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seeland
Deutsch
Teilen

航旅纵横风波背后,是戒不掉的社交梦和绕不过的擦边球

生活Autor: 胡闲鹤
航旅纵横风波背后,是戒不掉的社交梦和绕不过的擦边球
Zusammenfassung近日,网友@喜乐喜囍 发微博称,她在航旅纵横APP上选座后,有陌生人向其发送“可以约你吗”……

航旅纵横的“虚拟客舱”又爆了。

近日,网友@喜乐喜囍 发微博称,她在航旅纵横APP上选座后,有陌生人向其发送“可以约你吗”等骚扰信息。她还发现,自己也可以通过航旅纵横查看航班上其他乘客的名字和头像,即“互动飞行形象”。

去年6月份,航旅纵横刚刚上线虚拟客舱功能时,已经引起过一阵轩然大波。媒体观察者魏武挥当时发文提示了航旅纵横的隐私安全隐患,言辞激烈地称其为“露水炮中介”。

此次事发后,航旅纵横官方微博向公众解释称,“该功能是默认关闭的”,以及“用户可以随时修改、删除虚拟身份,关闭该功能”。

hougarden

航旅纵横APP截图

观察到,新用户在点击“建立虚拟飞行形象”时,航旅纵横APP会提示“所填资料将用于与他人互动时展示”。进入更深一级的“航旅名片”界面后,最底部的隐私设置部分,“允许他人与我进行私聊”按钮是默认开启的。

由此可以看出,航旅纵横的官方声明实在语焉不详——连续出现两次的“该功能”都没用明确指代。如果声明属实,航旅纵横指的是“建立虚拟形象”的互动功能,而此次爆料的网友和公众责难的重点是子功能“私聊”。前者的确需要主动开启,但后者并非默认关闭。

到底是谁需要社交?

陌生人社交太常见了,但只有航旅纵横这类被炮轰,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安全上。

从微信早期“附近的人”,到陌陌、探探等APP,陌生人社交应用大都是基于LBS模式,即依据用户的位置提供相关服务。从字面意思看,航旅纵横的社交有点接近LBS模式,但它跟其他真正基于LBS的社交APP其实有很大的差别。

以陌陌为例,它基于LBS做社交,在逻辑上是成立的:用户有主动的社交需求,陌陌满足之,陌陌的价值就是提供用户社交的渠道和场景。再者,陌陌用户可以维持线上的网友关系,可以不见面。

而航旅纵横的社交,是一种很奇怪的“线上到(未来的)线下,再到线上”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航旅纵横用户在线上社交之后,过后必须却要见面甚至邻座,由此带来的隐私及人身安全隐患显而易见。一直以来,大家都是谈陌陌色变,但航旅纵横陌生人社交的安全隐患,其实比陌陌还高出几个量级。

作为中国民航信息集团(中航信)孵化的子公司,航旅纵横来头不小,甚至坦然自称“国家队”。目前,背靠中航信的航旅纵横,在同类应用中拥有着最强大的信息服务能力。航旅纵横对自身的定位是“智能出行平台”,上线5年多,APP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智能和平台如何实现?有微信这个流量永动机在前,社交满足了互联网产品对互联网红利的大部分想象,产品的社交属性诱惑实在太大。航旅纵横这般粗糙地推动社交,体现的依旧是互联网行业中一种流行的顽疾:是企业需要社交,而不是用户需要社交。

从社交工具进化到平台、甚至系统,微信是成功的例子,但反过来,想从工具转化为社交平台却不曾有先例,哪怕是支付宝。支付宝做社交,未必是一个好的产品策略,但却是必要的商业动作。出于战略目的,它有足够的动机和压力做社交,更有与其目标相匹配的资源。尽管支付宝的社交尝试以失败告终,但这是另一个话题。

但航旅纵横这类非国民级的工具性APP,社交元素还是只停留在应用内部的功能层面,社交是为了辅助主要功能,它既无心正经做社交,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做真正的社交。

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航旅纵横否认自己在做社交:“我们并不是要做社交,而是希望在用户在线模式下,探索服务创新的可能。”当时的公关话术,现在看起来反倒像个大实话。

在没社交需求的地方推社交,缓解的是企业自己的焦虑,还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从去年到今年的两次舆论风暴中,航旅纵横都显得非常拧巴。

绕不过的擦边球

去年6月份,虚拟客舱功能首次出现争议时,航旅纵横回复称,“新功能设计的初衷,就是因为听到了大量用户的呼声”——

诚然,航旅纵横所例举的这些服务漏洞的确存在,且有改进的空间,但这明显是属于航空公司和机场的职责范畴。依靠第三方提供信息服务的APP来解决实在南辕北辙,不太站得住脚。很难想象有用户是通过私聊邻座,让自己的父母在飞机上得到周全的照顾。

但不难想象的是,在私聊功能开通后,“约吗”之类的骚扰必将野蛮滋生。

这些工具型APP在非社交的场景强行推社交元素,成本最低可能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打性暗示的擦边球。产品经理不是预见不到可能存在的性骚扰隐患,更大可能是正中他们的下怀——若无其事地挑逗人性弱点,来换取一点不太体面的APP日活和用户粘性。

航旅纵横在这里的心思,跟滴滴顺风车的案例如出一辙,只不过后者更极端。

滴滴顺风车未下线之前,其评价体系广遭诟病。在滴滴官方的设想里,评价机制给司乘双方一个开放的评价空间,能够给用户带来某些便利。但滴滴却忽视了大量真实评论,会暴露用户个人特征甚至身份信息的可能。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不必要(过度)的社交”和性暗示两样都占全了,航旅纵横此次的公关危机则是重蹈覆辙。

hougarden

滴滴顺风车评价页面截图,图片来自知乎网友

如果说商业道德和技术的价值观,存在可商榷的灰色地带,那么隐私侵权则是非常明晰的法律问题。如魏武挥所言,设计一个事关用户私隐的产品,就应该按照用户群体中最敏感的人那些标准,而不是最不敏感的人的标准。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