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ilen

一句“中国吃货治蝗灾”,暴露的是傲慢与无知

转载Autor: 发现澳大利亚
一句“中国吃货治蝗灾”,暴露的是傲慢与无知
Zusammenfassung近几个月来,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都遭受到了沙漠蝗虫的灾害。

近几个月来,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都遭受到了沙漠蝗虫的灾害。尽管印度蝗灾已经基本结束,但非洲的蝗虫却似乎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为了尽快消灭蝗灾,乌干达政府甚至宣布派出超过2000名军队人员来应对。

hougarden

面对这样的新闻,国内社交网络上又有人毫不意外地甩出了“吃货治灾”的老套思路

hougarden

有人把遮天蔽日的蝗虫想象成“天降美食”:

hougarden

还有人仿佛在聚会上敬酒一般,豪气干云地表示:不怕!来了就吃了它!

hougarden

毕竟,我们早就看多了影视剧里那些遭遇蝗灾的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巧思“变废为宝”、拯救乡亲的故事。

hougarden

“这蝗虫啊得焙着吃才香。而以此为基本理念,网上又衍生出了一大堆的段子。比如有人在评论摆出了山东特产“蚂蚱酱”;

hougarden

还有人表示乌干达派军队治蝗是小题大做,应该派2000名中国厨子去支援他们。尽管这类发言大多都是以抖机灵的形式出现的,但是更多人显然觉得这种笑话并不好笑,甚至有些愚蠢。

hougarden

因为早在一周前就曾有人科普过,闹蝗灾的蝗虫是不能吃的。无论是此次非洲蝗灾的“主力军”沙漠蝗,还是在国内比较常见的东亚飞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旦大量聚集,就会变成暴躁的“丧尸状态”。数量少的时候蝗虫呈现散居型特征,性格温和,食量小,飞行距离短。而群居型蝗虫不仅食量变大,还可以长距离飞行,当大批蝗虫向同一个方向运动,在沿途疯狂进食,也就逐渐形成蝗灾。

hougarden

图为沙漠蝗幼体和成虫的散居型(左)和群居型(右)

这种形态变化的本质是为了防御天敌。因此,群居型的蝗虫还有着另一大武器)——会大量合成苯乙腈。这种物质有着鸟类不喜欢的味道,而如果鸟类仍然执意要攻击,蝗虫还会进一步将苯乙腈转化为有毒的氢氰酸。

hougarden

换句话说,山东人民用来做蚂蚱酱的是普通状态的蝗虫,而成灾之后的蝗虫不仅味道难闻,而且还是有毒的。尽管目前还没有人类食用蝗虫中毒的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形成蝗灾的蝗虫绝对不是一种安全的食材,大概也没那么好吃。当然,国内从来就不乏对国人的舌头盲目自信的人。因为这几年来,有关“中国人拯救生物灾难”的传说实在是不少。比如传说中从“入侵物种”被吃成需要养殖的小龙虾;

hougarden

还有所谓“被中国人端上餐桌”,却在美国泛滥成灾的亚洲鲤鱼;更别说在2017年曾掀起了网友热情回应的“丹麦大使馆请中国吃货解决生蚝泛滥问题”。

hougarden

每一次类似的新闻发生,都会把网友们的自豪感再推高一级,仿佛“中国吃货”已经成了全世界公认解决生物泛滥问题的“秘密武器”。

hougarden

然而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这些新闻背后的真相,就会发现:所谓“中国吃货拯救生物入侵”,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首先,小龙虾之所以需要养殖,并不是因为入侵的已经被“吃绝种了”,而是因为野生的小龙虾存在捕捉困难、寄生虫等问题。只有人工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才能获得品相更好、更安全的食用小龙虾。正因如此,现在餐桌上各种做法不一的小龙虾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而危害环境的野生克氏原螯虾们,仍然在田野里自由生长。而让“不会吃”的美国人头疼不已的亚洲鲤鱼,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条自家过年桌上摆着的美味红烧鱼,而是一种刺多、腥味重,还总是有害物质超标的鱼类。

hougarden

美国的亚洲鲤鱼最早被引入就是为了处理水质污染,因此身体里大多沉积了重金属残留物。美国的一些垂钓手册就会标明,某些水域的鲤鱼“一星期只能食用一次”。这种鲤鱼不仅美国人不吃,中国人也不爱吃。有曾经尝试过的中国网友曾描述:如果捕到未成年的味道还凑合,但成年亚洲鲤鱼的肉不仅难嚼,而且腥味用重油重酱也很难盖住。

hougarden

所以主要用来摆拍至于当时刷爆中国社交网络的,丹麦大使馆那篇一本正经的“生蚝求助信”,更是一次成功的国家旅游营销。生蚝泛滥给丹麦带来了多少损失没看到,却俨然让它拥有了继安徒生之后的又一张旅游名片。一波营销下来,打着“吃生蚝”旗号去丹麦的中国旅游团倒是越来越多了。当然,每当有人辟谣表示“吃货治灾”不成立的时候,总会有声音跳出来说:玩个梗而已,干嘛那么认真啊!但问题是,有的时候这种玩笑开的多了,自己都信了。比如此前丹麦媒体刊登辱华漫画,引发国内网友批评的时候。有些人愤怒的脑回路就有点令人哭笑不得:忘恩负义!生蚝泛滥还不是我们帮你吃完的!

hougarden

而当所谓的“玩梗”逐渐在网络狂欢中演变成一种全民性的盲目自信,甚至会引发更荒唐的局面。比如2017年山东潍坊的一个水库发生蝗灾时,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恐慌,反而聚集了大量的群众前来捕食蝗虫。甚至还有网友表示,可不可以不进行防治,让蝗虫自然生长,在适当的时候开办个“蚂蚱节”。一方面能够解决蝗灾,另一方面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

hougarden

当然,有关专家对此表示了拒绝:“蝗虫是具有远距离迁飞性的暴食性害虫,它的行为很难人为进行控制,所以建什么蝗虫节是不现实的。当整个舆论逐渐开始对“吃货治灾”深信不疑之后,就很容易出现一个认知偏差:一遇到什么东西泛滥,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能不能吃”,对于生物灾难治理本身的迫切性和严肃性,反而被抛在脑后。还是拿小龙虾来举例,真正的事实是:因为中国稻田多、水系发达,野生克氏原螯虾已经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其中长江沿线最为严重)。由于其大量繁殖,使得很多本土物种区域性灭绝,水生环境改变。

hougarden

这对彝族夫妇正在梯田边查看小龙虾死亡情况。他们眼中的小龙虾是一种害虫,而不是食物。而大众对“麻小”的喜爱,反而在客观上导致民间对于小龙虾入侵问题的盲目轻视,甚至对相关的考察和调研产生敌视心理,治理更是难上加难。市场上对于食用小龙虾的需求,不仅不是解决入侵的良方,反而可能是罪魁祸首——养殖小龙虾逃逸野化,本就是导致野生克氏原螯虾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2012年,云南元阳县的3万亩哈尼梯田被小龙虾入侵。小龙虾不仅啃食水稻作物,还把梯田蛀空,导致让田里的水流失严重,甚至还引起了不少垮塌事件。

hougarden

由于安全性和运输成本的限制,这些泛滥的小龙虾吃又吃不掉,卖也卖不出,造成的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的。最终,元阳县为了清理掉成灾的370万只小龙虾,花费高达100万。而这些小龙虾出现的源头,则是有经常外出的村民随手带回几只放养,才令其有机会在元阳县迅速扩散。说到底,无论是蝗灾还是外来物种入侵,本来就不是靠“吃”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中国其实算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记录在案的入侵生物共有754种。但其中134种是各种微生物植物病害,动物里绝大多数是昆虫,植物也大多不能吃。

hougarden

很多人都在课本上见过的“水葫芦”泛滥。更关键的是,生物入侵的本质是外来物种缺乏天敌的制约,呈现爆发式生长。继而抢夺资源,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生态失衡。说白了,既然它有能力“入侵”,就说明在生物链上处于一种“不可控制”的状态。如果没有科学的防治方式,仅仅靠人去吃,也只能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hougarden

没人爱吃的入侵物种福田螺我们长久以来都对自己的美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每次发现外国人对着我们视为美食的内脏、鸡爪、皮蛋大皱眉头,都要骄傲地说上一句:我们什么都敢吃。

hougarden

而看到了各种真真假假有关“中国吃货拯救世界”的新闻后,更是会油然产生一种“我们靠一张嘴就已经很牛了”的幻觉。吃货们的调侃,让生物灾难听起来像一个可爱多于可怕的词汇。可是回归现实,“寸草不生”“田园杀手”“松树癌症”才是它们的真实面目。更何况,当非洲被蝗虫攻击,面临农作物绝收的危机时,作为千里之外的普通人就算做不了什么,也应该保持着最起码的同理心。而不是用“把蝗虫吃到绝种”这种不合时宜的抖机灵,去消解掉灾难本身的严肃和残忍。

hougarden

归根结底,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严密防治,以及科学的不断进步。

hougarden

治疗松材线虫50年代时,国内为了治理蝗灾,曾花了大力气查明蝗源地,之后通过修水利、垦荒等各种方法,彻底把这些地方改得不适合蝗虫产卵。再加上推广药械、动员民众……才逐渐让蝗灾成为了如今年轻人“听过没见过”的东西。而最近总被提到的“鸡鸭治蝗法”,也是结合了当地的植被和蝗虫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生物防治”。绝不是网友想象中简单而又颇具喜剧效果的“鸭子追着蝗群跑”。

hougarden

新疆巴里坤草原的治蝗的鸭群。蝗灾、生物入侵都是冷漠又让人警惕的敌人。当面对它们时,总是千篇一律地喊着“吃货治灾”,只会暴露出我们的自大。而正如《三体》里曾写过的那句话: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内容已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独家授权,

禁止二次转载。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