哪方面的能力?

我们翻看各种文章,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也不要忘了及时审视自己,是否能在大环境中保持清晰的头脑,将目光放长远,来看待养育孩子这件事。

在谈及小壮的课外兴趣时,马哥说最近他自己准备开始自学尤克里里。因为小壮在课堂上学的时候有老师和同学一起弹,回到家却没有这个氛围,于是他要为小壮创设这个学乐器的家庭环境。

我想,若把陪伴孩子比作修炼武功,那么其境界有三层。

第一层是单向的陪伴,父母只是形同虚设地坐在孩子边上看TA读书学习。第二层是双向的陪伴,就像马哥每天陪小壮吃晚餐,谈论读的书和学习生活的琐事,了解她的想法和性格。第三层则是父母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就像马哥为了小壮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从零开始自学乐器,突破自己。

做父母不易,这门“武功”练到第三层更不易。但始终记得,孩子都是“鲜活的独立个体”,父母要和孩子站在同等的高度,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引导他们.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