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English
Share

留学生用中文在美国大学课堂上回答问题,结果...

转载作者: 瞧纽约
留学生用中文在美国大学课堂上回答问题,结果...
摘要在一所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大学里,国际学生能否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母语聊天?发端于杜克大学的一……

在一所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大学里,国际学生能否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母语聊天?发端于杜克大学的一起“不能说中文”的风浪,这些天掀动了整个社交媒体圈。虽然校方为此发出了道歉信,强调学校对学生交流使用的语言没有限制,杜克大学尊重所有文化,但是,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也许没有!

中国留学生在校园说母语遭到警告的事件使杜克大学陷入了一场舆论风波。

在该事件被网络发酵后,人们注意到几个更新信息。首先,促使梅根·尼利(Megan Neely)写出那封邮件的另外两位教师是谁、现在是什么态度,很多人想知道但无从得知;相比公开发邮件招致骂声的尼利,那两位教师似乎更有始作俑者之嫌。而令人放心不下、隐忧不止的,是那两位教师明确无误的表示:那些在学校说中文的学生会在今后“被记住”,难道,这种业界“惩罚”已经是潜规则了吗?其次,尼利虽已就此事发声道歉,并辞去研究生项目主任一职,但网上流传的一封早于2018年2月的邮件显示,尼利已经不是笫一次充当“语言警察”,有人质疑:在杜克这样一所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中,语言歧视、文化歧视、以及可能存在的其它歧视,其真实状况究竟如何?而校方在此间应负有什么样的责任?人们期待校方能如其所称的那样进行一番调查。再者,在学校里是否可以说自己的母语,还是必须只能说英语,这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这值得大家思考。

事件始于上周被曝光出来的一封校内邮件。杜克大学生物统计学助理教授尼利在上星期五给生物统计专业研究生发送了一封邮件,称有两名教职工向她抱怨有国际学生在学生休息区非常大声地讲中文,他们对这些学生不练习英文感到失望,并认为用其他人听不懂的语言讲话是不礼貌的,那两位教职工还表示想要记下这些学生的名字,以便在这些学生今后找实习或是申请研究项目时能记得他们。这封邮件的截图随后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争议。

hougarden

杜克大学生物统计学助理教授尼利于2018年2月发送给学生的另一封邮件,

显示出有关使用哪种语言的问题早已存在。(推特截图)

随后,有人曝出去年2月底由尼利发送的标题为“说英语还是不说英语”的另一封邮件,她在信中同样也是敦促学生们要在校内说英文,并提到:“底线是,继续这样说母语会导致你自己以及未来的国际学生们在寻找研究项目时受困。”那封信没有指名道姓提到具体是哪一种“母语”,但她同时表示,“我不想当语言警察,但在过去的短短几周内我已经听到太多评价,最近的一桩还是来自于系主席(Department Chair),所以我觉得需要跟大家谈一下。”可见,在这次事发之前,有关“说哪种语言”的问题已经令该校的一部分教职人员心烦,而尼利只是站了出来而已。

在网络上对此事的讨论中,一部分人认为这位老师是用心良苦,希望国际学生能努力学习英语,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涉及种族歧视,因为关键在于不说英文就会招致“隐性的惩罚”。而这样针锋相对的争论显著存在于包括华裔在内的多种族民众之间。

也有网友把予头对准了笫三方,认为“问题出在这一代人身上”,有什么问题都往社交媒体上放,只顾码字却不考虑后果,可是,却没有人与尼利交谈过,如果有过面对面的沟通,也许事情不会闹到今天的地步。确实,对于持有不同视角的人来说,如何了解对方并让自己为对方所理解,从而最终达成一致,这是一个大话题。

更有网友表示,当美国学校为了获取高额的学费收入而招收越来越多中国学生的时候,也许学校的某些规则就要被相应的改变了。而一旦说到威权、游戏规则、以及政策制定者等等,这又与当前美国的移民问题、社会融合等话题有了关联性。恐怕,这也是这次“语言风波”为什么会掀起如此波澜的原因。

值得重视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华裔年轻人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息。一位黄姓年轻女性就表示,“我的父母一直教育我要低头做人,因为害怕挑战权威(status quo)会带来不好的后果。那么,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可以重新定义什么是权威。”另一位郭姓同学则表示,“在美国生活或者说生存,就要学会斗争,不然会被人当成软柿子给捏死。”

中国留学生课堂上说汉语

老师同学没怪罪

近日,杜克大学一位教授警告中国留学生不要在校园里说汉语、并竭力主张他们应该随时随地说英语的做法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该大学已致歉。

事情起源于杜克大学生物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助理教授梅根·尼利(Megan Neely)1月25日发出的一封警告中国学生的邮件。邮件中称,有两个教员到她办公室,投诉有学生在学生休息室和学习区域内大声讲汉语,并且要求记下他们的名字。

为了了解美国其它高校是否也像杜克大学部分教授那样,对国际学生在校期间说自己的母语予以排斥和责难,记者访问了两名在加州求学的学生。

小A是加州一所文理学院上学,平时在校的中国师生不超过20人。她说,刚上大一的时候,她的英语不太好,要是遇到华人教授上课,就会很激动。

小A说:“记得第一个学期的一门哲学课就是一个华人教授上课,当时教授说到一个观点让我很是认同,我有很多想法想要表达,但苦于自己英语不行,担心自己没法把想法完全表达出来,情急之下直接用中文把想法说了出来。很尴尬的是,那节课除了我以外,上课的学生里没有一个会中文。我很感激我的教授,她并没有打断我而是耐心的听我把话讲完,然后用英语把我的想法翻译一遍后,再用英文回答了我的观点。下课后教授找到我说,理解我刚来还不习惯用英语上课,但是考虑到其他同学的感受还是希望我可以尽量用英语去表达我的观点。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但觉得在课上用英语问问题问不清楚,可以下课后去办公室问她。”

小A说完后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真地很感激那位教授,她不仅在课堂上替我解了围,也照顾了其他在座的同学的感受。我也很感激跟我一起上那门课的同学,当我用自己的母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即使他们听不懂或许觉得我这样没有礼貌,也没有人打断我,而是等我说完。”

在南加州大学(USC)学习社工专业(Social Work)的小南说:“我们专业里可以说百分之七八十的同学都是拉丁裔,他们很多人的父母甚至不会说英语,所以即使他们是在美国出生,但他们的母语仍是西语。在我们的专业课上,教授们都很喜欢鼓励我们去研究别的民族的文化还有语言,因为这样才能做到不去以自己的价值观随意评判别人。我的很多同学都对中文很好奇,下课后还专门来问我我的中文名字怎么读,让我教他们说汉语。有时候在学校吃午饭的时候听他们会说几句西语,久而久之我在学校的这段时间西语的词汇量也大了不少。我们虽然在课上都是说英语,但没有人会告诉我们平时说自己的母语是一件不专业甚至是令人不耻的事情。我的一些朋友在学校的Marshall商学院读书,因为商学院中国人相对比较多,他们告诉我说,学院餐厅里的中餐做得特别好吃,让我羡慕了好久。”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